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巜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九龙池dn5pzqmi 2020-05-04

中药的性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与毒性的大小。

中药之所以能预防或治疗疾病,是因为其自身都有偏性,所谓“物得五行之偏,人得五行之全”,用药性之偏纠正人身之偏,此为用药治病之原理也。

这种偏性的大小,既可以代表毒性的大小,也可以反应在性味归经之上。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药物作用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总结出来的。

中药所谓的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相反的性质,是药性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具体表现。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一样,所谓“寒热温凉”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没有对比参考,就无法定义具体的某个药性。了解中药的“四气”,对于诊治疾病是指导意义的,《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指导中药“四气”具体应用的相关理论。

中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有的中药还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中药实际的味道,不止五种。由于每种味道都有相近或共同的作用规律,所以,在诊治疾病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到这种规律。先人们之所以能够尝百草,即知药物的功效与毒性,就是因懂得这种味道的功效规律。

中药五味(七味)具体功效如下:

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3.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泻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4.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泻泄、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

5.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咳喘;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常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因此,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与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功效与用法也自然不同的。除此之外,前人认为某些苦味药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可用于肾阴亏虚而相火抗盛出现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6.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海藻可以治瘰疬,芒硝可泻下通便等。

7.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通草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四气跟五味特性,因此,具体应用时,二者需要综合分析来看,才能掌握更灵活。比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根据味的不同,却可以分成苦寒与辛寒,作用也就有所差异了。所以不能把中药的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四气与五味即能体现出单味中药的个性,也能显示出药物之间的共性,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中药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你的杯中

我的哀愁

午夜的霓虹

在不停的交织荡漾……

一中医实战笔记20.5.4午后

巜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