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 培土生金除癌汤: 【来源】邱钦成。 【组成】太子参24克,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3克,黄精24克,浙贝母、川贝母各9克,郁甦参30克,桔梗9克,鱼腥草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5克,煮半夏、五味子各9克,白芨、沙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培土生金,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方解】对肺癌治疗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晚期肺癌的病人,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抗邪无力,影响脏腑功能衰退,以肺脾两虚为主,兼挟肺失肃降,痰湿毒蕴,故治需培土生金,方中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黄精补肺益气、润肺益精、促其培土生金;佐以川贝母、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消痈散结;郁甦参清热解毒抗癌;鱼腥草清热解毒,又能抑制癌细胞;桔梗宣肺化痰止咳,载药上行,宣通肺气;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清肺泄热,能“泄上炎之火,散结滞之气”;白芨敛肺止血又能补肺;沙参生津止渴、养阴清热;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诸味配伍严谨,共奏培土生金、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 【主治】中晚期肺癌,咳嗽,气短喘促,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口干,或痰中带血,咳声低弱,苔薄白,脉细弱。 【疗效】多年使用,确有良效。 方二 益肺消积汤: 【来源】刘嘉湘。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北沙参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30克,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海藻各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克,瓜蒌皮15克,生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软坚化痰。 【方解】《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虚损是肺癌发生的内在原因,肺癌到了晚期,患者正气虚损尤为显著。因此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天冬、北沙参养阴;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生南星、夏枯草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再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晚期肺鳞癌、腺癌取得了良效的疗效。 【主治】原发性肺癌。 【加减】阴虚去黄芪、白术,加南沙参、麦冬、元参、百合、生地;气虚去北沙参、天冬,加党参、人参、茯苓;肾阳虚加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锁阳。 【疗效】治疗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不能手术的晚期(Ⅲ、Ⅵ期)原发性肺鳞癌60例和晚期原发性肺腺癌62例,均于住院时各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化疗组对比观察。中药组以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肺鳞癌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3.3%、3.3%;化疗组为53.3、3.3%、0%;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465天,化疗组为204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肺腺癌治后1、2、3年生存率,中药组为50%、13.3%、13%,化疗组为15%、6.25%、4.76%;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350天,化疗组为200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治后病灶稳定率、生存质量,中药组优于化疗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组治后NK细胞活性、巨噬细胞吞噬率、E玫瑰花结形成率,CAMP等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提高,化疗组则无变化。 方三 参冬白莲汤: 【来源】王帼珍。 【组成】沙参30克,天冬、麦冬各9克,茯苓12克,生地15克,怀山药30克,川贝母、知母、桑叶各9克,三七3克,阿胶9克(烊冲),甘草3克,鱼腥草、半枝莲各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润肺,消瘤散结。 【方解】方中以沙参,天冬、麦冬、生地滋肺肾之阴,使金水得以相生;川贝润肺止咳;知母、桑叶滋阴清肺、化痰止咳;三七、阿胶止血活血;佐以茯苓、山药资脾胃化源;加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消瘤散结。诸药配伍丝丝入扣、药中病机,故用之多效。 【主治】气阴两虚型肺癌。 【加减】胸痛加赤芍、丹参、郁金、瓜蒌;胸水加龙葵、葶苈子、薏苡仁;咯血加藕节、白茅根、仙鹤草。 【疗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30例,其中鳞癌22例,腺癌4例;Ⅲ期12例,Ⅳ期14例。治后存活1、2、3年分别为11例、5例、2例,最长者已存活5年。 方四 养阴清肺消积汤: 【来源】刘嘉。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各30克,天冬12克,元参15克,百部12克,鱼腥草、山海螺各30克,葶苈子12克,生苡仁30克,八日札、瓜蒌皮各15克,赤芍、苦参各12克,干蟾皮9克,夏枯草、海藻各12克,石上柏、芙蓉叶、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散结。 【方解】正气不足,热毒痰瘀互结,聚积于肺,日积月累而成肺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邪热一旦蕴肺,极易耗气伤阴,故肺癌患者以阴虚及气阴两虚为多见。方中用沙参、麦冬、元参养阴润肺;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海螺,石上柏等清热解毒;夏枯草、海藻、生苡仁化痰软坚散结;八月扎、瓜蒌皮理气宽胸、标本兼顾,使热毒清、痰瘀散、阴液复,则癌肿得以控制。且药理实验证明,养阴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癌作用,故用本方治疗阴虚型肺癌取得较好的疗效。 【主治】阴虚型肺癌。 【加减】咳嗽加前胡、杏仁、川贝、紫菀、款冬花;痰多加生南星、生半夏、青礞石;黄痰加桑白皮、黄芩、开金锁、海蛤壳,淡竹沥;痰血加黛蛤散、白芨、生地榆、藕节炭、参三七;喘咳加蚕蛹、炙苏子;胸痛加望江南、徐长卿、延胡、全蝎、蜈蚣;胸水加龙葵、桑白皮、米仁根、控诞丹;低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竹叶;高热加生石膏、寒水石、牛黄、金银花。 【疗效】治疗阴虚型晚期原发性肺癌147例,治后生存1年以上者63例(占42.86%);2年生存率为12.4%;3年生存率为5.15%;5年生存率为1.67%;最长1例已存活10年。其中70例鳞癌,1年生存率为48.6%;2年生存率为17.86%;3年生存率为6.82%;5年生存率为4.17%;腺癌40例,1年生存率为42.5%,2年生存率为9.1%;4年生存率为4.55%。 方五 温化汤: 【来源】罗本清。 【组成】制附片120克(先煎4小时),黄芪60克,桂枝、王不留行各30克,大枣12枚、干姜6克,炙甘草,丹参、莪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黄芪、桂枝、干姜、大枣温补脾肾、除湿散寒;伍以王不留行、丹参、莪术活血化瘀,故用于治疗阳虚型肺癌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主治】阳虚型肺癌。 【加减】咯血加茅根、地榆、儿茶、三七粉、白芨粉、仙鹤草、花蕊石、侧柏叶;咳嗽加枇杷叶、百部、马兜铃、制南星;气虚加党参。 【疗效】治疗原发性肺癌35例(阳虚型),治后症状有所改善,病灶基本稳定19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54%,1年以上生存率为14.28%;其中鳞癌17例,有效10例;腺癌5例,有效3例,未分化癌3例,有效3例,未定型10例,有效4例。 方六 新症汤: 【来源】雷永仲。 【组成】生地12克,五味子6克,王不留行子、北沙参、麦冬各12克,蒲公英、石见穿各30克,百部9克,徐长卿、地骨皮各30克,南沙参12克,望江南、野菊花、怀山药、白花蛇舌草、煅牡蛎各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海带各12克,元参15克,天花粉12克,川贝母9克,丹参、炙山甲、炙鳖甲各12克,象贝9克,蜀羊泉30克,丹皮9克,鱼腥草、紫花地丁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清热,化痰软坚,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生地、北沙参、麦冬、南沙参、元参、天花粉、炙鳖甲养阴生津润肺;川贝、象贝、五味子、百部、鱼腥草止咳平喘;夏枯草、海藻、海带、煅牡蛎软坚化痰;望江南、丹参、丹皮、炙山甲活血化瘀;蒲公英、石见穿、野菊花、徐长卿、地骨皮、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因此对肺癌在稳定病灶和延长生存期有一定疗效。 【主治】肺癌。 【加减】咳嗽痰黏加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淡竹沥;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芨、蒲黄、生地榆、紫草根、三七;低热起伏、加板蓝根、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胸胁疼痛加全瓜蒌、郁金、川楝子、元胡、赤芍、桃仁;肢节酸楚、加寻骨风、炙乳没、防己、桑寄生、怀牛膝、全蝎、地龙、蜈蚣;气虚加太子参、黄芪。 【疗效】治疗原发性肺癌204例,其中鳞癌108例,腺癌43例,未分化癌27例,未分型26例。治后存活1年以上76例。1年以上存活率鳞癌为40/85例(47.08%);腺癌为13/34例(38.24%),未分化癌6/20例(30%)。其中3年存活率鳞癌 【癌症中医治验●肺癌】 肺癌是较常见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患者较少。 祖国医学无肺癌名称记载,《内经》、《难经》皆云:“肺之积名曰息贲。”类似之描述,概括了肺肿瘤及一部分肺部非肿瘤疾病。 【症状与体征】 (一)症状:咳嗽、血痰、胸痛、憋气等为本病较早出现之症状。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出现肺不张及感染发烧症状。肿瘤侵及胸膜可产生血性胸水而致喘憋,侵及喉返神经可出现声哑,侵及膈神经可引起膈肌麻痹,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出现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即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眼球下陷、无汗等症状,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面,颈和上胸部水肿及静脉怒张。 (二)体征与检查。 1、肺癌分型: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两型。位于肺门附近的称中心型肺癌,位于肺周围部的称周围型肺癌。中心型比周围型多见。其扩散转移有三:①淋巴;②血性;③自身移植。淋巴转移可遍及周身,血性扩散可侵及肝,肾、骨、脑、脊髓等;自身移植可达胃肠消化道。 2、x线检查:是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x线检查。可了解其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受累区域及肺门、纵膈淋巴结情况、肺不张、肺尖以及有无胸水等情况。 3、痰液癌细胞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如有胸水可抽胸水查癌细胞。 4、支气管镜检查:能直接看到较大的支气管,也可采取标本作病理检查。 5、病理检查:如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可切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 【治疗】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性喜清肃下行。治宜清润疏利,清金通络,疏利水道,宽胸利膈。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顺气宽膈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之剂,少给活血祛瘀等剂以防出血。方用: (一)藤梨根、铁树叶,半支莲各30克,鱼腥草、蜀羊泉各15克,为主方。可加小剂量环磷酰胺200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静注,以增强疗效。 上药治疗磷癌和未分化癌有效。藤梨根,铁树叶、半支莲清润抗癌;鱼腥草、蜀羊泉润肺清热以消臃肿。 (二)生牡蛎、夏枯草、海藻、金银花、紫草根、青连翘、白毛藤、蜀羊泉,铁树叶、白花蛇舌草各30克,构橘叶、橘核、寸冬、沙参、鱼腥草、干蜍皮、山豆根,藤梨根各15克,山甲珠,炙鳖甲、王不留行、全栝楼、五味子,川贝母各9克。水煎服。 此方能治疗腺癌。为肺肾同补之剂,收敛肺气。清肃敛汗,对干咳虚喘者,免致耗脱喘汗之险;加入活络散结之品,仅为缓解滋腻之弊,有助于消散肿块。 (三)人参固本丸:人参、天冬、麦冬各9克,生地12克,熟地15克,亦可配以知母,贝母各9克以消臃肿。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日2次。 此方为滋清肺燥之需。可作为肺燥、金破不呜之声嘶干磅者辅助治疗之用。以此专作攻癌效逊。 (四)安肺桔梗汤:杏仁、栝楼、枳壳、桔梗、当归各9克,黄芪30克,知母,川贝母、桑皮各9直,防己6克,百合9克,薏苡仁、葶苈子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水煎服。 此方为宣理气机,敛阴益肺,升清降浊,消肿止血之剂。此为大气下陷、动则气喘者而设。方中芪、草,桔、枳升举元气,升清降浊,桑、合,苡、葶敛肺定喘;杏、楼、防已宣理气机,当归活血止血。加生地、苏子各9克,凉血顺气止血更效。 (五)加减苇茎汤:苇茎根,薏米、丝瓜络各15克,桃仁、杏仁各9克。水煎服。 此方为肺热挟湿、水道不利、咳喘憋气,痰稠带血腥臭者,使湿浊之邪从尿排出。喘满有水气上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15克,大枣5个,泄肺定喘,由压迫阻塞而喘,称为阻塞性肺炎,以上方合麻杏石甘汤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9克,疏通肺络,可解臃塞梗阻胸闷憋气之患;止血须凉血顺气,可选加四生各15克,三子、阿胶各9克,白芨15克,田三七10克等味。 【医案】24例。 1、孙×x,男,60岁,矿工,1972年3月13日门诊。×线片号10814。 病史;咳嗽胸痛憋气l个多月。1月前偶有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活动憋气,经某医院治疗未效,反而逐渐加重。曾赴省级某医院检查,经胸部×线拍片,发现左上肺有4×5厘米团块阴影,边缘毛糙不整。密度不匀,伴有纵膈增宽,淋巴结肿大。诊断:左上肺癌,纵膈障型。胃肠钡餐X线透视。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给化疗噻替派10支未显效,来门诊。 检查:左锁上淋巴结肿大0.5×1厘米,活动,质硬,不痛。听诊闻及双肺干湿性啰音,左侧呼吸音减弱。面黄消瘦,舌红苔白薄无津,口淡无味,咳时胸瘸。脉象左寸浮濡,双关缓无力,足弱。 辩证:肺金燥热,脾胃阴亏。治以清金补脾,养阴。方用肺癌汤加减(经验方):辽沙参30克,苇根15克,薏米30克,花粉15克,寸冬、天冬、杏仁各9克,栝楼,葶苈子各15克,大枣5个,鱼腥草30克,士贝母12克,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9克,谷芽15克,白蛇舌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 经服药治疗4个月,共服汤药80剂,症状逐渐消退。停药半年,3次x线拍片对照,双肺纹理增多,肺门淋巴增大,无明显块状阴影。 1973年2月21日复诊:再次×线拍片,示完好痊愈。体重由过去47公斤增至61公斤,无咳嗽气喘,精神饮食均佳。可考虑恢复全日工作。 按语: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凡遇四时伤感首先犯肺,如适邪陷化燥,气机不畅则邪气留滞,搏积成痞,初现干咳胸闷痛,呼吸不畅,甚或唾血身热。治宜清热润燥,活部散结,早期可愈,后期不佳。 2、王X×,男,54岁,干部,1960年10月入院,x线片号8116。 病史:咳嗽憋气,吐痰带血10个月。过去有高血压病,甲状腺肿大,经内科处理反复发作,胸部有过创伤,常因受凉引超咳嗽、发烧、吐血;饮酒吸烟21年。于1960年1月始有咳嗽,胸痛,活动憋气;3个月后吐痰带血,经抗炎治疗时好时坏,10月份胸部×线拍片,示胸骨柄同位之后方有圆形块状阴影,大9x8厘米,边缘不清,该处食管局限后压,总气管变狭窄,纹理增多,侧位心膈正常。诊为纵膈肿瘤。 边缘型,并发中叶肺不张。痰中查到癌细胞。 辨证:肺燥伤津。治以清热养阴,润燥止血,助气固本。 方药:①双花30克,桔梗9克,葶苈子15克,甜杏仁、川贝母各9克,丝瓜络15克,白芨、阿胶各9克,大枣5个,橘络、寸冬、生地各9克,水煎服。②沙参15克,苇根30克,薏米、丝瓜络各15克,杏仁6克,葶苈子12克,犬枣6个,白芨、阿胶各9克,仙鹤草30克,谷芽15克,甘草3克,生地15克,水煎服。与上方交替。③犀黄丸3克,日服1次。 服药至1961年10月病情逐渐好转,吐血止,胸痛消失,之后间隔服药以资善后。 1979年12月,胸部×线拍片对照,示右肺纹理增多,肺门周围清晰。病人健在,此后中断联系。 按语:然止血之法,在于凉血顺气,凉血则血宁,气顺则肃降,单纯止血非其治也,不但不显,愈堵愈瘀,终无愈期。 6、孙××,男,46岁,干部,l960年3月16日入院。X线片号0680。 病史;咳嗽,胸痛,吐痰带血10个月。1年前偶有刺激性干咳,1959年冬病情加重,偶有带血,3个月后去某医院胸透见左肺门阴影。曾给注射抗生素半月未控制,阴影扩大,病情恶化,症状加重,剧烈胸痛。诊断为中心型肺癌。有烟酒嗜好20年。常患低烧、盗汗。有时心慌,乏力。 检查:面色暗黄,消瘦明显,舌暗赤,苔黄干燥,口苦咽干,脉象浮濡。胸部×线拍片,示右肺下中部内中区有圆形阴影,侧位片示左下叶后部呈团块阴影,密度不匀,边缘不规则,大小有5x4厘米。淋巴细胞为32%。诊断;肺癌.左中下叶,并支叶不张。 辨证:肺郁燥结。治以通肺窍,清燥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双花30克,沙参15克,桑根12克,薏仁15克,杏仁6克,丝瓜络15克,黄芪30克,蝉蜕9克,寸冬12克,天冬9克,浙贝、白芨各12克,阿胶9克,谷芽15克,田三七9克,甘草3克,水煎服,犀黄丸3克,每晚1次,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住院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服汤药70剂,犀黄丸总量210克,神农丸1500粒。 同年6月18日,×线拍片对比,阴影略见缩小,出院。隧访10次无恶化,能全日工作。 1964年来信,仍能胜任全日工作。 1972年8月,肺癌普查时,情况良好,胸部×线拍片已无阴影,但于同年9月不幸因公殉职。 按语:肺癌多见于矿区,近来常见肿瘤病普查报道,肺癌略有增多。当引起注意。病期延误日久,病情复杂,烦急身热,盗汗、咳血非属燥热,实为病久正虚,故以补气扶正为主,补阴清热为辅,精心调治疗,效果尚属满意。 7。张××,男,64岁,退休干部,于1967年12月15日初诊。住院号29055,×线片号2014。 病史:胸痛咳嗽10年,憋气吐痰带血3个多月。从1957年始容易感冒,有时高烧,1967年咳嗽加重,胸痛发闷,活动气喘。当即赴某医院检查,经2次X线拍片对照,确诊为肺癌,中心型。动员手术治疗,本人拒绝,又经福建省某医院复查,仍确诊为肺癌,因病人不愿手术要求煎药治疗而转来我院。 检查:胸部x线拍片,示右肺门大片阴影。模糊不清,其中有块状可见,侧位片可见肺门区有不明显之团块阴影。查痰找到癌细胞。诊断:肺癌,中心型。面色潮红,舌质暗紫,苔薄白欠润,口淡咽干,脉象弦数。 辨证:热毒蕴结,上热下湿,阻塞肺窍。治以清热解毒,散结利湿。 方药:苇根30克,沙参,薏米各15克,寸冬12克,花粉9克,丝瓜30克,栝楼15克,青皮12克,葶苈子15克,大枣6个,鱼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金银花20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犀黄丸3克,每日1次。 服药半年,汤药100多付,犀黄丸210克,效果良好,症状消失,咳嗽胸痛不显,未再吐血,出院1年后,肿瘤消失,体质健康。每半年复查1次,并6次胸部x线拍片对照,无重要发现。随访至1976年情况良好,能轻度劳动。 按语:本例因其体质尚好,故以清热养阴,解毒活络为主,佐以大量犀黄丸,加强解毒消肿之力。该患者数年之久,始终遵照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复查,从不间断,亦不乱用杂方。所以医患紧密合作,乃是治疗取得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8、徐××,男,31岁,工人,1968年6月6日初诊。×线片号2088,病历号27133。 病史:咳嗽胸背痛1年,吐痰带血4月余。1年来常有左胁痛,轻微咳嗽,偶有吐痰带血。1967年8月28日,曾在青海省某医院行胸部X线透视及胸部拍正侧位片,可见左肺门区有团块阴影,大小为4×3厘米,密度均匀。周围边缘不清。诊断为肺肿瘤,动员其手术,因病人不同意,故于1968年6月6日,转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检查:面色萎黄消瘦,精神尚好,舌质暗红,活动憋气。脉象浮濡,左脉迟细,关脉缓滑,尺脉沉涩而弱。左锁骨上摸到约1×0.5厘米大小的淋巴结,尚活动无压痛。胸廓对称,呼吸均匀。听诊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左下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有肺增强。痰中查见癌细胞。血沉28毫米/时(卫氏法);胸部x线拍片,示左肺中野肺门处有3.5×3厘米团块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均匀。诊断;肺癌,左中心型。 辨证:肺气燥热,气递升腾,金气横逆不得疏降则气结,致使胸闷气逆,郁结经久则有唾血。治以清热解毒,佐以活瘀散结,疏理气机,凉血顺气。 方药:沙参、苇根各30克,薏米15克,杏仁9克,寸冬、花粉各12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白薇9克,葶苈子12克,大枣6个,薤白、括楼、土贝母各12克,炙百部9克,双皮12克,银花30克,甘草3克,水煎服;犀黄丸1.5克,口服2次,神农丸8-10粒,每晚1次。 服药2个月,效果良好,胸痛消失,咳嗽减轻,微有憋气。×线拍片对照,团块阴影缩小,密度较淡。带药并给处方回青海省,按原计划服药。 1972年5月21日来院复诊:情况良好,咳嗽憋气消失,体质较前好,体重增加。胸部x线片与前片对照,无明显变化。后调往新疆未见随访。1973年12月来信,又调回青海,当时已自行停药1年,情况良好。 9.孙××,男,52岁,农民, 1969年6月初诊。门诊号21197,×线片号0218。 病史:咳嗽吐痰吐血20天,憋气左胸痛。 检查:左锁骨上触到肿大之淋巴结数个,如蚕豆大,活动,不痛。病理证实为转移癌。听诊心尖搏动区右移;左侧肺呼吸音弱,右侧增强;肝脾不大。面色萎黄,舌红无苔,口苦咽干,食少乏力,脉象浮濡而弱。胸部x线拍片,示左肺下叶背段区有约4x5厘米之团块,边缘毛糙。诊断为肺癌,左侧周围型。 辨证:肺燥阴虚。治以养阴润燥清肺。 方药:沙参30克,苇根,薏米各15克,杏仁9克,天冬、寸冬各12克,浙贝9克,栝楼、丝瓜、仙鹤草、茅根各15克,生地,熟地各12克,小蓟15克,知母9克,云苓12克,生白术9克,炙百部12克,水煎服;神农丸8-12粒,每晚1次。 方中参。术、苓、草培土,二根、二地清肃益气,杏仁,大风下气消肿,以解除气急之逆。 经治疗1月,症状大为减轻,微咳嗽,咯血停止,微有憋气。 1969年9月19日,×线拍片对比,左肺之癌变已不可见。局部为条索状阴影疤痕。至1973年,3年仍间断服药。 1973年9月2日复诊:×线拍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双肺门下野,透明度增高,胸部未见重要病变,有肺气肿,支气管炎性病变。临床治愈4年,停药观察。 按语;病由燥邪引起,喘促气急为肺络滞涩,癌变播散较广。其面色萎黄,舌赤、黄属土,土能生金,尚有生机,虽则舌红燥热,施以驱贼补母之法,庶得消肇,故以清润疏利,清金通络,疏通水道,宽利胸膈,制其亢,益其衰,使之复归于平。 10。黄××,男,55岁,农民,1964年4月17日初诊。X线片号1481,门诊号40770。 病史:气短声哑2月余。2个月前受凉则干咳,活动气喘,气短声音嘶哑。经当地医院中药治疗,咳嗽消失,仍气短声嘶。3月份到省医院检查,诊断为纵膈肿瘤。转我中医科门诊。 检查;一般情况差,双腋下均摸到1X1厘米大之淋巴,结,活动,不痛,质硬,颈部、上胸部静脉怒张。化验检查,血常规。血沉正常。胸部x线透视,见右侧纵膈旁自胸骨柄以下,呈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大为8×9厘米。治法以生津和血补气为主,佐以止咳清润,含化肺癌丸清金固本。 方药:①枇杷叶、橘红,桔梗,紫菀各9克,甘草3克,人工牛黄4.5克,栝楼15克,云苓9克,石膏15克,甘冬12克,苏子9克,桑皮、丝瓜各15克,川贝、渐贝各12克,郁金9克,杏仁6克。海藻、葶苈子各15克,大枣6个,银花30克,元参15克生地12克,沙参30克,陈皮、半夏各9克,共为细末,炼密为丸,每次9克,日服2次。②沙参30克,丹参、苇根、薏米,丝瓜各15克,浙贝9克,蜈蚣2条,白芥子9克,元参15克,赤芍、桃仁各9克,水煎服。丝瓜、芥子、赤,桃仁活络通窍,消痞除闷,含化肺癌丸清金固本,生津止咳.③神农丸8-12粒,每晚1次。 经治疗4个月,症状好转,面目颈项肿胀捎退,胸闷憋气基本消失,声嘶略恢复,经常来人取药数次。 1969年3月7日复诊,×线检查,略有发展团块增大为9X12厘米,仍继续服药,症状消失,x线拍片对比团块缩小为8×6厘米。 4月15日三诊:胸部X线拍片示团块为5.5X0.5厘米,停药半年无变化。 按语:干性咳嗽为肺燥伤津;音哑声嘶,嗽声不扬,动则气喘,为燥邪劫津,肺络窒涩,累殛喉咽;治在补气活血生津,佐以清润止咳。病虽反复,贵在坚持,终能获得远期疗效。 11、张××,男,42岁,干部,1968年2月6日初诊。x线片号2145。 病史:咳嗽胸痛、吐痰带血12个月。自1967年上半年。咳嗽胸痛,活动憋气,6月份吐痰多带血丝,赴北京某医院×线拍片,示右肺下叶有2厘米之团块阴影。诊断:肺癌。动员手术切除,病人未同意,行60钴体外照射4个月,总剂量6000拉达,当时效果尚好。出院2个月后,右腿痛明显,乏力,咳血又现,故来我中医科门诊。 检查:胸部x线拍片(后前为),示右肺下野,心脏旁有一密度不均匀,形状不规则,轮廓不清晰,边缘呈毛糙,卷毛样团块,大约3×3厘米,与右肺门紊乱之条状阴影连接。 诊断:右下肺癌,放疗后来控制。给予中药治疗, 方药:肺癌汤加蜈蚣2条,生牡蛎,双花各15克,犀黄丸,每日3克,总量240克。 经以上治疗10个月后复诊:胸部x线拍片(后前位)见右肺下叶,心脏旁有一浓密之带状阴影,边界不规则,基底部较宽,尖端向外水平,胸膜下移.诊断:右下肺段,肺组织纤维性变形成。肺癌团块消失,体质逐渐恢复,精神伙食改善。 1969年12月三诊:情况良好,体质较前稍胖。随访7年至1975年仍健在。 按语;对晚期肺癌,内科综台治疗较稳妥,生存期也长。肺癌的局部治疗,到目前为止,包括手术治疗也多不理想,尤其放疗,据报道,缓解和生存期仅平均3-6个月。3-5年存活率尚不到1O%,而放射治疗后上行淋巴结转移较多,仅脑转移一项约占5-15%。因此,晚期体质差的肺癌患者,以中药治疗为宜。 12、潘×x,男,55岁,公安干部,l972年9月18日入院。住院号865号,×线片号5242,病理号01032-73。 病史:咳嗽胸痛憋气,吐痰带血5月余。5个月前,常有心慌憋气,左胸痛,兵团医院诊为冠心病心肌梗塞,支气管病变。1971年12月,胸痛加重,并有剧烈干咳,有时痰中带血,逐渐加重,故转来我院初诊。 检查:面色黧黑,舌质暗紫,苔黄厚腻,面目浮肿,精神恍惚。淋巴无转移。呼吸迫促,声音嘶哑,气息微弱。听诊:心界左肋4-5肋间、心尖搏动区在胸骨柄上缘,心律不整,有吹风样杂音,同时有间歇,心率120次/分,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闻及大水泡之湿性啰音。血压24.0/l4.7千帕C180/110毫米汞柱。主诉除心慌气喘,胸背痛外,夜间睡眠不好,太息、梦多,近几天声音嘶哑。脉象左寸浮数,关弦数,右寸浮濡,关缓滑,两尺弱。胸部×线拍片,示左肺上中野纵膈旁有一半球状影像,边缘稍毛糙,左侧膈肌升高,余肺清晰,纵膈淋巴结增大,心脏右移,诊断为肺癌左中心型,纵膈淋巴转移,冠心病心肌梗塞。查痰找到数团核体积较大,染色深,疑为癌细胞。诊断;肺癌左中心型,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塞、左侧膈肌麻痹。 辨证:心阳损伤,肺瘀毒郁蕴结,搏及经络。治以抗癌,解毒、活瘀。 方药:①肺癌汤;②肺癌丸;③犀黄丸3克,日1次;④千金苇根溺加四生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9克,炙百部,阿胶各10克。 以肺癌汤为常规服用,苇根汤治血停止后停服。反复服药半年,效果良好,咳嗽憋气消失,痰亦明显减少,未再吐血。带肺癌丸1料常规服用。 1975年2月复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饮食佳,行动有力。×线拍片对照,右肺门区有模糊阴影,左下纹理增多,全肺清晰。要求恢复工作,同意做轻工作,并出示证明。 6月25日三诊:声音嘶哑,胸背痛轻,活动微有憋气,两肩彻癌,眼睑下垂,有时头痛剧烈,时有恶心呕吐,请神经科会诊,疑为脑转移。给服中药镇肝熄风、潜阳之剂,配以局方至宝丹,每日3克。半月后缓解:以上症状时有发作反复数次,均相隔1-2月1次,均怀疑脑转移预兆,均服用中药缓解。 1976年8月26日四诊:面日浮胂,颈、项前胸及上肢躯干均现静脉怒张,伴有轻度浮肿,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左肩及锁骨下摸到淋巴结如链球样肿大,肿块连属一起大为15×12x5厘米,局部发热,不变色,左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12×10厘米,累及颈部发硬,肝大剑下2厘米,质硬,边钝,平滑不痛。胸部x线拍片,示左肺门上中区有隐约可见模糊阴影,约3×4厘米,密度浅淡,边缘不整齐。二次收入住院。拟以中药恬络消肿,方用;太子参15克,辽沙参30克,夏枯草、海藻备15克,白芥子、橘核各9克,黄药子、丹参各15克,威灵仙30克,鱼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贝母9克,桑白皮、花粉、炒枣仁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3个半月共服80剂。 经治疗4个月,左锁骨上、下肿大之淋巴结消失,咳嗽气喘基本缓解,偶有干咳不吐痰,微有憋气,精神、饮食均佳。 1977年1月1日,胸部×线拍片对照,见左肺门阴影约2×2厘米,改用清润肺金,活络散结。方用,疗沙参30克,丹参15克,大寸冬、天门冬各12克,花粉9克,大生地30克,黑元参。青丝瓜、海藻各15克,白芥子9克,鱼腥草、威灵仙各15克,小青皮9克,全栝楼15克,土贝母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 上方服后舒适,咳嗽憋气减轻,遂即带药出院,并给处方间断服药,每服2剂休息工天再服,半月后服7天休息7天。 3月16日五诊:双锁骨上淋巴结又见肿大约5x4厘米,红肿发热掀痛,左胸锁乳突肌肿大,胸锁关节疼痛,精神、饮食尚好,第三次收入住院继续进行中药治疗,活络散结,润肺止咳。原方加三棱、莪术各10克。 经上治疗3个月,局部肿块见消,左胸剧痛,呼吸迫促,唇口紫绀,血压24.7-26.7/14.7-16.0千帕(180-200/110-120毫米汞桂,终因种癌广泛转移、压迫、引起冠心病加剧,心肌梗塞,呼吸循环衰竭,于1978年5月10日死亡。生存6年。 按语,患者素有心肌梗塞,其血液蕴瘀之患,促使肺气瘀结,而致周身淋巴转移,数次出现脑神经症状,虽经多方化疗及抢救有时暂缓而未能完全控制,更不能清除血液隐患及淋巴转移,心肾皆虚,首要强心滋肾,佐以化坚消积,活血通络,标本兼顾治之: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延长其生命。 13、张××,男,38岁,工人,1970年1月入院。x线片号3517。 病史:咳嗽、胸痛1年。1年前常有胸痛不适,2个月后咳嗽憋气,活动气喘,不能平卧。 检查:面色暗晦萎黄,舌红无苔,口淡无味,脉象浮濡。胸部×线拍片.示前纵膈大片淡薄模糊阴影,轮廓不清。诊断:纵膈障碍型肺癌、纵膈肿瘤,纵膈淋巴转移。 辨证,肺积息贲,隔塞闭绝。治以活瘀宽膈,滋肾清热,利湿,疏通肺络。 方药;辽沙参30克,芦苇根15克。薏苡仁、小麦冬各12克,青丝瓜、全栝楼、葶苈子各15克,大枣6枚,五味子3克,海藻15克,大生地、黑元参各12克,苦参9克,水煎,共服100多剂;犀黄丸3克,日2次,总量120克。 经治疗半年,症状消失,停药观察。5次复查无变化,休质改善,精神、饮食均佳。唯全身乏力,不耐劳累,易感冒。 1976年12月随访良好,已全日工作。 按语:纵膈肿瘤多良性,偶有恶性;除探查外、病理不易取得,故化疗多不考虑,因发展较慢,有的至淋巴结转移,取得病理证实,已属晚期。此例以中药保守治疗、控制数年尚属满意.给予宽膈舒利之剂,首以滋肾为主是其特点,佐以疏络滋润,犀黄解毒消肿以止痛。 14、石××,男,45岁,干部;l959年5月14日初诊。×线片号21255。 病史:上腹饱胀数年,咳嗽胸痛、吐痰带血1个月。过去有烟酒嗜好20年,容易感冒,常咳嗽吐痰,引起消化不良,常食后闷胀:近1个月来咳嗽加重,伴有胸痛憋气,吐痰带血丝。×线检查,见左肺下团块阴影,诊断为肺癌,收住外科。复查心电图示心赃不佳,不宜手术,转我中医科。 检查:面色萎黄,体质一般尚好,微有面目浮肿,舌红无苔,口苦咽干,周身无明显表浅淋巴转移。听诊,左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增强;心界不阔大,在4-5肋间有吹风样杂音和期前收缩期杂音。胸部×线拍正侧位片,见左肺下叶团块阴影,大4x4厘米,境界不清,类球状,边缘不整;钡餐×线透视,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脾虚肺燥,湿热蕴结:治以补脾润肺,清热解毒。 方药:肺癌汤加白芥予、莱菔子、苏子各9克,以豁痰通络,宽中降气消喘憋,水煎服;犀黄丸3克,日1次,总量120克;肺癌丸9克,日服3次,以润肺止咳;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抗炎抗癌。 1959年10月,胸部x线拍片对照,团块消失,症状基本消退,休息1年多。 1971年1月,恢复全日工作。 1974年5月15日,来院复查,胸部x线拍片肺门阴影消失。双肺纹理增多。 1976年12月25日随访,来信基本巩固无反复,全年均整日工作。 1978年10月通信随访良好。 15、闫××,男,5l岁,干部,1970年10月初诊。x线片号4163。 病史:咳嗽胸痛,闷胀发烧月余。近1个多月咳嗽胸痛,发烧,之后吐痰多带血丝。 检查:同年8月12日,胸部X线拍片未见团块,并右下肺不张。考虑脓疡后遗症。断层X线拍片,由省人民医院会诊确诊为肺癌早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见右肺下叶腔内突起新生物;呈息肉状,取活检病理证实“未分化癌”。诊断:肺癌未分化型。 方药:金银花30克,青连翘、辽沙参各15克,苇根30克,丝瓜15克,生杏仁6克,小麦冬10克,葶苈子15克,大枣6枚,小青皮12克,紫苏子、真降香、生水蛭各9克,海藻15克,薤白9克,全栝楼15克,水煎服。共服60剂,橘红丸120粒,每次12克,日2次。 经治疗4个月,症状消失,12月28日胸部x线拍片对照未见明显肿块,停药观察。 1972年6月通信随访,肿瘤复发,又易偏方医治无效而死亡。 按语:未分化癌发病迅猛,容易早期转移,放射、化疗均较敏感,近期疗效好,远期反复发作,需提早及时有计划地治疗。方案亦须随时调换,或调大剂冲击方能延长。此例复发较快其主要原因是化疔剂量小未达控制量,无计划性,治疗不规律,单独施药不当所致。 16、尹××,男,40岁,职工,1971年10月12日初诊。X线片号2549。 病史:咳嗽胸痛憋气1年多。1年多米常易感冒,咳嗽无痰,最近伴有胸痛,继之呼吸迫促,动则气喘胸闷憋气,吐痰带血丝,口苦咽于。 检查:面黄消瘦,舌质红暗紫,苔黄厚腻,脉象左寸浮濡,右滑数。左锁上摸到2x25厘米不活动之硬结,取活检病理证实为“分化不成熟腺癌”。胸部X线拍正侧位片,示右肺上叶团块阴影,大4×4厘米,边缘不整,密度均匀,右上纵膈突出,结节阴影。诊断:肺癌,继发纵膈转移。 辨证:由湿毒蕴结,阻塞肺窍,燥热熏蒸,致使肺气横逆出血:治以清肺解毒,养阴清热润燥,凉血顺气,降逆止血。 方药:沙参30克,苇根、薏苡仁各15克,大寸冬、天花粉各9克,生杏仁6克,炙百部、生百合各15克,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各9克,大生地12克,小蓟炭,侧柏炭、鱼腥草各15克,白芨、阿胶珠各9克,水煎服,半年共服80剂;犀黄丸1.5克,每日2次,总量120克。 经以上治疗半年,症状消失,1年后停药观察,复查3次良好,x线复查团块消失。 1974年随访,能轻度工作。 17、董××,女,55岁,市民,1973年6月16日初诊。x线片号4518。 病史:咳嗽憋气,胸痛,吐痰带血1个多月。近1月多下午发烧,咳嗽胸痛,活动憋气,食欲减少,消瘦明显。近10多天痰中带血。 检查:面色萎黄,体质较弱,消瘦明显,舌质暗紫,苔薄白,口淡无味。脉象左缓软,右浮濡而滑。右胸叩浊,呼吸音减弱,右肺底有小水泡音。胸部正位×线拍片,示右下肺基底部呈大片状组织阴影,其中有块状阴影,膈上边界模糊,右肺3肋间示网状局限阴影。诊断:肺癌右侧,并发阻塞性肺炎。 辨证:肺窍闭绝,湿热郁阻。治法;通利宽中散郁,清热解毒,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苇根30克,薏苡仁15克,生杏仁6克,大寸冬,天门冬、天花粉、苦桔梗各9克,金银花,鱼腥草、蒲公英、紫地丁、板蓝根各15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又方:栝搂15宽,土贝母10克,白芥子9克,莱菔子10克,紫苏子9克,大生地,小蓟炭,侧柏炭各15克。上方交替服用40多剂。 经治疗半月,症状缓解,微有咳嗽,憋气消失,吐痰减少。1月后胸痛解除。精神、体力倍增,食欲增进。3个月胸部x线拍片对照阴影消失。做家务劳动无不适。 18、苏××,男,53岁,农民,1972年4月初诊,×线号3026。 病史;咳嗽吐血,憋气半年,面目浮肿半月。半年前因发烧咳嗽,服药退烧后咳嗽未止,继之憋气吐痰带血,近半个月胸背疼痛,头目、胸壁浮肿。 检查:面色苍青暗黄,舌暗紫,口苦咽干,不渴,口唇发黄,脉象浮濡细数无力。头、面、颈部、胸部均浮肿,静脉怒张,上腔静脉综合征明显。听诊;右肺上叶呼吸音减弱,尚无干湿性啰音,左肺呼吸音增强。x线检查:胸透及胸部正侧位拍片,见右肺上叶尖部有团块阴影,右肺纵膈旁大片模糊不匀。诊断:肺癌纵膈障型,肺不张,支气管病变。方药;肺癌汤加生地12克,小蓟炭15克,阿胶、兼菔子、白芥子、降香各9克,以凉血顺气止血,水煎服;肺癌丸9克,每日3次,用以宽膈利痰止咳。 经治疗半月,浮肿见消,喘息减轻,吐血减少,精神、饮食均有改善,继续用药。治疗半年,喘息平复,浮肿消尽,咳嗽吐血停止,精神、体力倍增,食欲增加,自觉一切正常。间断服药1年。 1976年5月26日,门诊复查情况良好,胸部x线透视团块缩小,阴影浅淡已不显,遂即停药观察。 1977年10月随访良好。 按语:此肝贼脾之候,素有痼疾,症候错杂,面色苍青,为肝气邪盛,唇色淡黄为脾虚。治宜培土泄术,清金益肺,佐以凉顺气,因而效显。 19、刘××,男,57岁,农民,1970年1月初诊。x线片号7531。 病史:咳嗽胸痛6年,声音嘶哑半年,憋气吐痰带血。6年前常有咳嗽,反复发热,之后时有胸痛,活动憋气逐渐加重,不能平卧,影响入睡,每至冬天加重,有时带血丝痰多稠粘不易咳出。 检查:面色苍黄,舌质暗紫,口苦咽干,面目浮肿.胸壁、静脉怒张。脉象浮滑弦数有力。胸部×线拍片,示右纵膈加宽,右肺团块阴影,大7x6厘米,密度均匀。边缘清晰。侧位位于前纵膈,膈肌升高,动度差。诊断:纵膈肿瘤。 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微肿大,发育营养均差。听诊有肺呼吸音减弱,心界右移。 辨证:肺燥毒郁。治以清热养阴润燥,宽膈理气,活郁凉血止血。 方药:①肺癌汤加丹皮9克,生地12克,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各9克,小蓟炭15克,水煎服。方中肺癌汤精热养阴润燥;加三子宽膈利气;丹皮、生地凉血平肝顺气,更益止血之力。②肺癌丸9克,每日2次。 经以上治疗半月,面目浮肿见消,喘息减轻,能平卧。继服前方半年,症状大减,面目、胸壁浮肿消退,喘息平息,脉象缓和。 1976年12月17,随访良好,症状消失,微有轻度咳嗽,能轻度劳动: 按语:饥饱劳顿之后复受风寒,邪气隔于胸中,结于肺络。从阳化则成痈,从阴化则成癌,初起发热恶寒,咳睡自汗,继之咳血胸痛逐层侵犯。盖肺在五行属金,人之一身金水二脏不可毁伤。金为生化之源,水为生生之本。燥邪上蒸劫夺津液,云雾蒸腾之乡,变为燥烈邪亢之地,肺络阻结,故多干咳,此时已具亡阴肇基。阳亢则阴日消,日久燔灼,迫血上行,越出上窍而为咳唾血痰。血失越多则阴越虚,阴虚则发热。肺气不降则气急喘促。更应注意肿瘤发生部位;若见纵膈加宽、淋巴结转移,压迫心脏后壁及气管分叉增宽时,可有面目。上肢躯干浮肿及上腔静脉怒张,即所谓上腔静脉综合征。治则各异,错则效差,需严加掌握。 20、段××,男,50岁,农民,1971年4月初诊。x线片号4913。 病史:咳嗽胸背痛20天,伴发热自汗。于1971年春节前因受凉引起发热身痛,经抗生素抗炎治疗1个月,症状未控制,反而疼痛加重,并现吐痰带血丝。 检查;面色潮红,舌质嫩红,苔厚欠润,口苦咽干,口渴引饮,左脉浮濡,右脉弦数有力,形体微现消瘦。胸部X线透视及正侧位拍片,见右肺中下野片状散在团块阴影,边界不清。诊断:右下叶肺癌。查痰找到癌细胞。 辨证:风寒束表未得疏泻:以致邪陷化燥,肺阴亏损,肺燥耗阴太甚。治以养阴润燥,通宣肺络,兼补肾阴。 方药;辽沙参30克,丹参、芦苇根、薏苡仁各15克,大寸冬12宽,天花粉15克,大生地、黑元参各12克,土贝母9克,小蓟炭,侧柏炭各15克,白芨、阿胶珠、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各9克,水煎服。 方中二冬、二地、花粉、黑参滋补肾阴,壮水之源,则虚火自息,参、术、阿胶培母补肺;贝母、苇根、薏苡仁清热泻肺以利其湿;三子宽中利膈清肃下行,水湿利,阻塞消,则咳嗽可除而血自止。 连续服药10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于1971年8月和1972年4月随访,情况良好。 21、张××,女,47岁,伐木工人,1974年3月10日初诊。x线号5572。 病史:咳嗽胸痛1年多,同时伴有胸闷憋气,吐痰带血丝。1年多来常有胸背痛,每次受凉则咳嗽加重,近来活动则胸闷憋气,曾数次去福建某医学院胸部x线拍片检查,诊为肺癌,未作处理来我院,经外科会诊转中医科。 检查:面色润,舌红无苔,口苦咽干,脉象浮濡细数无力。胸部×线拍片见右肺门区有数个圆形棉球状阴影,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缘清晰,纵膈旁右中野小片状模糊阴影。报告:符合肺转移癌,原发灶待查。查痰找到癌细胞。 辨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肺具虚,使虚邪有机可乘。治以滋肾润肺,补母劫邪为主。 方药:①党参10克生地、熟地,何首乌各12克,全当归、生白术、云苓、凤眼草、玉蝴蝶各9克,紫草根12克,桃仁泥,川红花各9克,天花粉、桂元肉、山豆根,汗防已各12克,炒枣仁15克,土贝母9克,肥知母12克,制没药9克,水煎服。方中四君、二地,首乌,云苓培土滋肾,二母、凤眼、紫草、桃、红、归、杭芍滋阴凉血,协助加大祛瘀生新之力,不单纯止血而血自止。②肺癌丸9克,每日3次。 服药半月好转,咳嗽大减,1月后胸背痛减轻,2个月症状消失,饮食,精神均佳。x线拍胸片对照,病灶消失。 1974年10月及1978年12月两次随诊良好。 按语:肺转移癌多数来自胸腺、乳腺。盆腔、恶性葡萄胎及绒癌等,传播机会较多。笔者借助绒癌恶性葡萄胎治验方剂,边治边查,并邀请有关科室协助检查,均未找到原发灶。然疗效尚好,故录此以志。 22、孙x×,男,66岁,农民,1973年4月8日初诊。x线片号6159。 病史:咳嗽吐痰半年,胸痛带血2个月。过去有吸烟饮酒史40年,半年前常咳嗽吐痰,2个月前出现痰中带血,并有胸背痛逐渐加重。1972年10月去某医院检查,胸部×线透视,见左肺门大片团块阴影,经抗痨药物治疗未显效,相反阴影加大,并有发烧,即行拍片,诊断为肺癌。 检查:一般情况尚可,营养差,锁骨上淋巴阴性,全身乏力,食欲尚好。面苍黄,贫血貌,微现消瘦,舌红无苔,口苦咽干,口渴烦闷,脉象浮濡。查痰找到癌细胞。听诊,心音亢进,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线拍片,左胸廓略狭窄,胸膜增厚,第2胁以下有不通畅不均匀之阴影。诊断;肺癌侵及胸膜。 辩证:肺燥火灼,咳唾脓血,痰涎壅盛。治以清肺养阴,滋肾水补肺金。 方药:金银花30克,苇根、薏米各15克,寸冬、大生地、黑元参各15克,葶苈子12克,大枣6个,生石膏15克,天花粉、括楼各12竟,薤白9克,小蓟炭、侧柏炭各15克,土贝母9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共120付,环磷酰胺200毫克,静脉注射:每日1次,总量7克。 经治疗1个月后,热退神爽,食欲增进,吐血停止。半年症状消失,停用化疗,继服前药加肺癌丸9克,每日3次。 1975年11月8日复诊:精神、体力、饮食均佳,难有咳嗽,不吐痰,未再吐血,胸背不痛,脉缓和。胸部×线拍片对照,肺门清晰,无肿瘤可见。唯有条索状结构,纵膈心脏右移,大气管右移呈桶状,有支气管病变之征。 1977年1月27日来人取药代诉;有半年无症状,近几天又有发烧,吐黄痰带血丝。再以上方加公英、地丁、板蓝根各12克,以清热解毒,抵抗病毒之发烧。服药1个月症状消失。 按语:湿热犯肺,逆塞清窍,阻碍清肃下行,咳频痰浊壅盛,脾虚水湿所侵之象。虚烦口渴系邪陷化燥无疑。方中二花,苇、葶祛湿下行从小便下;鱼腥草、石膏以清虚热;二冬,二地、二母润肺金滋肾阴,栝楼宽中豁痰、配以适量化疔控制癌肿。自觉咳嗽减轻,微胸痛,不觉胸闷憋气,吐痰很少来再吐血。食欲增避体力恢复。1年后胸部x线拍片无重要病变所见,诸证悉退。 23、越××,女,63岁,市民,1973年3月24日初诊。×线片号6047。 病史: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胸闷憋气,常有低烧2个月。2个月前咳嗽发烧,随之吐痰带血。经某医院治疗退烧后,而咳痰带血来减,经×线透视,见右肺门区阴影,而转我院中医门诊。 检查;胸部x线拍片,示肺门区阴影增大,并见有分叶状团块。查痰找到癌细胞。诊断:肺癌,右中心型。 方药:肺癌汤加蜈蚣2条,威灵仙15克(能止癌性疼痛),生地、苏子各12克,仙鹤草30克(凉血顺气以利止血),水煎服,犀黄丸9克,每日1次。 经治疗3个月,于6月20日胸部x线拍片对照,团块有吸收缩小。 1976年2月19日,×线透视阴影增大但透明度淡薄。病人4年来情况一直良好。 24、李××,男,57岁,工人,1973年2月26日初诊。x线片号5615。 病史:咳嗽、胸痛、食少乏力2个月。2个月前咳嗽胸痛,痰中带血,伴有自汗潮热,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肺癌,当即转来中医科。过去有结核史烟酒嗜好。 检查:面色萎黄,舌嫩红,苔薄白,日苦咽干,脉象数细微无力。淋巴结不肿大。胸部x线拍片,示右肺6-7肋间有带状阴影,边缘毛刺模糊,内缘重叠于纵膈。查痰找到癌细胞。诊断:肺癌,右侧。 辨证:肺燥灼金,津液消耗,久则耗阴造成阴虚发热,自汗乏力。治以养阴润燥,清肺、凉血、顺气。 方药:辽沙参30克,苇根、薏米各15克,寸冬,花粉、葶苈子各12克,大枣6被,生地10克,元参15克,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9克,鱼腥草30克,仙鹤草,小蓟炭各15克。鲜荷叶王2克,桑白皮15克,枇杷叶9克,水煎服。 经治疗2个月,症状大减,咳嗽胸痛减轻,未见吐血。胸部×线透视,变化不大一度平稳,半年后拍胸片,见右肺门区阴影增大,继续用药治疗。于同年11月13日,胸部×线拍片,示右肺门处病变增大,伴有阻塞性肺炎。1974年3月1日,胸部x线遗视,右肺门见有4x4厘米之团块,呈分叶状。继用上药治疗。12月14日,胸部×线拍片,病变缩小。l975年7月15日,胸部×线透未见团块阴影。 1976年5月来院复查,一般情况良好,停药观察,随访至1978年,仍健在。已存活5年。 结语:中医中药在治疗肺癌方面是值得重视的。化疗虽然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和毁灭作用,并可直接作用于癌组织,使癌肿缩小或消失,但施用之后可引起骨髓抑制及反、副作用,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处理不当容易招致不良结果。中医辨证施治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疗法,它能调整弥补由癌肿所造成的损害和紊乱,能缓解、弥补、修复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同时有些药物可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繁殖,通过平衡阴阳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和免疫力等。对病人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掌握适当,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肺癌分型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