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渐华 2020-05-02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的文化积淀异常深厚,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泉州被誉为是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被早先来中国的西方学者称为是“光明之城”。泉州拥有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还留存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在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现存最高的东西石塔、被称为是“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等,皆是享誉全国,有的闻名世界。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古城泉州

此外,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记载着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石雕艺术的汇集地崇武古城、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妈祖天后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史迹与陵墓、清统一台湾的名将施琅故居、泉州文庙等等,也都是响当当的文物古迹。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洛阳桥

泉州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别具一格的闽南民俗风情,还有极具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比如,泉州保留着闽南戏曲文化遗产,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也是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有着晋唐士乐余韵的南音,有着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梨园戏,保留着唐宋音乐戏曲的珍古韵味,至今仍堪称绝唱。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既保留着中原传来的儒学文化渊源,又有着海洋文化的开放和兼容的气度。

在泉州,多种的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互进共荣,十分难得,泉州有伊斯兰教、印度教、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多种遗迹,世界上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而且至今还保留着大量遗迹,这种现象世界上的其他城市是很少看到的,泉州的宗教一级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泉州清净寺

而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有着成绩斐然的易学研究和易学思想传播,出现过许多位享誉全国的易学研究者,他们有些是文人学子,而更多的却既是颇有政绩的地方官又是很有学识的业余学者,有的还既是武将又做学问。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易》《诗》《书》《礼》《春秋》。《易经》被认为是“五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说,晚清名臣、大儒张之洞在教育著名的才子、精通西洋多国语言的辜鸿铭时,为辜氏开的中国经典书目中,第一本就是《易经》,而且,张之洞告诉辜鸿铭,先读通了《易经》,其它的经典就好办了。据说,辜鸿铭正是从背诵《易经》来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后来成了辜鸿铭成立一代国学大师。

泉州这个“海滨邹鲁”,自古以来就有研究“书、“经”的良好的传统,据统计,泉州历代研究经典的文人学者数以千计,出版的著作有近800部,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的就有25家37种,而研究易学的著作最多,成果最大,在当时倍受称道,在后世也屡受易学研究者推崇。

自唐以来,泉州研究《易经》的学者众多,并屡出名家,泉州学者为易学研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据统计,泉州易学研究著作,见之于志乘的就有约200部,其中不乏具有全国性的理论影响。

唐开元、宪宗年间,越州会稽人秦系(约公元720至810年)隐居于泉州九日山中,潜心研究《易经》《老子》达25年之久,他以《易经》来注疏老子的《道德经》,独辟一径,大不同于魏晋时王弼等人以《老》《庄》来解《易》的研究方式,他被认为是泉州易学研究的先驱。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泉州九日山

宋代时,以朱松、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者,掀起了泉州学经研《易》的高峰。朱松在宋绍光年间任泉州石井镇监,创办了石井书院,该书院是闽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他在那里传播经典,教育学生,影响深远。朱熹出身于尤溪,青少年时代曾随父到过泉州,朱熹于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登进士第,二十一年任同安县主簿,当时,他广交父辈好友傅处得、陈知柔等著名学者,并结识了当时一些青年学者,如傅伯成、傅伯寿、许升、王力行、吕大奎等,与他们成为学术好友。朱熹与他的好友们交流学术、游览赋诗、讲学论文,在泉州大开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传学之风,在泉州的多个县、镇都有朱熹和他的好友的足迹。所以,至今仍称泉州为“二朱(朱松、朱熹)过化之地”。由于朱松、朱熹父子的影响,加上后来他们的学生的努力,泉州文风鼎盛,逐步形成了闽学学派,闽地成了理学影响的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当时,易学研究在泉州很盛行,出现了不少的易学著名学者,如陈知柔著有《易本旨》,吕大圭著有《易经集解》,邱葵著有《易解疑》等,都曾在学术界很有影响。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石井书院

在明代中后期,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理学处于虚谈之中,很多学者“谈道无真”,假道学盛行。但是,泉州的易学学者却喊出了富有创造革新的理论新声,令世人惊奇。比如,著名学者李贽著有《九正易因》《老子解》等,李贽的这些关于《易》《老》研究著作和他的史学研究著作如《藏书》《焚书》等一样,大胆地表现新生阶层的呼声,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个性。李贽等富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公然撕毁假道学的道德理论面具,高举起反传统的理论旗帜,非议孔圣人,反对儒家道统,大力提倡思想解放,给当时的理论界注入了十分新鲜的气息。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李贽

有趣的是,非议孔圣人的李贽思想在泉州出现和传播,而同时,从儒家学说和理学思想的角度去“正统”地研究易学的,也是成果卓著。在大学者蔡清的带领下,泉州出现了一批杰出学者,他们突破前人藩篱,把易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至1572年),有学者28人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传播易理,被誉为是易学“二十八宿”。当时泉州的易学研究成风,谈易释理成文人很时尚的事。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蔡清故居

在明代270多年间,泉州知名易学家近八十人,著作流传下来的有120余部。当时曾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因为领头的学者蔡清是泉州晋江人,后来的他的门生很多都成立当时的著名的学者,泉州晋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易学的专家学者,如林希元、陈琛、王宣、易时中、张岳、赵逮、傅夏器、李廷机、郭宗磐、林欲楫、林孕昌、许獬、蔡鼎等人。

泉州的易学研究在当时达到了全国的最高水平,比如,蔡清著有《易学蒙引》;林希元著《易注存疑》;陈琛著《易学浅说》;王振熙《四书达解》,这四部易学专著后来被简称为是“蒙存浅达”,在当时是泉州学子应举考试必备的经学指导读物,影响十分深远。

古城泉州在历史上曾是易学研究的理论重地

《易学蒙引》

此外,在明代,泉州易学名家中,还有以易理来演著兵法的学者和武将,如明代军事学家赵本学,隐居乡间,以易学来演释兵学,著有《韬铃内列篇》七卷、《赵注孙子》和《孙子书》三卷,赵本学把所著兵法传授给俞大猷,俞大猷发扬其兵法并运用于实战中,抗击倭寇,护国卫家。

在清代,崇祯年间有蔡鼎著《易蔡》,沿袭明代泉州的易学研究传统,深刻解易。康熙年间,清朝重臣、大学者李光地著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并奉旨纂修《周易折中》,仔细阐明易理,印证程朱学理,既为清王朝治理国家进行理论建构,又发展了泉州传统的易学理论,在易学研究上是颇有贡献的。对于李光地的易学研究,清康熙帝曾赐匾额“诵诗闻国政,演易见天心”给李光地。

海滨邹鲁泉州城,有朱松、朱熹、李贽、蔡清、陈琛、林希元、李光地等易学研究名家,足可以在古代中国的易学研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泉州,在古代不仅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经济繁荣,而且,更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理学和易学研究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