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肺炎常见如下特点:1、临床体征不典型;2、病情严重、死亡率高;3、常多病共存,抗生素治疗的疗效差,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4、肺部湿啰音顽固难以消失。
2008年,余老师在厦门中医医院心内科时治疗的一例老年肺炎,顽固湿性啰音案,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患者,男,70余岁。 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性肺炎,冠心病,房颤,前列腺肥大。 主症:心悸、气短,气喘,活动后更重;咳吐白粘痰;胸部时有闷痛;小便淋漓不尽,大便干结多。 听诊:背部右肺中下部湿性啰音。 脉诊:左脉沉弱,右脉弦滑。 舌诊:舌暗红,苔白腻,舌下瘀。 辨证:痰浊蕴肺,心脉瘀阻,兼肝肾亏虚。 拟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 瓜蒌30g 半夏20g 薤白15g 党参15g 苏子10g 柴胡6g 枳壳6g 赤芍6g 桔梗6g 甘草3g 桃仁10g 红花6g 川芎6g 丹参30g 当 归15g 熟地30g 5剂日1剂,颗粒剂,分2次服。 上方服后,心悸,气短,胸闷痛等症状消失。仅余活动后气喘未愈,听诊肺部仍有湿性啰音。 请呼吸科会诊。结合患者既往有长期咳喘史和反复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其肺部啰音持续不消失的特点,呼吸科会诊认为此啰音为老年肺的特征性表现,永久存在,不可能消失。停中药,调整西医方案,使用抗生素,加稀痰药(沐舒坦)等治疗两周,肺部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要求出院。 二诊: 因住院期间服用中药效果良好,患者出院后再次来医院找到余师,寻求中医治疗。患者高年多肾虚,上楼易气喘,痰稠有咸味,尺脉浮芤,右肺部湿性啰音,辨证:痰浊蕴肺,肾不纳气。 拟方:苏子降气汤合人参蛤蚧散出入 苏子15g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0g 陈皮6g 前胡 6g 肉桂3g 当归15g 熟地30g 人参10g 蛤蚧1对 苏木10g 丹参30g 生姜10g 山萸肉15g5剂日1剂,颗粒剂,分2次服。 服用上方后,患者上述症状全部消失,肺部听诊,湿啰音消失。此方出入巩固半月,患者再到医院复查,肺部湿性啰音仍然无。患者及家属均感到十分神奇。 善后嘱:间断服用金匮肾气丸和七味都气丸。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学生感悟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肺炎,临床治愈率低,容易反复,抗生素耐药率高,肺部湿啰音很难消除。本例患者前后治疗,共服用中药不到一月,不仅症状消失,体质改善,而且肺部顽固的湿性啰音也消失了无踪迹。 寒热虚实无定性,诊治哮喘须对症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寒热虚实无定性,诊治哮喘须对症 大师手记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由于痰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病理因素,此后每遇多种诱因均可引发。如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辨证总属邪实正虚之病,一般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但临证所见,寒热虚实又每多错杂为患,新病未必皆实,久病未必皆虚,发时不尽攻邪,平时亦非全恃扶正。 --周仲瑛摘自《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健康攻略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阵发性的特征,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据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受到过正规治疗。这不仅对疾病的防治十分不利,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呼吸系统,引发其他病症。 过去,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张景岳的邪实正虚论,认为其“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在治疗上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作时以攻邪为主,祛痰利气,分清寒热,寒痰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反复久发,正虚邪实者二者兼顾。不发时予以扶正,分辨阴阳,阳气虚者温补,阴虚则滋养,并根据脏器的不同而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然而,周仲瑛在临床上却发现,哮喘的寒热虚实往往错杂为患,“新病未必皆实,久病未必皆虚,发时不尽攻邪,平时亦非全恃扶正”。因此,只能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而不能由发病程度及发病时间来确定治则。基于这个道理,周老将哮喘分为寒哮、热哮、虚哮、痰哮四种类型,并分别开出了方药,下面我们一一介绍给大家。 1.寒哮 寒哮多由冬季受寒后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咳痰稀薄不多,色白有泡沫,略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喜热饮,形寒怕冷,背部尤甚,舌苔白滑而润。周老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肺气郁闭,阳气不宣,当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桂枝6克,细辛3克,淡干姜3克,法半夏10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橘皮6克,紫菀10克,款冬10克,苏子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2.热哮 热哮一年四季皆可发作,以夏季为甚,患者主要表现为:痰鸣喘咳,喉中如作水鸣声,气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苔黄质。周老认为,其证属痰热壅肺、肺失清肃,当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炒黄芩10克,知母10克,桑白皮10克,光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海浮石10克,芦根20克,射干6克,广地龙10克,金荞麦根15克,南沙参10克。 【用法】水煎服。 3.痰哮 痰哮以痰浊壅盛为主要病机,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喘息痰鸣有声,不能平卧,咳嗽,痰多黏稠,呈灰黑色,心慌,胸闷,气塞,夜间较重,苔薄白腻,舌质较红。周老临证以涤痰利肺、降气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射干6克,法半夏10克,炒苏子10克,炒白芥子6克,葶苈子10克,炙紫菀10克,炙款冬花10克,炙僵蚕10克,炙白前10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 小偏方 巴豆丸 【组成】巴豆霜、姜汁适量。 【用法】将上药拌调为丸如枣核大,用皮纸或药棉裹塞鼻内,片刻后鼻内有热灼感,哮喘就会逐渐平复,之后便可将药取去。 4.虚哮 虚哮多发于晚间,症见胸闷气塞,气逆作喘,喉中哮鸣,吸气尤难,伴有烦热多汗,口干,痰稠色黄味咸,苔淡黄腻中灰,舌质黯红。周老认为,本症由肾元下虚,痰热蕴肺,肺气上逆,升降失司所致。治宜补肾纳气,清肺化痰。处方如下: 【组成】南、北沙参各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炙桑白皮10克,竹沥半夏10克,炒苏子10克,炙僵蚕10克,诃子肉3克,沉香(后下)3克,坎脐2条。 【用法】将海蜇(漂)50克,荸荠7只同煮,取汤煎药。 张景岳所谓“平时治本”之论仍然可取,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培补正气,的确可以减轻、减少直至控制哮喘的发作。值得注意的是,扶正培本应以补肾为要,因为肾乃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如中药紫河车含有多种激素,可以大补精气血,能提高免疫机能,抗过敏,长期服用,确可使部分病例发作减轻或不发。 养生无极限 哮喘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疗法,如用手指揉压双侧的合谷、内关、风池、天突、膻中等穴,还可以用力做吞咽动作数次,对部分患者会有所裨益。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情绪乐观稳定 每当急性哮喘发病时,首要问题是情绪必须乐观稳定,千万不要紧张,因为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氧的消耗量增加,容易加重缺氧。 2.养成随时喝水的习惯 哮喘发作时出汗较多,体内水需求也多,而缺水会使气道内分泌物变得黏稠,难以顺利喷出,呼吸道受阻,加重了缺氧并使排痰困难。 3.学会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呼吸时全身放松,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呼气时瘪肚子,吸气时鼓肚子。呼吸要均匀、慢而细长,气沉丹田,尽可能深呼吸。通过腹式呼吸,可调动中下肺部肺泡,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 4.坚持散步及慢跑锻炼 通过散步及慢跑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呼吸功能,使肺泡有足够的活动,有效地增强肺组织弹性,提高肺泡张开率,从而增加肺活量。同时,锻炼时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小支气管痉挛亦随之缓解,哮喘症状亦得到改善。 5.注意饮食 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少刺激,不宜过饱、过咸、过甜,忌生冷、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过敏性体质者宜少食异性蛋白类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确实可诱发哮喘,应避免进食。另外,经常食用菌类能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哮喘的发作。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哮喘病的良方良法寒热虚实无定性,诊治哮喘须对症 国医大师周仲瑛手记: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由于痰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病理因素,此后每遇多种诱因均可引发。如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辨证总属邪实正虚之病,一般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但临证所见,寒热虚实又每多错杂为患,新病未必皆实,久病未必皆虚,发时不尽攻邪,平时亦非全恃扶正。 --周仲瑛摘自《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健康攻略: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阵发性的特征,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据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受到过正规治疗。这不仅对疾病的防治十分不利,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呼吸系统,引发其他病症。 过去,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张景岳的邪实正虚论,认为其“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在治疗上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作时以攻邪为主,祛痰利气,分清寒热,寒痰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反复久发,正虚邪实者二者兼顾。不发时予以扶正,分辨阴阳,阳气虚者温补,阴虚则滋养,并根据脏器的不同而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然而,周仲瑛在临床上却发现,哮喘的寒热虚实往往错杂为患,“新病未必皆实,久病未必皆虚,发时不尽攻邪,平时亦非全恃扶正”。因此,只能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而不能由发病程度及发病时间来确定治则。基于这个道理,周老将哮喘分为寒哮、热哮、虚哮、痰哮四种类型,并分别开出了方药,下面我们一一介绍给大家。 1.寒哮 寒哮多由冬季受寒后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咳痰稀薄不多,色白有泡沫,略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喜热饮,形寒怕冷,背部尤甚,舌苔白滑而润。周老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肺气郁闭,阳气不宣,当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桂枝6克,细辛3克,淡干姜3克,法半夏10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橘皮6克,紫菀10克,款冬10克,苏子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2.热哮 热哮一年四季皆可发作,以夏季为甚,患者主要表现为:痰鸣喘咳,喉中如作水鸣声,气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苔黄质。周老认为,其证属痰热壅肺、肺失清肃,当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炒黄芩10克,知母10克,桑白皮10克,光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海浮石10克,芦根20克,射干6克,广地龙10克,金荞麦根15克,南沙参10克。 【用法】水煎服。 3.痰哮 痰哮以痰浊壅盛为主要病机,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喘息痰鸣有声,不能平卧,咳嗽,痰多黏稠,呈灰黑色,心慌,胸闷,气塞,夜间较重,苔薄白腻,舌质较红。周老临证以涤痰利肺、降气平喘为治则。处方如下: 【组成】蜜炙麻黄6克,射干6克,法半夏10克,炒苏子10克,炒白芥子6克,葶苈子10克,炙紫菀10克,炙款冬花10克,炙僵蚕10克,炙白前10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 小偏方 巴豆丸 【组成】巴豆霜、姜汁适量。 【用法】将上药拌调为丸如枣核大,用皮纸或药棉裹塞鼻内,片刻后鼻内有热灼感,哮喘就会逐渐平复,之后便可将药取去。 4.虚哮 虚哮多发于晚间,症见胸闷气塞,气逆作喘,喉中哮鸣,吸气尤难,伴有烦热多汗,口干,痰稠色黄味咸,苔淡黄腻中灰,舌质黯红。周老认为,本症由肾元下虚,痰热蕴肺,肺气上逆,升降失司所致。治宜补肾纳气,清肺化痰。处方如下: 【组成】南、北沙参各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炙桑白皮10克,竹沥半夏10克,炒苏子10克,炙僵蚕10克,诃子肉3克,沉香(后下)3克,坎脐2条。 【用法】将海蜇(漂)50克,荸荠7只同煮,取汤煎药。 张景岳所谓“平时治本”之论仍然可取,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培补正气,的确可以减轻、减少直至控制哮喘的发作。值得注意的是,扶正培本应以补肾为要,因为肾乃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如中药紫河车含有多种激素,可以大补精气血,能提高免疫机能,抗过敏,长期服用,确可使部分病例发作减轻或不发。 养生无极限 哮喘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疗法,如用手指揉压双侧的合谷、内关、风池、天突、膻中等穴,还可以用力做吞咽动作数次,对部分患者会有所裨益。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情绪乐观稳定 每当急性哮喘发病时,首要问题是情绪必须乐观稳定,千万不要紧张,因为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氧的消耗量增加,容易加重缺氧。 2.养成随时喝水的习惯 哮喘发作时出汗较多,体内水需求也多,而缺水会使气道内分泌物变得黏稠,难以顺利喷出,呼吸道受阻,加重了缺氧并使排痰困难。 3.学会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呼吸时全身放松,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呼气时瘪肚子,吸气时鼓肚子。呼吸要均匀、慢而细长,气沉丹田,尽可能深呼吸。通过腹式呼吸,可调动中下肺部肺泡,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 4.坚持散步及慢跑锻炼 通过散步及慢跑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呼吸功能,使肺泡有足够的活动,有效地增强肺组织弹性,提高肺泡张开率,从而增加肺活量。同时,锻炼时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小支气管痉挛亦随之缓解,哮喘症状亦得到改善。 5.注意饮食 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少刺激,不宜过饱、过咸、过甜,忌生冷、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过敏性体质者宜少食异性蛋白类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确实可诱发哮喘,应避免进食。另外,经常食用菌类能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哮喘的发作。 株洲小儿推拿治疗肺炎咳喘姓名:谭** 年龄:10个月 性别:男 2019年12月14号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天余 现病史:家长代诉被患儿姐姐传染而致咳嗽,遂于今日来我馆就诊,现有痰不易吐,痰黄,质黏,微喘,纳可,寐欠安,二便正常,曾在当地诊所就诊,欲配合小儿推拿,故前来就诊。 查体: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少量湿啰音,咽可,扁桃体无肿大,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指纹淡紫。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治法:行气化痰 止咳平喘 常例 清脾经100次 清肝经50次 清心经50次 清肺经200次 补肾经100次 揉掌小横纹100次 揉耳后高骨24次,揉肺经致发红 推三关90次 退六腑20次 揉足三里、丰隆100次 推胸法100次 推腹法100次 推背法100次 拿肩井关窍12月15日诊:肺部仍有少许啰音,但已不喘。12月17日诊:肺部正常,只是喉中仍有痰。嘱其饮食清淡,咳嗽期间忌食肉蛋鱼,多饮水,多拍背,不适随诊。咳嗽之辨证论治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证,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所致,其中以风寒、风热、燥邪为多见,内伤咳嗽多因肺脏自病或它脏病变及肺所致,尤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故临床以肝火犯肺,或脾虚生痰蕴肺,或肾脏亏虚,肺失宣降致咳者较为多见。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辫证当分清外感与内伤,虚实与寒热。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根据感邪性质不同而分别论治。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扶正祛邪,分别主次,标本兼顾,还应重视治肝、治脾、治肾等。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二者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证情复杂或加重,治疗常寒热并用,虚实兼顾。 1外感风寒的辩证论治 1.1风寒袭肺,肺卫失宣 常表现为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上气,咯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偏在表者,常用华盖散加减,偏在肺者,常用杏苏散加减。宣肺散邪则鼻窍畅通,皮毛膝理调适,外邪随呼吸汗液排体外。恶寒甚无汗,轻者加荆芥、防风;甚者宜重用麻黄、前胡,鼻塞声重、头痛加苍耳子、白芷、辛夷花;咳甚、痰多者常加用金沸草、佛耳草;咽痒加蝉衣、僵蚕。痰浊素盛者,亦可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宿有痰饮伏肺、外邪引发,见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如泡沫样,又当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1.2风热闭肺,肺失清肃常表现为咳嗽咯痰色白成块,或痰黄粘稠,不易咯出,或伴见头痛、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口干咽痛,或声音嘶哑,全身酸楚,舌质边尖红苔薄黄,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该方宣肺。利咽力量较薄,如咳甚可加蝉衣、僵蚕、前胡、牛子以增加疏风清热宣肺,咽痛声哑加射干、赤芍、挂金灯、玉蝴蝶,身热较甚可加柴胡、黄芩;咽燥口干甚舌质红的加南沙参、天花粉、玄参、知母,此为常法,对一般风热咳嗽皆能应手取效。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以杜其生痰之源。 1.3风燥伤肺,肺气受郁发于久旱无雨天气 常表现为夜间咽痒而干咳不止,口唇、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咯痰粘稠难出,舌边尖红,苔薄黄干燥。偏于温燥者,常伴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拟用清润法,方选桑杏汤,加减法参见风热证治。偏于凉燥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治当温润,方选杏苏散,加减法参照风寒证治。 2内伤咳嗽的辩治 内伤咳嗽先别阴阳,重在调节肺脾肾膀胱大肠诸脏的平衡,治标又治本。 2.1肺阴虚咳嗽症见干咳,多汗,痰少或无痰,下午低热,咽干口燥,或有喉痛,唇舌均偏红,脉细数或细滑数。治宜宣肺养阴润肺,用沙参杏苏散,组成:沙参、麻根、知母、贝母、杏仁、桑叶、桔梗、紫菀、芝麻、枇杷叶、小枣、甘草。 2.2肺气阴两虚咳嗽多见于久病及老人,多年久咳,心累气少,脉象虚数,舌红少苔、多为肺气虚而兼见肺肾阴虚及心气虚证。治宜补肺气,养肺肾之阴进补心气,用加味生脉饮,组成:人参、麦冬、五昧子、黄芪、桔梗、苏梗、杏仁、莲肉、芝麻、紫菀、陈皮、茯苓、法半夏、甘草。 2.3肝火犯肺咳嗽 由肝郁气滞,木郁生火,或肝热素重而来。症见咳则两胁下痛,引及少腹,目赤,眼睛干涩,眵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肺为主,用柴芩枳桔汤,组成:柴胡、炒黄芩、枳壳、桔梗、杏仁、苏梗、前胡、青皮、白芍、薄荷、桑白皮、甘草。 2.4伤食咳嗽多见于儿童。小儿肠胃稚嫩,脾气不足,食停中焦,脾气受伤,则运化失职。症见咳嗽痰多为主,且夜半五更咳甚,手足心热,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唇舌红,苔白腻,脉多沉滑。治宜消谷导滞,祛痰除湿。方用楂曲二陈汤加杏仁、苏梗、枳壳、桔梗、竹茹、枇杷叶。 2.5 脾湿犯肺咳嗽 由于脾虚生痰或脾湿生痰,痰湿犯肺而咳。其特征为因痰而咳,多喉间有痰,痰为透明状或带灰黑。脾湿生痰:多由长年久饮茶酒而致水津化为痰湿,此证偏实,宜燥湿祛痰。用菖朴二陈汤加味,组成:菖蒲、厚朴、苏梗、杏仁、桔壳、桔梗、陈皮、法半夏、茯苓、冬瓜仁、远志、甘草。若痰湿化热加竹茹、瓜蒌、炒黄芩、马兜铃。脾虚生痰:脾阳索弱,水湿不化,食少胸闷,大便稀溏,脉滑,苔白厚腻,治宜健脾祛痰。香砂六君子汤加杏仁、苏梗、枳壳、桔梗、炒谷芽、炒麦芽。 2.6气郁咳嗽症见两胁胀闷,咳嗽不爽,且兼木郁乘土,以致腹胀,恶心欲呕,舌淡或微红,苔白或厚,脉弦。方用四逆散加味,组成:柴胡、枳壳、白芍、苏梗、杏仁、桔梗、陈皮、法半夏、枇杷叶、神曲。甘草。 2.7膀胱咳指咳即遗尿,小便失禁。见于中年之女性,此咳多属寒热兼夹,每咳即流尿,有膀胱不约之症,苔白或黄,脉弦滑。治用麻根杏苏饮,组成:麻根、苏梗、杏仁、白果、益智仁、五味子、炒黄芩、桑白皮、甘草。 2.8肾阳虚咳喘 肾主纳气,肾亏则不能纳气,使肺气上逆作咳,肾阳不足即阴寒盛。症见畏寒,喘咳,气短,气少,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大无力或脉沉细乏力。治宜温补肾阳,纳肾气。方用加味桂附八味汤,组成:附子、熟地、枣皮、山药、茯苓、法半夏、款冬花、杏仁等化痪平喘治咳。张氏又指出另有一种肺肾阳气均虚,以致水气不行,浮肿,咳喘或不渴,尿少者,宜温阳补气行水,方用麻附五皮饮,组成:麻黄、附子、桑自皮、大腹皮、白术、桂枝、茯苓皮、猪苓、泽泻、陈皮、法半夏、五味子、生姜皮、甘草。 3结论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二者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证情复杂或加重,治疗常寒热并用,虚实兼顾。总之,在咳嗽的辩证治疗中,要分清外感、内伤兼阴阳与新久、虚实,掌握病因病症,做到对因治疗,辩证论治。 浅谈《金匮要略》咳嗽治疗特点 摘要: 《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书中有关咳嗽的论述,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具备,确为治疗咳嗽的典范,现将其治疗特点归纳如下。 1 散寒宣肺法 此法用寒饮郁肺型咳嗽。寒饮郁 ...桔梗 ,肺经诸症之要药!
《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书中有关咳嗽的论述,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具备,确为治疗咳嗽的典范,现将其治疗特点归纳如下。 1 散寒宣肺法 此法用寒饮郁肺型咳嗽。寒饮郁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咳嗽。痰饮郁肺,阻塞气道,气动其痰,故痰鸣。治疗应当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止咳,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为其代表。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宣肺。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芍药防止辛散伤阴。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宣肺,细辛、生姜散寒,射干消痰开结,款冬、紫苑、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诸药同用散中有收,以防止正气耗散,大枣安中,调和诸药。 2 清热泄肺法 此法用于痰热壅肺型咳嗽。痰热壅肺,肺气郁闭,正盛邪实,可见胸闷咳吐脓血,呼吸急促之实热型。治疗当清热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其代表。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清热逐痰,恐其峻猛泻肺伤正气,佐大枣缓其药性,祛邪而不伤正气。 3 散寒清热法 此法用于寒饮内盛,郁久化热,痰饮挟热上凌于肺,寒热并见,之咳嗽。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中以麻黄宣肺,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止咳化痰,加用石膏清热除烦。 4 润肺止咳法 此法用于虚热肺痿型咳嗽。肺为华盖,清虚之脏,喜润恶燥,肺胃津亏,跣槟谌龋 淝逅啵 娑 取V瘟频比蠓吻迦龋 的嬷箍龋 竺哦 乐髦 B竺哦 迦热蠓危 舭胂慕的婊 抵箍龋?半夏用量小且配伍大量清润药物,降逆不伤正,且无燥热之嫌),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养胃,胃阴充足则肺水津四布,虚热自去,咳嗽自然消除。 5 培土生金法 此法用于虚寒肺痿型咳嗽。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不足,不能四布水津。虚则补其母,土能生金,益脾之阳以复肺气。甘草干姜汤和生姜甘草汤均可。 6 温清补消法 此法用于痰饮久留,郁久化热,同时伤正气,有虚、实、寒、热错杂之咳嗽。木防己汤主之。此方中木防己合桂枝温通而利痰饮,石膏清其郁热,人参扶正补虚。四药合用,温清补消组成治疗虚实寒热错杂之咳嗽之良方。 可见张仲景在治疗咳嗽时,充分把握了寒热虚实这一辨证纲领。其辨证过程由实证之寒,热到寒热错杂。及实证,虚证之寒/热到虚实寒热均存在的木防己汤证。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之精髓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效。 《本草新编》:桔梗,味苦,气微温,阳中阴也,有小毒。入手足肺、胆二经。润胸膈,除上气壅闭,清头目,散表寒邪,祛胁下刺痛,通鼻中窒塞,治咽候肿痛,消肺热有神,消肺痈殊效,能消恚怒,真舟楫之需,引诸药上升,解小儿惊痫,提男子血气,为药中必用之品,而不可多用者也。盖少用,则攻补之药,恃之上行以去病;多用,则攻补之药,借之上行而生殃。惟咽喉疼痛,与甘草多用,可以立时解氛,余则戒多用也。 或问桔梗乃舟楫之需,毋论攻补之药,俱宜载之而上行矣,然亦有不能载之者,何故?曰:桔梗之性上行,安有不能载之者乎。其不能载者,必用药之误也。夫桔梗上行之药,用下行之药于攻补之中,则桔梗欲上而不能上,势必下行之药,欲下而不能下矣。 或问桔梗散邪,而不耗正气,何以戒多用也?曰:桔梗亦有多用而成功。少阴风邪,致喉痛如破者,多用之而邪散如响。是邪在上者,宜多用;而邪在下者,即不宜多用。 或问桔梗不可多用,而吾子又谓可以多用,何言之相背也?邪在上者宜多,在下者宜少,余已先辨之,未尝相背也。虽然,用药贵得其宜,要在临床斟酌。有邪在上,多用桔梗而转甚;有邪在下,少用桔梗而更危。盖邪有虚实之不同,而桔梗非多寡之定,故实邪可用桔梗,而虚邪断不可用桔梗也。
枯梗色白,得肺金之质,味辛得肺金之用,而苦胜于辛,苦先于辛,辛者主升,苦者主降,已降而还升,是开内之滞,通其出之道也。六府之气舒,五脏之气达,上焦之痛,中焦之满,下焦之鸣,何患不一举而尽除?五脏肠胃既利,气血既和,在外之邪,又乌能容,故可不著意而自除,气通则阳旺阴消,故纳谷自如而三焦可通亦。 桔梗实不入肾,仲圣桔梗治少阴病咽痛,是肾家邪热循经而上,肺为热壅,以桔梗开提肺气,佐甘草以缓之,自然热散痛止。气为血帅,气利则血亦利,故桔梗汤并主血痹。推之排脓与治肺痈,治结胸,仲圣诸方,无不与《本经》吻合。即《肘后方》治肠内瘀血,丹溪治痢疾腹痛,亦只如其分以任之耳。 余用桔梗,彼有心得,借先贤之经验,常用桔梗伍甘草米仁金侨麦鱼腥草芦根者,对肺痈之胸满,咳出浊唾腥臭之脓痰,每每用之,彼有捷效;对伤寒痞气而胸满欲死者,常用桔梗伍枳壳红景天半夏类,也常取捷功;对急慢性鼻渊有,余常用桔梗伍元参类仁败将草类,无不有不速愈者!余引一急性鼻渊案例,方有元参伍桔梗米仁类,以观其效。 范某,男,45岁,19年5月15日就诊,江西丰城人。反复发作头痛发热二月余,医院CT诊断急性额窦炎,医生开药静脉输液灭滴灵,派拉西林舒巴坦而症状缓解,一周后因喝酒其症状又复发,经朋友介绍来门诊用中药治疗。 刻诊见发热头痛,鼻腔内窥镜查红肿充血,流黄涕,两前额及眉心处有压痛明显,口干口喝,烦燥,舌红苔黄,脉洪数。此阳明郁热,胆火上逆头脑清灵。治宜降阳明郁热而以清泄胆火之上逆。以鼻渊解毒汤加味治之。 元参30g天花粉30g辛荑15石膏40g晒参15g银花30g当归20g米仁60g桔梗20g鱼脑石20g。5剂。嘱不吃辛辣油腻酒类之品。二诊,诸症皆无,疾病告愈,嘱以麦冬米仁山药熬粥以善养其后。 扶正固表防感汤治疗肺脾气虚之证。症见易反复感冒,自汗盗汗,恶风,面色萎黄乏华等组成:炙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山药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6克,防风5克,陈皮6克,炒枳壳 6克,炙甘草5克。 功能:补气扶正、固表止汗。 主治:肺脾气虚之证。症见易反复感冒,自汗盗汗,恶风,面色萎黄乏华,形体瘦弱,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心悸气短,纳呆食少,大便稀薄,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200毫升,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方解:中医学没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相似。肺为清虚之脏,不耐寒热,肺叶娇嫩,卫外功能薄弱,当腠理开合失司时即出现畏寒、发热、鼻塞、流涕、汗多等营卫失调的症状。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精微需求旺盛,又饥饱不知自调,故极易损伤脾胃而出现食滞、厌食、面黄、大便不调等症状。肺脾两虚的患儿,正气不足,易复感外邪。故其基本病机是肺脾气虚。方用黄芪补脾肺之气,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脾气足则表实卫固,故为君药;白术、太子参、茯苓、山药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固表止汗,故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化痰,祛除中焦痰湿,助脾复运,乃为佐药;防风祛风散邪,五味子收敛肺脾之气,二药同用收中兼疏,寓散于收,相反相成,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减应用:午后低热,加青蒿10克,白薇10克;纳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麦芽10克;大便稀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10克;咳痰咯痰,加川贝母10克,黄芩10克;自汗盗汗明显,加龙骨10克,浮小麦10克;夜寐不宁,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06-22。 麻旋二虫饮治疗外感咳嗽、感冒后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组成: 麻黄8克,旋覆花(包)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杏仁10克,炒白芍10克,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能:宣肃太阴,祛风化痰,解痉缓急。 主治:凡外感咳嗽、感冒后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病症见有咳嗽咽痒、胸闷、气促,或微喘,痰多色白质清稀,或缠扰咽部不易外排,或微恶风寒,或胸胁微痛,或口干不欲饮,甚则彻夜咳嗽不已、无以入寐,一两月甚或缠绵半年不已者,舌淡红,苔薄白微黏或白滑,脉浮紧或浮滑等。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服。煎煮时间不宜过久,早晚各一次温服。 加减: 寒邪偏甚者加细辛6克,白前10克;兼热者加黄芩10克,前胡10克;挟痰热内蕴者加桑皮10克,葶苈子10克,地龙10克;有气阴两虚兼症者加太子参10克,南沙参20克,石斛10克;若气虚兼阳虚者加干姜6克,党参10克,巴戟天10克。 方解 肺体轻虚,居五脏之巅,有华盖之称,主表又外合皮毛。风性清扬,为六邪之长,一旦袭体,首当其冲之肺金,其宣肃治节之能事必将受到影响,故咳嗽胸闷气促为必见之症;津液不化,凝为痰涎,咳痰胸闷或微喘无不由生;风邪扰袭肺系,咽痒、鼻塞、喷嚏、微恶风寒尤为之常罹;风痰交结经久不解,挛急壅塞、气道闭阻也为之必然。 故主以辛、微苦、温之麻黄为君,“专疏肺郁,宣畅气机……虽曰解表,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病也无不赖之以宣通”(《本草正义》),炙后用,重在止咳平喘之功而轻其发汗解表之力。旋覆花,性苦、辛、咸、微温,既能宣散,又可肃降,一药而两秉宣肃之用,正如张山雷谓之有“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疏通气化,而宣窒塞”,辅与麻黄,其宣散肃降、开肺泄邪有增无减;合蝉蜕、僵蚕二虫以增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效,二药质性轻清,更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旨,为本方不可或缺之佳品。杏仁性苦微温,上能肃降肺气、下能通调腑气,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之枇杷叶为肺气郁逆、腑气欠畅咳喘者之良药。桔梗有舟楫之用,载药上浮入太阴肺金,既可透邪以宣越,又能促痰之外出。芍药之用,一可制麻黄、旋覆花散降之烈,以护敛肺气因久咳之耗散,再合甘草以缓解气道之挛急,可增止咳平喘之效。 综观全方,旨在宣肃太阴、祛风化痰、解痉缓急而奏咳止喘平、诸症向愈之效。 名医介绍:胡国俊,男,1946年出生于皖南中医世家,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系安徽省著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医学真传。从医近50年,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 作者:尹硕淼 张玉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