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浙江画家童之风人物画赏析

 hzh318 2020-05-04

禅心润染丹青笔

——民国画家童之风人物画赏析

记得我上小学时在外公家看到一本线装书,书里有很多佛像,画得很精致,我非常喜欢。后来再看这本书,才知道是浙江画家童之风画的《大乘真宗圣像》。

童之风(1892—1960),浙江兰溪人,字晓岩,又字笑颜,号一帆,又号定禅,别署白露山樵。性恬淡,不慕荣利;工山水,擅人物,绘事之余好参禅,其画理兼通禅理(图1)。他精绘的人物仕女画上溯仇英、唐寅,又另辟蹊径,有炉火纯青之妙。


图1 童之风像

童之风曾隐居在兰溪黄店镇的露源村,半耕半读,闲暇时以书画自娱。南洋工业社征画,他寄去山水、人物各一稿,均获奖;上海中华书局征画,他的画稿相继被选用,从此画名大噪。1922年,画家钱云鹤在上海创立神州国光社,为童之风刊印画谱百余幅,即《童之风人物仕女画谱》;后又铜版再版《之风画稿》。童之风与杭州金石书画社、常熟书画流通社,以及国外的吉隆坡书画会等均有交流。兰书画风行一时,与童之风的倡导密切相关。

我所见的《童之风人物仕女画谱》(上下册),1925年上海图书馆发行;《之风画稿》,1932年上海明善书局出版;《大乘真宗圣像》,1932年上海明善书局石印。三本书对所画人物都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从画技方面看,我认为《大乘真宗圣像》水平更高,也画得更精细;2011年6月,在我的推动和努力下,请著名书法家赵宏先生题耑,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再版了此书。2012年10月,“兰溪市博物馆馆藏童之风书画展”举办,展出60多幅作品,让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认识和了解了这位画家。

《大乘真宗圣像》共有34幅画,内容为佛、观音、罗汉、神仙、鬼怪等,描绘逼真细腻,场景与人物相得益彰。

图2画的是地藏菩萨。《西游记》里有一个“谛听”,能辨别真假美猴王。这幅画中的独角兽就是“谛听”。“谛听”又称“地听”、“善听”、“独角兽”,是具有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的瑞兽,是地藏菩萨的坐骑。地藏菩萨是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叫地藏,他代表“孝”,道场在安徽九华山。画中地藏菩萨作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法相庄严,面露慈悲。他身边的护法是闵公和道明父子俩,道明手里拿着地藏菩萨的锡杖。传说地藏菩萨的化身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到了九华山,闵公把九华山送给了金乔觉。地藏菩萨身后的两位童子代表真谛和俗谛。

这幅画构图主次分明,有空间感;人物造型准确,比例合理,形态逼真,虽然没有墨色的渲染,也没有运用西画的明暗法,但人物显得有立体感;线条遒劲,一丝不苟,充分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书法功底。画面中烟雾袅绕,幡旗飘飘,可谓动静结合。

图2 地藏菩萨

图3《宾头卢尊者》画的是白发长眉笑面的老者。他是十八罗汉之一,稳坐在山中岩石枯藤间,符合他名字“如如不动,利根坚固”的本意。

图4《达摩尊者》画的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故事。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是西天祖师中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祖师,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画中的达摩络腮圆眼,右手持麈尾,左手扶禅杖,脚踏芦苇,肩挑行李,口中念念有词,在波涛汹涌的江中如履平地。

从这两幅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人物被置于特定的场景中,以典型场景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衣着、山石和水纹的用笔充分体现了传统画法(图3、图4)。

图3 宾头卢尊者


图4 达摩尊者

童之风对佛学有深入研究,他热衷和喜爱佛教题材,所以能将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形神毕肖,符合书上的记载和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从更早的《童之风人物仕女画谱》也能看出他的禅心和画技。此画谱分为六部分,即仙踪、佛像、人范、诗意、艳影、游记,共106幅画。

图5《幽栖盘溪》画的是南宋大儒何基。画上题诗告诉我们:“闭关方喜得幽栖,何待邦侯更品题。自分终身守环堵,不将一步出盘溪。录何文定公诗并作图像,童之风。”何文定,即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朝廷给他“文定”的谥号,有《何北山遗集》4卷传世。何基一生以读书讲学为志向,没有接受过任何官职。“守环堵”,是指家徒四壁;“盘溪”是何基的故乡。对童之风来说,何基是乡贤,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物。

图5 幽栖盘溪

我们看到画中的何基穿着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袖子宽大,袖口、领口都镶有黑边,头上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东坡巾”)。他席地而坐,正挑灯夜读。从画中的线装书和青铜器,可以看出何基是博学有品位的学者。画中人物传神,线条简洁,大片留白充分体现了诗意。

如果说何基令童之风感到自豪,那么另一位色艺双绝的才女也是受童之风敬仰的吧。她就是浙江永康的吴绛雪(1650—1674)。吴绛雪自幼秉承家学,聪颖多能,诗书琴画皆擅,且姿容秀丽,有国色之誉,有诗集传世。童之风根据她的事迹画了这幅“绛雪投崖”(图6)。

图6 绛雪投崖

话说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乱,派部将徐尚朝进兵浙江。徐尚朝早年爱慕吴绛雪的才华姿色。这次他探知绛雪正守寡居,扬言“只有献出绛雪,才能免除永康全城屠戮”。绛雪得知后说:“未亡人终一死耳。”慨然允诺。徐尚朝因此下令:“过永康不得杀掠。”他率军进犯金华,派两妪和数名士兵接绛雪奔赴金华。一行人到了白窖岭,吴绛雪乘护送者不备,跳崖而亡。道光年间的《桃溪雪》记载了此事。新编婺剧《吴绛雪》至今还在当地演出。

这幅“绛雪投崖”画的是惊心动魄、最具冲击力的一瞬间,正如德国莱辛说的“一顷刻”。画家采用对角线构图,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感染力。

童之风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往往具有禅境,甚至有荒寒之境,但他也受到了当时上海新都市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突破传统的“现代性”,从上述赏析的画中已经可以看出。另外,从他画的“听松停琴”、“避俗隐居”、“看云起时”、“寻胜山深”等等,都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修养和画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繁华的城市。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汇,新旧观念在此阶段交替,创新性开始凸显。上海的建筑、文学、电影、流行音乐和画报出版都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时期,在这个“黄金时代”,没有一位文化人不受影响,参禅念佛的童之风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