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文章的结构第一篇 ——通过审词性判断文章的结构 如果申论分数在55分以下的同学们,往往问题的出现是大作文分数低,很多同学有一个误区,大作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就是文章的结构。我认为是缺乏科学的。每年的国、省、联考的大作文题目从题干来看侧重点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有的题目重点在论意义,有的题目重点在强调做法。而不是所有文章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了事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流行这种固定套路化的文章呢?原因很简单:1、学生容易接受,易上手,脑子没货对策来拼,再不行就抄材料。这样的分数能高吗?这样的文章在考试场是最常见的三类文章。 如何获得高分的基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过题目要领会出题人的目的是什么.写出高分议论文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审题确定文章的总体结构。通过近年来的议论文考题仔细研究发现,审文章的题目或主题判断出关键词的词性,进而可得出文章的结构。 今天先分享第一种判断结构的方法:词句案例类 词句案例类是根据题目主题的关键词属性划分而来的,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及案例。确定了属性便可得出文章的结构。
首先拿到题目后要找到关键词,显然是“健康”,“健康”属于名词。那全文一定围绕在健康为话题立意构思。海洋的健康,“健康”是什么?是生态环境?是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怎样保护和维持海洋的健康?所以文章主体可以写“是什么+怎么办”为主体结构。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海洋的健康意味着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段:海洋的健康意味着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第四段:维护海洋的健康应当尊重海洋自身发展规律 第五段:结尾 2. 形容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关键词在“好”,因为只有好的政策才能对公民意愿得到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和德性的滋养。所以都是在“好”的前提下才有意愿的满足及理性和德性的滋养。所以强调为什么好?因此为什么即使文章结构的主体。而不是强调怎么去做!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好政策有助于满足公民意愿。 第三段:好政策能够培养公民理性。 第四段:好政策有助于滋养公民德性。 第五段:结尾 3.动词:请以“给工人一根杠杆”为话题写篇议论文。 关键词在动词“给”那就围绕做法来谈,故重点谈对策怎么给,结合材料去找到相关论据即可。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提升工人科技水平,实现创新驱动。 第三段: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 第四段:完善激励机制。 第五段:结尾 4. 案例现象:请以“刘女士和李老太太之间的感人故事”为话题写篇议论文。 可以看出感人故事讲的A与B的之间的事,根据阅读方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案例类话题,所以重点围绕这个感人故事是什么,开头根据材料要告诉概括,引出中心论点。既然是感人,一定是正能量的故事,那我们怎么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怎么做?或者这个故事为什么感人?我们怎么做?文章的结构自然就可以得出。 开头:案例现象法 二段:当前阶段,亟需弘扬助人为乐与感恩的精神品质。 三段:更需要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四段:加强国民道德建设。 五段:结尾 所以把文章的题目分成特殊的词句属性,紧密围绕题干一定不会跑题,再结合文中的材料理解,大作文的分数一定会有所提高。当然并不是所有题目都可划归为词性来解释。当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按照词性来划分,还有按关系类,观点类的判断方法,我会在近期接着和大家分享。 |
|
来自: 水都 > 《2020省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