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四地闲夫 2020-05-02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十三)灭门遗案

文:小A斯蒂芬

在上一篇中,我们分析了袁绍被酸枣会盟上的诸侯们“遥推”为盟主,以及因为这件事而导致洛阳城袁氏家族被董卓灭门的事实经过。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

据《献帝春秋》记载,当时董卓让司隶校尉宣璠抓捕了袁氏家族满门五十余口,无论男女老幼尽皆下狱杀死,甚至连婴儿都不放过。可以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虽然洛阳城袁氏家族被董卓灭门的直接原因,是袁绍和袁术以盟主和首领的身份出现在了讨董名单之中,用李贤的话说“卓以山东兵起,依绍、术为主,故诛其亲属”。但是,我们就这么简单的把洛阳城袁氏家族被灭门的罪名扣在袁绍和袁术的头上,似乎过于草率,甚至是有些冤枉。

毕竟袁绍和袁术当时谁都没有正式的表过态要加入酸枣会盟。我甚至可以断定,当时在袁绍和袁术的心中并没有要讨伐董卓的意图。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不可能,另一个是没必要。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首先说袁绍和袁术不可能主动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义军联盟。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他们这样做,很明显会导致洛阳城中袁氏家族遭受到灭门被杀危险。袁绍和袁术再怎么愚蠢也不可能会预见不到这种结果。其次是袁绍和袁术没必要参与讨伐董卓。这是因为在董卓执政的初期虽然与袁氏家族在废帝另立的立场上有过分歧,但是在后来双方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合作状态。袁隗甚至还是协助董卓废帝另立的重要人物。董卓也以此对袁氏家族给予了充分的厚待。这一点可以从袁术被授予后将军的职务和袁绍被封为渤海太守的事件上看出。

所以袁绍和袁术主动参与讨伐董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他们加入到关东义军联盟之中完全是在不知情的被动情况之下,甚至可能是酸枣会盟的诸侯们先斩后奏的一种行为。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酸枣会盟上的这些诸侯们才是对袁氏家族满门被杀负有责任的罪魁祸首。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谁在酸枣会盟的现场力推袁绍为盟主,并力主袁术加入联盟,谁就是害得洛阳城袁氏家族满门被杀的真正元凶。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人,但是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某些线索将这个人找出来呢?

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当然还是要到《三国志》中去寻找线索。

陈寿这个人心思缜密,这是让我佩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总是把一些被迫不能说出口的历史真相隐藏在字里行间,却给我们后世读者留下可以去抽丝剥茧的启示性线索。他就好像是一个可以看透一切的智者,静静的默示着,等待着我们去发掘真相。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提出推袁绍为盟主的这个人和拽袁术进联盟群的人,应该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第一个是他必须在酸枣会盟的现场;第二个是他有一定的话语权;第三个是他不具备竞争盟主的条件,这一点是从人性自私的角度来看的,一个人只有在自己不可得的情况下,才会将利益拱手于人;第四个就是他与袁绍和袁术有过一定的交集,并保有较好的关系。

有了这四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用排除法来进行筛选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酸枣会盟现场的重要人物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以及功曹臧洪。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这六个人都符合第一和第二个特征,那么问题的焦点也就集中在第三和第四个特征上面。在这些人中,刘岱是汉室宗亲,肯定具备当盟主的可能性;桥瑁是桥玄的族子,也是公族子弟,又是后来诈写“三公移书,传驿州郡”的人,所以他同样具备当盟主的资质;孔伷这个人史书记载很少,《英雄记》认为他是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的人,看来就是个喜欢吹牛皮的,但他是兖州陈留本地人,又是个刺史,也不能排除他有当盟主的竞争力;张邈就更具有盟主优势了,他是汉末党人“八厨”之一,闻名天下,现下又是陈留太守,酸枣会盟的主会场酸枣县又是在陈留郡的治下,所以他可算是东道主,出来竞争一下盟主也是有可能的。那么剩下的张超和臧洪就是不具备竞争盟主条件的人了。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在这两个人中,张超是张邈的弟弟。由于张邈曾经与袁绍结成“奔走之友”,两个人的关系可以认定为是发小。臧洪虽然后来阴差阳错下与袁绍有过交往,还被袁绍重用为青州刺史,但是在酸枣会盟之前,他们之间应该并不熟识。

这样看来似乎张超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做为弟弟的张超,是不是应该站在支持哥哥张邈的角度上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所以张超虽然可能性最大,但仍然不可能是他。

那么在史书记载中,与袁绍关系交好的张邈呢?张邈的立场有没有可能是支持袁绍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张邈并不可能支持袁绍。姑且不论他是否有竞争盟主的野心,单从他后来始终针对袁绍这个盟主进行“找茬儿”“挑事儿”的行为上来看,张邈是不太可能支持袁绍的。况且后来袁绍还因为此事示意曹操杀掉张邈。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我们的分析到这里为止,似乎陷入到了僵局。在酸枣会盟现场的这些诸侯好像都不具备支持袁绍的可能性。这就像是历史迷宫里的一堵墙,让我们陷入到了一个死胡同。

既然已经到了死胡同,就说明我们寻找答案的方向是错误的。回头是唯一的出路。

正常的逻辑下,袁绍之所以被推选为盟主,一定会有人率先提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一定要是在酸枣会盟现场的人。但是现在来看,酸枣会盟现场的六个人都被排除掉了,难道在酸枣会盟的现场还有其他的重要人物的存在吗?还有其他的我们没有关注到的人吗?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察觉到《三国志臧洪传》的记载中,一直被我所忽视掉的一个字眼。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在臧洪以代理盟主的身份登坛歃血为盟,所宣读的誓词中,在参与会盟诸侯的名单后面有一个“”字。原文是这样:

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这个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文本使用习惯上,一般是等待、等候或者等级的意思,同时“等”还是含有“列举未尽”的省略性用语。

这段记载中的“”字,很明显就是“列举未尽”的含义。也就是说参与酸枣会盟的并不只是这六个人,还有其他的人被“”字所省略掉了。那么这个被省略掉的人又会是谁呢?他是否就是力推袁绍为盟主,力拽袁术进联盟群的人呢?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出现在《三国志袁绍传》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却让我对这个人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这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三国志袁绍传》中,对于洛阳城袁氏家族满门被杀的记载竟然出现了时间上的错误。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记载:“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这段记载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这段记载所出现的位置。他被陈寿安插在了董卓西入关中,袁绍还军延津,乃至袁绍利用狡诈威逼的手段夺取韩馥冀州牧位置的后面。也就是说按照《三国志袁绍传》中的这种记载方式,很容易会让读者们产生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是在其迁都长安之后,而袁隗袁基以及袁氏家族满门五十余口都是死在了长安城中。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的讲到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是发生在董卓身在洛阳的时候,所以我才将这场袁氏家族的灭门惨案称之为洛阳城灭门惨案。可实际上,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的地点在历史上是一度出现过分歧的。除了《三国志袁绍传》中的这段记载,在《后汉书献帝纪》中也有过相应的记载,原文是这样:“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幸未央宫。己酉,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戊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

也就是说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是在初平元年的三月份,这时候董卓已经迁都长安。后来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但是我认为,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绝对不会是在长安城,而应该是在洛阳城的时候,而且最迟不会超过初平元年的二月末。我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后汉书袁绍传》本身。在《后汉书袁绍传》中,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的记载紧跟在关东义军联盟的讨董名单之后,可以判定讨董名单发布之后,董卓在一怒之下杀了袁氏家族满门的事实。

第二个理由是《三国志孙坚传》。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在关东义军联盟讨伐董卓期间,孙坚奉袁术的命令攻打洛阳,孙坚的部队也是当时与董卓交锋次数最多的部队。在孙坚与董卓的部队作战的过程中,袁术曾经由于听信谗言,害怕孙坚会趁势崛起而“不运军粮”给孙坚。于是孙坚就连夜从阳人前线赶往鲁阳去见袁术。孙坚对袁术说道:“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

这里的“”读作仇音,其含义也是仇的意思,“私雠”就是私仇的另一种写法。孙坚的话整体意思就是在说自己之所以奋不顾身的和董卓作战,一个是为国出力,另一个就是为袁术报家门之仇。

个人观点认为,孙坚所谓的袁术“家门之私雠”,指的应该就是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这件事。而当时的董卓身在洛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件事之后董卓还派遣属下李傕等人来向孙坚求和,结果在被孙坚拒绝之后才被迫迁都长安,而董卓自己则留在洛阳盗掘皇陵。后来还和孙坚在皇陵间展开过正面的对战。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也就是说,袁术派遣孙坚攻打洛阳和董卓的初衷,就是为了报家门被屠戮之仇。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清楚的证明董卓是在洛阳城里杀死了袁氏家族满门。否则的话袁术和孙坚还谈什么报家门之仇呢!

所以《三国志袁绍传》中把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的事情安插在董卓“会卓西入关”之后的事件上纯粹是属于错误的记载。

这件事其实非常的奇怪。正常情况下董卓屠灭袁氏家族满门这件事,在当时应该算是轰动天下的大事,属于尽人皆知的事情。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件本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事情竟然出现了时间上的分歧。更为奇葩的是,后世的主流观点竟然还保持了董卓在长安城杀袁氏家族满门的记载。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三国志》的这种错误记载的影响所致。

那么,陈寿《三国志》中的这种错误记载是如何出现的呢?陈寿的依据又会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只有陈寿自己才能够给出解释。所以我们也只能去进行猜测。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个人观点认为,由于陈寿在蜀汉时期担任过东观秘书郎,在西晋时期先后担任过著作郎和治书待御史。这些都是参与政府档案图书典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官职,所以他是有能力接触到政府最权威的历史资料的。而这些资料都将是他创作《三国志》的重要依据。而在涉及到《三国志魏书》部分的时候,陈寿一定是依据了曹魏官方修订的史书《魏书》来编辑整理的。所以《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的这种记载应该是来源于曹魏官修史书《魏书》中的直接记载。

也就是说,陈寿只是在不能做出判断的情况下,照搬了曹魏官史《魏书》中的原文记载,而不是他记载上发生了错误。

那么,曹魏官史《魏书》为什么不惜冒着篡改历史的骂名风险,强行的将董卓杀袁氏家族满门的事件放在董卓西入关中之后呢?这样做有什么深意吗?在正常的逻辑下,曹魏政府这样做一定是要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而这种有利的初衷又会是什么呢?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这些问题,只能说是一段遗案,我们现在还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出现在“会卓西入关”之后的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或许可以作为参考性的答案。这就是“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

所谓的延津,其实就是酸枣的另一个称呼。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说,董卓西入关中之后,袁绍撤军返回到了酸枣。在感觉上,这段话就好像是在传达袁绍曾经来到过酸枣,并在这里起兵攻打董卓,又在董卓西入关中之后,袁绍返回了酸枣。这样一来就从字面上造成了袁绍参加过酸枣会盟的假象,并且董卓也是在这之后,由于袁绍讨伐过自己的原因,而杀了袁氏家族满门。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也就是说,脱胎于曹魏官史《魏书》的《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的这种记载,想要向世人昭示的是造成袁氏家族灭门惨案的直接原因,乃是由于袁绍参加了酸枣会盟,是袁绍自愿自发的行为,与别人没有任何“半毛钱”的关系。

这其实可以非常清楚的传递出曹魏官史不惜篡改历史的做法,是在为酸枣会盟上的诸侯们进行辩护的事实。

为什么?曹魏政府为什么要为酸枣会盟上的诸侯们进行辩护呢?莫非曹魏政府与酸枣会盟有什么关系吗?难道曹魏政府中有什么重要的人物曾经出现在酸枣会盟的现场,才使得他们不惜篡改历史来为其辩护吗?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当我带着这些疑问,再次检索《三国志》的时候,终于在曹操的传记中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中平六年就是公元189年,是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联盟即将讨伐董卓的前一年,而“冬十二月”应该正是酸枣会盟的时间点。也就是说曹操当时不但身在陈留郡,还在孝廉卫兹的资助下“散家财,合义兵”,在己吾县正式起兵。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曹操的这种“始起兵於己吾”的行为,应该并不是要去直接讨伐董卓,以他当时的兵力还不足以与董卓抗衡,这是他必须会有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始起兵於己吾”的行为,应该是要起兵前往酸枣参加酸枣会盟。

也就是说曹操曾经是参加过酸枣会盟的人,出现在《三国志臧洪传》中的“”字应该就是在指代或者包括曹操。而《魏书》不惜篡改历史为其辩护的行为,正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所要掩盖的或许就是曹操在会盟现场曾经起到过的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曹操后来成为袁绍附属地位的举动中猜测出来,在当时他应该是极力支持过袁绍的重要人物。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5月1日。

酸枣会盟诸侯名单后的“等”字推断,网友感慨:“凶手竟是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