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习》

 长沙7喜 2020-05-04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

今天,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大家讨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学习?

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学,却忽略了如何学习本身,就值得反思和学习。因为除了一定程度的勤奋和付出,真正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其实是学习方法。

所以今天为大家了带来了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书《如何学习》。这本书不像其他的学习类书籍,一味让你多花时间、专注。相反,书中提出了一些打破常规的方法,比如:有干扰的环境反而更有利于学习。

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科学专题当家记者。当记者期间,他专注健康和科学报道,持续追踪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何学习》一书是作者30年职业生涯的结晶之作。书中汇集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作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阐明了大脑的学习机制,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多种颠覆传统认知的学习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如何学习》这本书吧。

1.

大脑的学习机制:储存和遗忘

认知心理学上,把学习看成大脑对输入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提取的过程。所以学习效果好不好,跟记忆有很大的关系。

说到记忆,我们习惯性想到学生时代的死记硬背。可真正的学习所考验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力,而是依托于理解力的记忆力。

死记硬背效率差,是因为它并不符合大脑的记忆模式,大脑更倾向于记有意义的内容。

具体来说,“陈述性记忆”比“自传体记忆”效果更好。

所谓“陈述性记忆”,也就是对有关事实的记忆,比如,2000年奥运会在悉尼举行。而“自传体记忆”是对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我和朋友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所有的篮球比赛。

记忆需要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加持,符合人脑的记忆模式倾向,才能更加牢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比约克和妻子在“记忆失用理论”中指出,任何记忆都有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很多记忆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消失了,它们依旧存在于大脑中,只是无法提取出来。

比约克夫妇进一步指出,遗忘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遗忘过滤了许多没用的信息,使我们更专注,增加了当前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记忆也像肌肉锻炼一样,遵循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对于那些看起来已经遗忘的内容,我们在提取的时候会非常费劲。但这种费劲的提取一旦存在,对这项内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记忆的储存和提取是一个联动的过程,如脑力工程师孙路弘在序言里所说:“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使用的是基于理解力的记忆力,这是一套关联连续、有网状结构支撑的记忆系统。”

要想学习时间减少,记忆效率更高,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去构建系统化的意义性记忆。面对遗忘,也不应该恐慌和焦躁。相反,应该利用这种记忆损耗,激发出更高的提取和储存能力。

2.

如何增强记忆,更快掌握新内容?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那么如何增强记忆呢?

作者提到了三个具体的方法:

方法1,变换学习场所,不依赖于环境。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学习环境要安静,不受打扰。可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变换学习场所更有利于记忆。

密歇根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史蒂文·史密斯、罗伯特·比约克、阿瑟·格伦伯格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实验对象分成两组,然后让他们花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单词,唯一的不同是一组在相同环境中学了两次,一组在完全不同环境中学了两次。最后,他们统一到另一个陌生的房间测试。

结果证实,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者要远远好于同一环境下的学习者,前一组的记忆提取能力要比后一组多出40%。

该实验证实了不同学习环境对记忆的加固作用。相较于单一的学习环境,多重背景会使记忆更牢固,减少记忆对场景的依赖。

这也符合现实情境,因为我们无法预期未来记忆提取的环境。所以不断变换学习环境,记忆才会更牢固。

方法2,分散式学习,才能记得更长久。

改变环境是为了打破记忆对空间的依赖性,而合理调控时间则是打破对学习时间的错误观念。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记忆间隔效应”,该理论指出,把学习内容分模块、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完成效果好很多。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巴利克开展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跟家人共同学习一份英语材料。在同样的学习次数和学习时间下,他发现,每两个月一次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每两周一次。

对此,他解释道:“时间跨度越大,你忘掉的词越多,但是你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

分散式学习特别适用于学习和记忆全新内容,如学习外语、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这些学习都更偏向纯粹的记忆,缺少一定的操作性。所以不妨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分模块,并且拉开时间间隔,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方法3,预先测试,打破熟练度错觉。

传统观念里,测试是为了衡量学习效果,而作者给出了另一种观点,测试本身就是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学习60分钟,如果能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背诵和默写练习,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地阅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测试能够消除我们的“熟练度错觉”。

所谓“熟练度错觉”,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误判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一些仅仅看过、知道的内容,当成已经完全记住且理解的。而要想破除熟练度错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测试。

这里的测试并不单指做试卷,也包括一些灵活的测试形式,比如:把理解的内容跟别人讲述。

有利的测试,一种学习过程中,另一种则是学习前。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预先测试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关心什么?已经知道什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主动。比起被动的重复,主动回想能够让记忆更加深刻。

测试,其实就是一个记忆提取练习。而提取的次数越多,我们的记忆才会更牢固;对于那些没有学会的,再一次的提取和学习则会极大加深印象。

那么到这里,如何增强记忆的部分就结束了。简单总结一下三种方法:一是拒绝固定学习场所,不依赖于环境;二是分散式学习,科学调控学习时间;三是善用测试,消除熟练度错觉。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如何科学完成生活于工作中的难题。

3.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生活中,很多难题不单是靠简单记忆就能解决的,更多情况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更加灵活变通,才能处理工作中的难题。

在这一部分,作者讲述了3种方法:

方法1,孵化与沉淀思维。

很多问题是我们冥想苦想都无法解决的。当思维卡壳的时候,对自我的否定会越来越多,思维也会走向死胡同。这个时候,要想解决问题,只要等到“顿悟”时刻了。

说到顿悟,你可能会觉得很玄,但作者口中的顿悟并不是空想,而是一个阶段性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四阶段:

阶段一叫准备期,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深度学习,直至思维枯竭;

阶段二是孵化期,把问题搁到一边;

阶段三是顿悟期,此时会有一些新点子;

阶段四是验证期,用以检验第三阶段。

四阶段中,最重要的是阶段一和阶段二。阶段一的深度学习是为了让问题充分进入意识,而阶段二则是暂时脱离深度思考的紧张状态,任由大脑放松。放松并不意味着思维停滞,在深度思考后的孵化期内,大脑对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都很敏感。在某一刻,就会打破思维的困境,获得全新的启示。

听起来,顿悟好像就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可顿悟也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已经对问题苦思冥想过了,并积累了许多相关信息。否则,放松只会让思维散漫,也不会产生顿悟。

方法2,渗透式思考,适度中断。

比起孵化后的顿悟,渗透式学习更适合复杂的问题,比如:一套方案,一篇优秀的论文。这类工作给你留了充足的时间,而且需要创新。

所谓渗透,也就是在任务完成之前,一直保持思维的警觉状态,不断采集外界的信息,为之后的任务所用。

渗透有四大要素,分别是打断、调动感知系统、有意识的反思以及尽早开始。

打断的作用在于强化任务在心中的重要程度,那么你就有更强的动机去完成任务;而一旦有了需求和动机,人的感知系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满足对与任务相关事物的敏感度,去搜集完成任务的相关线索;有意识的反思则会进一步加强对有关线索的关注;尽早开始则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所以,当你面对比较重要且复杂的任务时,不妨尽早开始,让自己进入渗透状态。

方法3,交替学习,混杂在一起使记忆更加深刻。

交替式学习的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学习同一类型的任务时做不同形式的练习。比如:花30分钟的时间练习投篮,更高效的方式应该是5分钟近投,5分钟远投,然后反复练习,而不是连续训练某一部分;又比如,记英语单词,比起一味学习新词,添加相同数量的旧词效果会更好。

交替学习让大脑处在一种警觉状态,从而更加专注。变换学习内容,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有弹性,能深入区分不同学习任务的区别,从而加深印象。

如多伦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所说:“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秩序或范畴,大脑便会警醒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感收到的信息。”

所以下次学习动作技能或者书本知识的时候,不妨交替着学,这样你才能学得更扎实。

那么到这里,关于如何解决生活和工作难题的内容已经讲完了。

总结一下,作者一共讲了三种方法,分别是给自己一个孵化期,接触思维定势,沉淀思维;方法二是渗透式学习,适度中断,保持思维敏感度;方法三是交替学习,在警觉中和适应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部分的内容,发掘潜意识中的学习能量。

4.

发掘潜意识中的学习能量

前三部分,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各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到学习的最高阶段,利用潜意识的能量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这部分,作者一共介绍了两部分的内容,知觉学习和睡眠。

首先,来看知觉学习。

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在《知觉学习也发展原理》一书中写道:“知觉学习并不是任何信息自动注入的被动过程,而是有意识吸纳信息的过程,因为感官是在主动地探索、寻找它需要的知觉……知觉学习还是一种自主行为,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因为大脑能自行修正知觉中的误差。”

吉布森研究发现,即使是幼儿也有知觉学习的能力。比如,对一个变型的图案或者字母,3到7岁的幼儿也能识别出最原始的对象。这说明,大脑天生就有很好的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能够区分符号、图像之间的细微差别。

生活中的知觉学习,就是培养一种判断直觉,提高判断的精准度和速度。很多学习,只有我们设身处地,调动相应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掌握,尤其是技能型学习。

1994年,美国的研究中心开始运用一些模拟飞机仪表盘来训练。仅几个小时的训练过后,初学者的水平就跟熟手一样了。

之所以会如此迅速,是因为实际练习中,大脑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知觉反应。熟练之后,这种反应就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判断,明显快于有意识的思考。

说完了知觉学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更匪夷所思的学习要点,利用科学睡眠巩固学习成果。

这几年,我们总能听到一些熬夜猝死的新闻,这也引起了人们对睡眠的关注。睡不好觉,不仅影响我们的心身健康,而且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好好睡觉,却有意想不到的好处。一方面,睡眠可以巩固记忆。研究发现,学习之后睡过觉的学生,比没有睡觉的考生成绩好很多。另一方面,午睡能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有实验发现,白天睡上一个小时所获得的学习效果,跟8个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一样。所以,不妨给自己一点午休时间,下午的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除开上面所说的好处,还有一个“夜班理论”,指不同阶段的睡眠巩固不同类型的记忆。

研究表明,前半夜的睡眠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特别重要,比如外语单词、公式等,如果你在准备一场注重记忆的测试,那么考试前最好能早早上床睡觉,保证充足的前半夜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复习一遍。

后半夜的睡眠能帮你巩固运动技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如果你将有一场舞蹈表演或者需要检验创造力的测试,那你应该晚睡晚起。

听了以上的建议,你就安心睡觉吧。因为睡觉不仅是养生,同时也是学习。

那么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已经结束了。

回顾整本书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大脑需要意义性记忆;遗忘后的再次提取使记忆更深刻;打破学习环境依赖;间隔式学习效率更高;测验也是学习;冥思苦想之后放松一下,才能顿悟;在渗透中思考复杂任务;混合式学习效果更好;最后是省力好用的知觉学习和睡眠学习。

书中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复杂,具体实践效果也因人而异,并不会一下子改变学习效果。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学习方法,学习更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关于学习的秘诀,作者无非是给了你一个新的角度。你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任务,选择适合的方式。

最后,把作者的一句话送给你:“如果真的存在最理想的学习者,那他一定不是按照着传统的忠告去学习,相反,他应该懂得放松很善于不拘一格地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