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飞虎:明朝镇番卫文脉之兴起

 涧水常蓝屋 2020-05-02

朝镇番卫文脉之兴起

              ——天下有民勤人刍议

 孙飞虎

通过对镇番卫屯军的研究,可知镇番卫军民因军屯而来,民勤始有天下人。镇番卫孤悬奥区,明洪武初“无县治,亦无熟田,民人徙此,惟牧畜而已(《镇番遗事历鉴》卷一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是年秋,始祭文庙”,这是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文庙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古人云:“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镇番卫文庙的存在,犹如祁连雪水滋润着战事频仍的镇番沃野,文化的种子自此播种,开始生根发芽。

提及文庙,不得不说“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武威文庙,其汉唐时定先圣之位,立庙为学,明正统二年又加修葺,规模空前。到了清雍正时期,为凉州府儒学(后为武威县儒学)设武威考院,成为武威、永昌、镇番、平番等地考取生员的场所。

现存文献《镇番遗事历鉴》中关于镇番卫祭拜文庙的活动,是镇番文脉兴起最早的记录。“临洮刘杰,于成化五年来镇,开馆讲学……”《镇番县志》为其作传:刘杰,守备清子,成化时由世袭指挥佥事任为卫守备。时,边卫不兴文教,诏令国子分发各卫。杰从弟玺,临洮佳士,杰荐于学使,聘至开馆。延生儒数百人,互相砥砺,镇邑文风,由是日振焉(《镇番遗事历鉴》卷一成化二年)。

从洪武十一年祭文庙活动,到成化五年开馆讲学,91年的时间,社会秩序逐步平稳,镇番卫军民对于文化兴盛的需求随着响应朝廷“诏令”的行动终于开花结果。

此后:

“成化十一年,巡抚赵英奏设儒学。学舍筑于文庙两侧,为昔日社学废址。秋月,文朴,与段珽、李翰等首倡开学之仪”。

“成化十二年,是年,镇邑详请开学,设训导一员,山西翼城人周琮首任。旧志载其“为官八年、建修学宫教士有方文风大振,至今颂之。

成化十四年,“有明之后,镇邑于是年首开选举之例。科试贡生一员,名段珽”。《镇番县志》载其“以明经甘州卫训导,旋升河南郑州府教授。

依据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明朝科举分为州县级的院试、省级的乡试、全国的会试、还有皇帝亲考的殿试。秀才在县市一级的考试中取得第一等的成绩,举人需要通过省一级的考试,贡生要求通过国考,之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

成化十四年,段珽成为镇番卫府学(县学)生员中选拔出来的首个贡生(例贡)。依据《镇番遗事历鉴》作者所言:“镇邑地介边陲,明以前简册已无所考稽,自成化以迄国初,人才鹊起,甲于河西。今谱为年表,依次汇录,俾有志功名者,观感而兴起焉。虽然士不独以科目重也,从古着茕奇瑰之彦,或出自议序捐输,与夫刀笔椽吏,类能奋其才能以置身,通显荣,及所生,赏延后嗣,附载于后。岂惟山川灵气所钟,抑士之克自树立者然欤。”

一言概之,因历史原因,明成化之前的文脉记载无从考证了,但自明成化朝开始,镇番卫人才鹊起,甲于河西。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皇极经世》给我的启发是,看待一件事情、一个人要从大历史观着眼,更何况是看待一个朝代。明王朝在蒙古边境一带设置40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一线,位置在内蒙古中部。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而镇番卫,恰好就站在了这个历史点上。

当明王朝的防御线退到镇番卫这个相对安全的位置后,处于攻守兼备的状态,镇番卫也从靠北的小河滩旧城,向南迁到今天的县城区域,如此一来,沿大西河、大东河走向建立的烽墩能够及时传递警情,“达贼”也不敢轻易深入腹地,相对稳定的局面,使得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这个时候逐渐兴起并得到继承和发扬,文化的兴盛也是因时之需。

至成化十六年,“是年,文朴等五人往赴乡试……文朴中式第三十三名,官山西浮山县知县事;李翰岁贡,任河南伊阳县主簿事”。旧志载文朴传云:文朴,字含锦,博学强记,有才干。成化十一年首倡开学之仪,越五载即领乡荐,镇邑科目自朴启之。后人呼为“文宗”。官至浮山县知县。李翰,赋性英敏,善属文,初朴诸生。成化十六年,由明经选河南伊阳县主簿。尝与文朴、朱诚等首倡开学之仪,士林戴之。子相,举人。

在《镇番遗事历鉴》书中,自成化十六年始不断有镇番卫文人通过科试出仕山西、山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直隶等地,这些人都是百余年来镇番卫屯军的后裔,镇番卫军户后人的足迹始向天下行,天下有民勤人,始于斯明末因少数民族的骚扰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民勤人再次逃往外地,加剧了民勤人走天下的局面。

自成化十一年后至明崇祯结束,在《镇番遗事历鉴》中记载的镇番卫“科贡(岁贡)、功贡”的贡生自段珽起至黄承佐共计110余人,举人8人,由举人复中进士者2人。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镇番卫文脉从一颗种子变成参天大树,除了这些拔贡中举的才子,“胸怀八斗不能捷登巍科,徘徊龙门之外者不乏其人,终因科举之选,不能尽荐人才”,所以,很多镇番卫的文人选择“持宏学以自修,寄终身于草野”。 

《镇番宜土人士情记》中记录的贡生“都章”《鹿门山有孟浩然隐居》诗云:“孟氏芳名天下闻,平生志气已凌云。寻梅诗句吟驴背,托迹隐居在鹿门。高节全忘官宦路,古风犹问鹤猿群。石林茅舍伊谁伴,惟仰高山空坐云。”不仕是一种对自我的放逐,但也并非闲云野鹤纵情山水,文人血液里流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他们结庐舍启后学。《镇番遗事历鉴》记载隆庆五年贡生李秀春,以诗设教,从者甚众。子侄多杰士,由明经出宰百里者三人,当时称“三知李氏”,堪称明朝的科举世家。

“夫治内安外,文德与武功,原并行而不悖”。不管是居于庙堂主政一方,还是寓居乡舍,以麻杆燃火设教启后学镇番卫已完成从文教不兴到文风蔚然的巨变,为形成清朝科第连绵的科举世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有道是:

百年腥膻一时扫,肇启文治庙堂高。

奥区孤悬长城外,邑人文领华夏先。

作者简介:孙飞虎,民勤县红沙梁小东人。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现在甘肃万华职业培训学校工作。

责任编辑:邸士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