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节选(第四段,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看本篇的最后一段,176页。那个一行多字的原文。这一段,是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也就是根据这个节气划分温病、暑病。 【原文】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就是根据日子,热病是在夏至以前发,还是在夏至以后发,来判断是温病,还是暑病。所以教材有注释,凡病伤寒而成温者,这个“温”是指的温热病而言。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温热病在夏至以前发病的,那属于温病,一般多属于春温。夏至以后发的热病,多半属于暑病。当然,夏至以后是说的夏天,而不是秋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夏至以后发的是暑病。这是根据时间来划分的。 当然这样的划法看来,好像是机械了一些。严格的说,不一定就是差这一天。但是毕竟是一个大体的划分的方法。 再后一句是谈的治疗问题。 治疗问题应该注意,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治疗暑病的时候,不要用止汗法,因为暑病一般都是多汗的。暑病一般是多汗的。治病的时候不要用止汗法。 当然也没有说用发汗法。不过,话说回来,在《内经》时代,治疗暑病, 很可能也有发汗的意思。只不过, @ 清暑法是主要的。 @ 益气法也是主要的。 清暑益气是《内经》时代的主要思路。 @ 不能排除它也有点发汗的意思。因为我们在前面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我在讲那句话的时候,提到过,吴昆在《素问吴注》上他把这句话,“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挪到“因于寒”的后边。他这么一搬家,符合现代临床。 符合不符合《内经》时代的临床呢? 我曾经提过这个问题,而且我当时就说,在《内经》时代,很可能治疗暑病有发汗一法。当时我举过这句话,我说《热论》里边就提到过,“暑当与汗皆去,勿止”。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今天治疗暑病,确实不用汗法,因为暑本身就出汗。用汗法的话,会出现很多的弊病。这是我们后世的认识。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皇帝内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