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号称“留发不留头”,为何允许道士保留汉人传统衣冠发式?

 剧透历史 2020-04-30

满清入关打下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发布了许多严苛的法令,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剃发令”,推行起来号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命统治之下的汉族百姓,全部改剃满族“金钱鼠尾”发型。

这道命令一下,立刻激起了江南汉人的反抗。

汉人向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根本忍受不了满清异族的剃发令,各地纷纷起义,引来了满清的血腥镇压。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满清治下的道士们,却并没有剃发扎辫,还留着汉族的衣冠发式,清政府为什么容许道士例外呢?

其实,剃发令执行起来并不是完全一刀切,有四类人可以不剃发:

一是女人,不但不用剃,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保持本族发型,不必学着满族女子;

二是小孩,小时候可以留发;

三是僧人,总不能让人家留出头发再剃吧;

第四就是道士。

很多时候,人们会感觉道士和普通人没太大区别,因为道士中的火居道士不但可以喝酒吃肉,还能正常娶妻生子,不需要守什么清规戒律。

通常看来,道士和僧人一样都是出家人,属于“方外之人”,远离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也就不能用世俗的礼教规矩去束缚他们。

不只清朝,历朝历代对于僧、道都比较包容,不同程度上尊重他们的理念,哪怕不信,也很少专门去打击。

世事会变迁,王朝会更替,但只要不直接参与天下纷争,无论坐在龙椅上的是谁,僧、道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该怎样还怎样。这也是乱世中出家人特别多的原因。

所以清朝不会要求道士剃发,因为从统治者到百姓都默认道士不是俗世中人,那就不能用对待百姓的那一套去对待道士。

另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则是剃发令已经激起了江南的动荡,如果再强令道士也剃发,必然导致另一个阶层也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显然不利息于政局的稳定。

何况,清朝实施剃发令,与其说是同化汉人,不如说是借机掐灭有可能存在的隐患,用武力强迫百姓站队满人这边,消弱汉人的反抗意识,巩固满清统治者的至高地位。

但在道士身上,满清用不着这么做。因为道门对明朝没有太大的忠诚度,并没有与满清为敌,而是顺应时势,承认新朝的统治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壮大。

明末清初,有位非常出名的道士王常月,他属全真道龙门派,是龙门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此人被视为龙门派的中兴之祖,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得到一次较大的复兴,使得道门大振。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除了本身天赋卓然、精通道法之外,最关键的是他把握住了改朝换代的有利时机,走通了上层路线。

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崇道的,顺治、康熙更不信道,但他们和王常月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关系。顺治帝封王常月为“国师”,让他成为道门名义上的领导者,三次赐予紫衣,康熙对王常月也十分礼遇。

为何如此?

因为满清要借助道教的力量稳定局面,营造一种国泰民安、花团锦簇的氛围。而王常月也借助皇帝的“恩宠”多次开坛讲座,广收弟子,道门迎来大兴。

两者互惠互利,谁都没吃亏。

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更不会特意要求道士剃发换衣,没那必要。

到了清朝中、后期,剃发令不像最初那么严格了。

尤其是那些过于偏远的小山村,清朝官吏也是懒得去管,百姓们不会刻意每月去理次头发好保持住发型,长期不理发,金钱鼠尾也就慢慢变成了覆盖后半个脑勺的牛尾辫。

清政府对普通百姓的辫发都是如此态度,对道士群体就更没有理由去过多苛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