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画:潘玮萱为您解析名画《北齐校书图》作品

 潘桃嫣 2020-04-29

《北齐校书图》描绘的是北齐天保年间(556年),樊逊及高乾秀才等十二人受文帝之命刊校五经、诸史以供太子习读的故事,展示了北齐时期儒林活动的真实写照。 

杨子华,是北齐时期重要画家,世祖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得到世祖赏识,居于禁中,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时号为画圣。唐代画家阎立本评其云:自像人已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

此画也许是他受命于完成关于这次重大事件的绘画任务。它不仅具有历史纪实性,画中深刻细致地刻划了北齐文人士大夫等人物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成为了解两晋南北朝人物画的绘画标本,同时对比南北绘画风格也是件引人注目的杰作。

画的前段描绘了樊逊脱帽、执笔在卷上书写,其左右有男女侍从共6人。樊逊神貌旷达、潇洒,而侍者恭敬从命,小心翼翼。画当中置一塌,上设文房四宝、饮具、,4个身着披襟,面容晰白沉静,须发整洁者大约就是高乾等文人秀才们,正坐者奋笔疾书,沉浸在紧张之中,面背着伸手与侧坐榻沿、着靴伸脚者攀谈,似乎在质疑一个问题。后面一个人在执笔持卷,若有所思,迟迟未下笔定度。此外还有捧物待者5名,其或前、或后立于校书者旁边随时待命,画的后段画的是两匹骏马和3个奚族官棺。

画中所表现的人物、服饰是北齐时代真实生活的写照。中间4位文人大夫身上薄如蝉翼的披襟,反映当时流行于上层统治者着装的奢侈,一奚倌头顶髡发,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画中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校书者神情各异,再现了他们身处上流社会的雅逸、倨傲的心理。男女侍者体格丰盈、状貌朴实,流露出几分北方人的粗犷和豪爽。在衣着的描绘上,画家只用几根轻快的线条略略划来并微微渲染,体现织物轻、薄、透的质感。整幅画给人感觉格外干净、利落、精密,充满文静、高雅意趣。

中国古代人物画自西晋卫协始精,改变了之前古画皆略的状况。东晋的顾恺之积极倡导传神,对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要求较高。之后有陆探微的秀逸清癯,用笔劲利而连绵不断,被一笔画之称。另有北方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杨子华的简易标美,这些人物画的审美标准。

谢赫提出六法,针对人物画,无论是写道僧高士还是描红刻翠,记录历史人物和事件,或者画贞妃烈妇、这时画家所热心的人一一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欲望、情感、个牲。不再是象汉代人物画那样作为群体楷模,而作为个体表现进入画卷,传神亦重形,论笔墨、设色和构图在追求感性认识的同时理性因素也同时在加重,但受美学意义上的冲击:明劝戎,著深沉的社会伦理意义上的绘画观。这一切昭示着:只有到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才真正完成了它的第一次飞跃,即达到文的自觉这个神秘而又美好的艺术境界。

《北齐校书图》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下而产生的。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把北齐杨子华同南朝齐粱时的张僧繇并列,并视之为堪与顾恺之和陆探微相伯仲、具有时代画风代表性的重要画家。他在《历代名画》中写道: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僧繇、子华是也。   在南北朝绘画艺术交融、演变中,杨子华在继承顾恺之与陆探微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人物画水平再次推向新的台阶。 

《北齐校书图》中的人物面长不清瘦,颐圆不肥腴,五官刻画准确、精炼,须发整齐、细密,衣着疏简、利落、得体。这种简易标美的人物造型风格少繁褥和病态,也无矫柔造作之呻吟,洋溢着刚健、清新的气息。这幅《北齐上校图》是杨子华唯一之作,留传下来的是宋人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图中人物形象与1980年山西太原出土的娄睿墓壁画相较,原作定为北齐时人手笔。据唐斐孝源记载,杨子华在山西一带绘有大量壁画,当今学术界也推测娄睿墓壁画或就出自杨氏之手。因此,《北齐校书图》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潘玮萱写於上海)

发布于 1小时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