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8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陶行知的教育,是真与善的教育 每个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不一样。或许会拉开他们,请他们去办公室谈话,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后,谁对?谁错?自然针对结果给予处理,或者写检查,再在一定的范围内作检查,根据性质或处分、或免予处分。有的老师还会请家长来,所谓家校齐心,其利断金,当下中小学的老师一般都会这样处理。 假如,遇到教育家,会怎么处理?陶行知在育才当校长期间,遇到一件类似的事件。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一个同学,他马上将其制止,并叫那个欲砸人的同学去他校长室。陶行知在现场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看到此同学已在那里等他。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这个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这个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这个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答案不错,我只是需要补充的是:或许陶行知当时处理这件事,心里并没有想到所谓的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当下我们研究出来的,它有许多条,每个专家提法,多寡也不一致。我所知晓的就有“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等等。”而“正面鼓励”是属于“疏导性”大原则的范畴、“尊重学生”属于“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大原则的范畴,写论文可以这样展开,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能却不是这样。 陶行知处理这件学生打架的事,不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他遇到了,就自己解决了。今天校长遇到了,会自己亲自处理吗?可能会交给德育处、交给班主任,而自己也会提出点要求。到了班主任、德育处那里就要走程序、按规章制度办理。要杀鸡给猴子看,要惩一戒十,还要以观后效,要严肃纪律、要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为处理而处理,可能此事就成了这个学生走下坡路、破罐子破摔的开始。 陶行知之所以是陶行知,因为他心里装着“真”、装着“善”。他本真地、简单地“化事为了”,有事成了没事。处理问题,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在不好中找好,突出了他的“善心”。以人为善,在校园更多的因体现在“以学生为善”上。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这个过程不能是疾风暴雨。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条件,让学生自我反省,还不能留下任何消极的痕迹。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以为这个处理学生打架事件,虽是小事,却完美地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的“真、善、美”。所有的真教育、善教育,都是美的。比如,他提出了著名的“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自问自答。每天四问,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每天四问,养成习惯。每天四问,每天进步。都是教育的春风雨露,这个春风雨露从哪里来?从我们师生的心里来,这不是体现了真与善的理想教育吗? 2020年3月26日于石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