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平而死”,既可理解为寸部有脉而尺部无脉,亦可理解为浮取寸口三部有脉而沉取三部无脉,两种情况都是无根之脉。临床上处理危急重症时,对于脉浮无根,元气欲脱者,无论寒热,一般常以大剂参附扶正固脱,现代以同类方剂为基础,研制出注射等剂型,以应急救之需,切合临床,亦是《难经》元气理论的实际运用。 1.3三部九候沉取候元气 根据四难、五难所言,有浮取与沉取之阴阳脉法,其中诊脉时沉取,亦候肾部,而肾间动气即为元气。故寸口脉三部之沉取,亦可候察元气。如八难 云:“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在此所言“寸口脉平”,虽指寸部有脉而尺部无脉之症,亦可指寸口三部浮取有脉,而沉取无脉,因而寸口沉取亦可诊候元气。 《脉经》有“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之说,强调脉有根之重要。《医学心悟·脉法金针》亦认为:“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直接指出其诊察的两个要点,一是三部九候之沉取为根。二是两尺之脉又为根中之根。后世脉学专著,如《诊家正眼·脉无根有两说论》云:“以寸关尺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提出可从尺脉,以及脉沉取两方面,诊察脉之有根与无根。 《脉诀汇辨》对此亦阐述云:“即如脉之无根,便有两说:一以尺中为根,脉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安望其发生乎!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孤阳不生。夫造化之所以亘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也,使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二说似乎不同,久而细心讨论,实无二致也。盖尺为肾部,而沉候之六脉皆肾也。要知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为肾水涸绝而无资始之源,宜乎病之困重矣。”在此不仅指出诊脉以尺为根,以及沉候为根之理,而且论及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尺脉以及六脉之沉候,其有根与无根皆与肾相关,亦是候肾之脉的重要部位。 2元气脉诊法的后世影响及临床应用 2.1临床病情恶化可见无根之脉 脉的和缓有力是元气充沛之象,若按之空豁无力,则是元气衰弱之征。然可以从四个方面综合表述:其一,以寸关尺统而言之,三部脉虚,则元气不足;其二,寸关尺三部分而言之,则如《轩岐救正论·治验医案》所述,根据脏腑脉位而有左寸无力为心之元气虚,右寸无力为肺之元气虚,左关无力为肝之元气虚,右关无力为脾之元气虚,两尺无力为元气本原不足而阴阳精气之虚;其三,以浮中沉九候,则浮而无力为在表之元气虚,沉而无力为在里之元气虚;其四,以兼见脉象而言,沉而细数无力为元阴不足,浮而微迟无力为元阳虚衰。 此外,察脉之胃气是《内经》脉诊的重要原理,论述辨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并提出脉的关键在于“胃气”的有无与多少。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3]认为脉象胃气的盛衰有无,是正气强盛衰败的反应,脉有胃气则有生存之机。若脉无胃气,则病为逆,难治,倡导脉以胃气为本。《难经》首创元气脉诊的理论,提出元气候于尺部,察于沉候,元气亦诊于三部九候之沉候。《难经》元气脉诊与《内经》脉以胃气为本之说,虽是两种观点,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元气出自先天,胃气出于后天,先天为后天之根而主生,后天滋养先天以为长,诚如《轩岐救正论·胃气当察》云:“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元气与胃气两者互相依存,关乎生命力的盛衰存亡,亦影响疾病的死生吉凶。而从具体脉象来看,元气为根,尺部有脉、沉取有脉、脉象有力,即为元气脉诊;胃气为用,三部九候,均以从容和缓,为有胃气之脉。可见两者互相依存,但其表现的脉象特征又有所不同。故而脉有胃有根,即为有神,而有神之脉,必三部九候冲和有力,是为先后天之气充盛的征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2后世脉学以胃神根为论脉要领 《脉诀》明示:“寸关虽无,尺犹不绝”为有根之脉,因而“何忧殒灭”。明代肖京等根据六十六难的“三焦为原气别使”说,“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之论,认为可从脉三部九候有力无力,诊察元气的有无与盛衰。张景岳等强调“脉贵有神”,其所言之“神”,亦是元气的表现。如《景岳全书·脉神章》云:“脉见危机者死,只因指下无神。不问何候,有力为神。按之则隐,可见无根。盖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从其所论而知,脉和缓从容为“神”,脉应指有力为“根”,其为元气充盛的表现。 3结语 《难经》拓展《内经》之理,提出元气脉诊,指出元气候于尺部,察于沉候,元气亦诊于三部九候之沉候。元气为根,尺部有,沉取有脉,脉象有力,即为元气脉诊,对于审察元气的盛衰存亡,辨析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