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教学中做到了三个注意。 1.以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动组织教学,人人参与,经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从实物数数到逐步摆脱实物,进行抽象数数。 3. 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这一抽象概念。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有多种方法,但十个十个数的人并不是很多,要让学生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需要学会十个十个地数。 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得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10,100个一是100,10个十是100,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35,80是由8个十组成的等意识。 2.最后,我让学生做“猜数”等游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1.在例3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置,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24”与“42”中的“4”和“2”的意义,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四课时 1.本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学生合作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学习是今后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并不是合作的唯一目标,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具有良好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与动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学生进入数学课堂,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当然,在本节课实际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些都不会合作,这也完全在老师的预料之中。老师可以从指导合作入手,转而形成自我合作,因此,在学生活动时,老师对学生间的合作提出要求:让同桌两个人轮流说,说过的内容不要重复。 2.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学生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2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 1.在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安排三处寻找规律来完成教学: 第一处:找未完全填满的百数图的规律。 第二处:在填百数图的过程中,也渗透了找规律。 第三处:就是小组合作找规律。 设置了三处找规律,第一次是为了填百数图;第二次作为一个方法的指导;第三次探究百数图有趣的排列规律。总之三次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数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有序思考的能力。了解了这些我们的教学就不再表现于形式,而是有了一定的深度。把握好三次探究的尺度,分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产生自信和学习热情,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参与度。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2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二课时 1.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有各自比较的方法,还能说出设计的构思、意图和用哪些比较策略说出来的,这样不仅能展示学生的丰富经验,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我们老师正确评价学生的成果提供了依据。但是,本节课的比较活动多,延误了一些时间,今后,要教育学生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同时做好一切课前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三课时 1.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先以“猜”开始,然后设置多种情境,活用知识,接着学科交融,关注情感,最后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同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因为有情境的支持,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较为完整与精确的。 3 综合应用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基础上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我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学具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4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同时激活了学生上学期已有的“看图列式”的知识和经验。 2.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考虑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各抒己见,算法多样化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体现。 3.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作业练习的时间不够充裕,在少讲多练上还要加以改善;小组交流时学生能畅所欲言,但举手发言的仅占一半,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