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究竟谁的更好?

 梧桐树边羽 2020-05-04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这么火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当代是如雷贯耳,号称“孤篇盖全唐”。虽然这种说法不知从何而来,但是盖不住众人拾柴火焰高。

张若虚的这首长诗是从宫体诗向唐诗转换的关键时刻的作品,他的重要之处其实并不是很多朋友认为的“写得美极了”,而是内容主题从齐梁体的空洞无物、专写风花雪月、闺阁情思转向了对时空永恒、宇宙流转大论题的思考,这是为浮华的字词配上了哲思的内容。也就是说初步跳出了“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宫体诗窠臼。

闻一多评论这首作品是“宫体诗的救赎”,是把宫体诗灭亡之路往回拉了一步,是南北朝艳诗的回光返照——实际上唐诗虽然继承了南北朝诗歌的形式,但是也对形而上做出了强烈的批判和改革,所以我们在唐诗中很少看到如此精致细腻的修饰描写。

而这种描写,正对了当下很多文艺青年的口味。加上一众文人对这首诗在内容上的延伸拓宽的称赞,好像这个唐诗第一就落实了——既有专家说好,我读起来又美——难得的个人看法和专家一致,所以这首诗就“名副其实”地被很多人认为“孤篇盖全唐”了。

其实根本不是一条路子。

美则美矣,思想性和盛唐诗歌比起来,还是有些距离。

就算是和他的前辈,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比起来,张若虚的这首也只不过是篇幅更长,容量更多,其意味、意境未必能赶得上。

沧海遗珠,诗家天子

王昌龄自称“诗家天子”,他在七绝上的成就也让人不觉得他有多狂妄,因为他配得上。但是在历史上真正的天子诗人,不在少数,毕竟皇帝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是真正杰出的不多,像十全老人那种,你说他是诗人吧?写了那么多,当然算,可是实在是无法在诗歌史上立足。

真正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天子,一个是汉天子刘邦,很多人说刘邦没文化,其实是想当然。在那个时代,便是个亭长,都必然是知识分子。他晚年的《大风歌》实在不是一个没文化的人能写出来的。这首作品在诗歌史上地位非常高。

近代的主席算一个,这个就不多讲了。因为前面有两篇讲了主席山水诗,就有人私信来骂,说是三流水平。见解不同,咱们不强求,我也懒得多说。

而最被忽略的,就是隋炀帝杨广。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被评价为“词无淫荡”,“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隋书·文学传序》)。郑振铎曾说:

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至于隋炀帝其人和历史功过,另有外文章讨论,我们这里只论诗文。可是中国历史从来便是如此,这个人一旦在主流意识中被定为价值观之下,便连作品都低级起来,正人君子都耻于提及。除非是那些实在按捺不住的文采,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如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

我们所倡导的“就事论事”却无法真正落实到文艺观点中来。这真是一种认识的吊诡。

隋朝时间很短,在文学上影响不大,要说有一位大诗人的话,那就是杨广,要是选两位的话,那就是杨广和薛道衡。然后薛道衡倚老卖老,不理新皇,就被杨广给杀掉了。但是即便没有这些历史因素,薛道衡的诗文也无法和杨广的相比。

《春江花月夜二首》

我们先要清楚,这并不是诗的标题。所以说《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诗,这种提法就是错误的。但是大数据使然,现在不管怎么去搜,一出来就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是个曲子名。原创是南陈后主陈叔宝。这个人写艳情诗,既艳且媚,“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指他的《玉树后庭花》。南朝后期齐梁陈三代就是以这种诗风为主流。陈叔宝的曲子留下来了,词丢了。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春江花月夜》就是杨广的这两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比较有名的是第一首,为什么有名,我们可能是从张若虚才知道这首诗。可是张若虚是很明显地化用了杨广的句子。但是两诗在写景上雷同,在内里含义,精神面貌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我们不说抄袭的缘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晚上的江水非常平静,没有波澜,好像不动一样,其实是流速很慢。春天的花开得正好的时候,正灿烂的时候。满,就是多,很拥挤的感觉。其实一方面是写景,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杨广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是皇帝。杨坚派他去南方,也许是去出使,也许是去巡防,也许就是南下侵略陈后主的地盘。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领兵打仗就已经非常厉害,人长得又非常帅气,就是典型的高富帅、崇拜对象。在顺流南下的时候,天清气和,江山如画,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杨广,是如何的志得意满。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流波,流动的江水。将,带,拿走。流动的江水把月亮给冲走了。江水往东流,把月亮带走了。月亮当然在天上,影子在江中,流水自然是带走了月亮的影子。这种动态的描写,思路非常奇特。江水往岸上拍打,形成回流(潮水),往岸上涌,好像把漫天摇曳的星星带了回来。

这里可以理解成互文。水把星星月亮带走了,又带回来了。能感觉出水天一体的摇荡,气象也非常大气。

这首诗就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是一首纯写景的诗,就是四个画面的描写,完全已经跳出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诗影响,没有任何说理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出来杨广那种踌躇满志的心态。

这就是写诗高手。这也是盛唐诗人最善于使用的“寓情于景,情景相融”,这说明诗风一路演化,在杨广这里终于开始走上了正路。他这首短诗,字词非常朴素,语义也很清新,是典型的清丽不腻的感觉。还是带有齐梁体的艳媚感,却又不过分,这种度掌握得非常好。这种文字,后人称其为“正”。

这是很平白的感觉,不夸张,也不炼字,不像有些诗人每个字都去抠,好像大白话一样。他的动词也非常有特点,“平”不动 ,“满”正开,并没有很夸张的动作描写。 “将,带,”都不是很实的词,是比较虚的词。写得越平淡,越显得大气。

杨广的诗,都是朴素自然,清新大气。但是这种大气也很有度,没有大出帝王气象。这是南朝人的习惯,并不是隋炀帝的个人风格。南朝帝王将相写诗,一般不写特别张扬,表现帝王气象的词,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类。他们都写得很平民化,和一般诗人表达的情感、出现的气象是非常接近的。

这首诗就看不出来帝王所作,只是一个文采很高的诗人作品。

我们再回头看张若虚的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写景的部分基本上是放大了杨广的这首,也写月亮、江水、春花,都是景色。他把杨广这首诗的景色扩大、夸大地演绎了一番。当然在后面的思考发散是张若虚个人的内容所在,这也是他这首诗存在的价值。

这证明杨广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非常大。《隋书》里对他的评价是“好学、善属文。”好学是学问大,善属文就是文章写得好啊。

究竟谁的更好

个人更倾向于杨广的作品,虽然这二者除了诗名和写景部分之外,并不存在可比性。张若虚的诗内容多,量足,但是在文字修饰上,是走了回头路的。刚入道的文学青年可能觉得惊艳,但实际上看多了之后,就会有些堵得慌,因为从魏晋南北朝下来,文辞修饰到了顶点,这种诗其实一抓一大把。无论是修辞方法,还是描写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宫体诗的承续,不值得提倡。

但是他的胜处在于最后进行了哲思升华,这正是宫体诗所欠缺的,也因此这首诗成为了齐梁体转唐诗关键时刻的一块奠基石,是有一定意义的。

而杨广的这首作品前面详细分析了。它的意义在于对宫体诗的进步是明显的,带有齐梁体的风格特色,却把度控制得非常好,照顾了个人对美的感受,却又没有过分堆砌。

这种度在推动唐诗的发展上意义重大。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唐诗,也并非对齐梁体的完全否定。对格式、音律的完美继承,在内容上积极向上,才是盛唐诗歌能够站上中国诗歌史顶峰的原因。

这其中,杨广、张若虚都起了各自的作用,是诗歌史上有意义的人物。有些人说隋朝诗人不还有薛道衡吗,他就没有杨广这种意义。而张若虚和初唐四杰、陈子昂比起来,作用相对又要小得多。

不论从诗本身还是诗人来说,张若虚的作品美则美矣,但影响和杨广比起来,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