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不抵抗,却在玉玺上做起了文章

 历史解密坊 2020-05-05

明朝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所代表的朝廷势力,与朱棣所统领的藩王联军,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可正在此紧要关头,朱允炆却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雕刻玉玺之上,而当朝廷大臣们看罢玉玺上的16个字后,尽皆惊呼此为“不好之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朱允炆玉玺上所雕的玺文又是什么内容?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1398年,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驾崩,皇位随即便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皇帝。作为被隔代相传的帝王,朱允炆的上位引起了叔父们的不满,致使各地藩王势力纷纷向朝廷示威,朱允炆的统治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建文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他听从了近臣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开始下大力度进行一系列削藩措施,意图瓦解诸藩王手中的权力。随着朝廷削藩力度的增强,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接下来要遭殃的便是燕王朱棣。朱棣在忍无可忍之下,最终以“清君侧”之名义正式起兵反抗,由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所谓“靖难”,无非是朱棣出师有名的借口而已,目的保存自己的权力与地位,进一步觊觎皇位,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在诸多藩王之中,朱棣的实力最为强悍,其所统辖的燕京地区,是大明王朝专门为了防范蒙元骑兵的屏障,故此来说,燕军的战斗力实在不容小觑。

朝廷一方兵多将广,燕王一方兵强马壮,双方的战争旷日持久,以至于形成胶着的态势。藩王公然反叛朝廷,这对于皇帝朱允炆来说,绝对是不可容忍之事。可是此时的朱允炆却并没有将全部心思放在战争之上,反而对一块宝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朱允炆所得宝玉,乃雪山之玉,而他之所以会对其大感兴趣,完全是因为在此之前,朱允炆曾梦到仙人向其献玉,玉上刻有“凝命神宝”四字,没过几天,他便得到了来自西域使者所进奉的宝玉。朱允炆认为此事乃天降吉兆,象征着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帝王,故此吩咐朝廷中御用工匠雕刻宝玉,不得有半点怠慢。

经过工匠们整整一年的努力,凝命神宝玉玺终于被雕刻完成,它是一块二尺见方的青玉大印,其质地温润细腻且坚韧无比,颜色晶莹剔透又雍容华贵,外表光泽犹如水浸一般,让人爱不释手。凝命神宝玉玺上的印文,为建文皇帝亲自所定,曰“天命明德,表正四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共16个字,称得上是一块世之罕见的宝玺。

在凝命神宝雕刻完毕后,朱允炆龙颜大悦,甚至专门为其举行了一次庆贺活动,并邀请文武百官前来参加,以此昭示自己的确是上承天命的君王。可令人奇怪的是,当朝中重臣们观罢凝 命神宝后,却都在心里暗吃了一惊,因为在他们看来,此方玉玺的出现绝非吉兆,而是皇权即将倾覆的可怕标志。

众所周知,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皇权的最高象征。玉玺最早出于周朝,后经历朝历代的演化,最终成为了天子所佩的信物。在明朝时期,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拥有的宝玺,大多都以刻4个字为标准,诸如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以及天子信宝等等,即使是用来敬奉宗庙或者是赐予大臣的玉玺,最多也只有6个字而已,如皇帝尊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等,而16个字的宝玺却从未在明朝出现过。

明朝没有16字宝玺,并不代表其他朝代也没有,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帝王别出心裁的雕刻出一方16字宝玺,此人正是宋徽宗。宋徽宗在政和八年所制宝玺,名为“定命宝”,其上刻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可即便如此,宋徽宗也未能通过宝玺祈得国泰民安,在不久之后,北宋王朝旋即被金国所灭,造就了“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至北地受尽羞辱后惨死。同样的道理,建文皇帝朱允炆私造凝命神宝,与宋徽宗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恐怕会再次重蹈灭国之覆辙。

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的有意为之,占尽优势的朝廷军队,最终还是败给了燕军。在燕王朱棣的指挥下,大明首都南京城最终被攻破。在城破之际,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顿时心灰意冷,于是便在宫中绝望自尽。当然历史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称朱允炆穿着明太祖留下的僧衣逃跑,最终剃度出家,割断了尘世之缘。

朱允炆政权败亡之后,朱棣顺利登基称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永乐皇帝在位之时励精图治,在内部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曾五次亲征蒙古,保证了大明王朝边境的安稳。除此之外,永乐皇帝还派郑和出使西洋,既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更为大明王朝的后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