分享

中医内科学——汗证

 昵称67664923 2020-04-29


医学科普刘医生2月25日

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寝汗。

二、病因病机

1.病后体虚

2.情志不调

3.嗜食辛辣

三、诊断要点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四、鉴别诊断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五、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六、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七、分证论治

自汗

1.营卫不和

主症:汗出恶风、周身酸楚。兼见微发热,头痛。或失眠。多梦,心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温经解肌;

白芍——敛阴和营;

生姜、大枣、炙甘草——和中,调和营卫。

2.肺气虚衰

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兼见久病体虚,平时不耐风寒,易于感冒,体倦乏力。舌苔薄白,脉细

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补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补气以实表;

防风——走表而助黄芪固表之力。

3.心肾亏虚

主症: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兼见汗后心悸,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小便频数而色

清,夜尿多。舌质淡,舌体胖润,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

人参——大补元气;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附子、肉桂——补益心肾之阳,以振卫气生发之源;

甘草——补脾益气。

4.热郁于内

主症:蒸蒸汗出,或但头汗出,或手足汗出。兼见面赤,发热,气粗口渴,口苦,喜冷饮,胸腹胀

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泄里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

石膏、竹叶——清气分热;

人参、麦冬——滋养阴液;

白芍——敛阴;

甘草——和中。

盗汗

1.心血不足

主症: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少华或萎黄,口唇色淡,成人多见。舌质淡,苔薄,脉虚或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

当归——养血补血;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

2.阴虚火旺

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兼见久咳虚喘,虚烦少寐,形体消瘦,两颧发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质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

黄芩、黄连——清心肺之火;

黄柏——泻相火而坚阴;

黄芪——益气固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