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32)健脾养肺养气血

 hghhphf 2020-05-03

调息静坐养肾生精制欲火

“静坐独眠藿豆飧'。

静坐则肾水自升,独眠则房色自节。

藿、葵、黑豆味咸,黄 黍、鸡、桃味辛,肾病宜食。 无朝静坐,以两手搓热,擦两’肾一十二次,即腰不痛。

吾之所以谆谆于惜精者,盖以色心易动,欲火难禁,情念一兴,精离肾府, 或随溺而出,或流溢外、岂必交感而后泄哉?故日:有感于中,必摇其精。此 古人避色如避仇之说也。是当于欲动之时,急转念头,即行调息之法,呼接天根, 吸接地根,内有所事,则欲亦可回,始虽强制,久则自然。

调息静坐健脾胃

起脾法 先静坐存中气,后挺身以两手相叉,极力扒左、扒右各七次。扒左则头向右,扒右则头向左,如此者三五次。静坐良久,善和脾胃,进饮食,兼治臂腰拘挛, 与开关法相续行之亦可。

《内经》云:人身背项下七节之旁,内有小心。小心者,命门也,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常借胃土之功,胃弱则不能振精。精者,五谷之华,凡不寐、多思、 手心热耳呜、目眩诸火症,皆相火也。治之之法,一搓一兜,左右换手,九九数 足,真精不走。一日之内,辰戌丑未四时,食后净室端坐,鼻收气闭住,左手将 外’肾连囊向上紧兜,右手在脐之上,心之下,用力横搓,默数三十遍,气急,口 作嘻字吐出,调息再行,如此九次。却换右手兜,左手搓,亦九次。久行脾胃大 健,精力强壮,饮食多进。

调息静坐养肺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 惊,肝木以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口1 又觅元子云,阴精者,五谷饮食之精,苟非巽风坤火猛烹极炼,此精必在身 中。思想淫欲,搅乱心君。务要凝神调息,使橐箭鼓风,而风吹火,烹炼阴精。 化而为气。

调息静坐养气血

以调息静坐生发气血。

李东垣日“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为《医学纲目》、 《勿药元诠》阳《冯氏锦囊秘录》等著作广泛引用。

以调息静坐养气。 辰巳二时,或课儿业,或理家务,就事欢然,勿以小故动气。无事则焚香独 坐,闭目定神,咽津约十数口。盖亥子以来真气至,巳午而微,宜用调息以养之。

夙兴,整衣襟,坐明窗中,调息受天气,进白汤一瓯,勿饮茶,栉发百余遍, 使疏风、清火、明目、去脑中热。盥漱毕,早餐宜粥,宜淡素。饱,徐行百步, 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气者,亥子以来真气也。静而清,喧而浊,故天气至巳 午而微矣。 眼者,神之牖;鼻者,气之户;尾闾者,精之路。人多视则神耗,多息则气虚,(气急之谓。)频好内则精竭。务须时时闭目以养神,日逐调息以养气,紧闭 下元以养精。精充则气裕,气裕则神完,道家谓之三宝,又谓之大药。此非惑于 异端之教,实吾儒养生之常理耳。“

夫还丹者,乃返本还元之道。

人禀父母精血而生,初为赤子时,元精、元气、 元神,无不纯全,及其年渐长成,盖因眼耳口鼻门所诱,一灵真性,被色香声味 所触,习染深固,以致日复日,岁复岁,元精化为交感,元气化为呼吸,元神化 为思虑,此三元分泄,难复天真。故先圣垂言立教,载于丹经,盖示人以修补之 法,精损则以精补,气损则以气补,神损则以神补,是为返本还元之道以复之。 且复者,何也?以全精为深根(全精之道,人皆以为绝欲,回是。若此念不绝, 虽外不走精,精亦随神散,是绝而未绝也),以全气为固蒂(东垣日:省言语以养 气,此养之小者也,其能调息归根,此养之大者也),以全神为妙合(全神之道大 矣。若心不外驰,无思少虑,此全之小者也。若能还神还气,返气还精,此全之 大者也),能全此三者,实为身中真药物也。然则身系乎精,心系乎气,意系乎神, 返此三者而逆行,还此三者而复真也。三全合真,乃曰还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