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是人,也会干傻事。 清圣祖玄烨(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雍正。他当上皇帝之后,就急不可待地出了一本书,叫做《大义觉迷录》,洋洋洒洒四卷本。这是他一生干得最傻的一件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湖南书生曾静,宣扬满族统治者是蛮夷、散布雍正皇帝的坏话,还指挥学生张熙,去策动汉族总督、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后代岳钟琪,让他继承祖先岳飞的“优秀品质”,起兵造反,驱逐蛮夷。岳钟琪被吓坏了,赶紧把曾静、张熙卖给雍正以表忠心。 这是个谋反的大案,按《大清律》,曾静、张熙两人不仅自己要人头落地,说不定还要活灭九族,甚至牵扯出一大批同案犯来陪决。然而,雍正却独出心裁:他亲自对案件进行了审定,然后,把自己论述此案的十道上谕、审讯词、曾张师徒二人的口供,以及曾静服软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写的“忏悔录”兼“马屁经”《归仁说》合编成书,取名《大义觉迷录》,付梓印刷。 这本书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主要是两大块内容,第一是论证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雍正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说明满族人不是蛮夷,是中华正统;第二是论证雍正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曾静不是散布雍正的坏话吗?雍正觉得有必要来论证:“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雍正一一驳斥了上述十项指控。他说自己是天底下最孝顺、最善良、最慈爱的人,走路的时候都怕踩死一只蚂蚁、压坏一根小草,怎么可能干那些坏事呢?(原话是:“朕性本最慈,不但不肯妄罚一人,即步履之间,草木蝼蚁,亦不肯践踏伤损。”)雍正还说自己是清朝的柳下惠,坐怀不乱。(原话是:“朕常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诸如此类等等,一反一正,配合起来看,内容相当劲爆。 雍正不仅公开出版这书,还下圣旨,要求各级官府、各级官吏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认真体会;要求全国的学校,都要保存这本书,当做教材教导学生。哪个机关、哪所学校没有存书,哪个官吏没有认真学习这本书,都要“严办”。曾静、张熙也被放了出去,当做反面教员到全国各地巡讲,说自己都散布了雍正的哪些“谣言”,再说雍正是多么圣明、多么慈祥的圣主明君,怎么会是谣传中的昏君呢! 出版这本书,与雍正皇帝的初衷背道而驰,其结果是适得其反,越抹越黑。这下可好,全国各地、官民上下,掀起了学习体会《大义觉迷录》的热潮!人们很自然地想:“原来满族人和广大汉族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正统啊?原来紫禁城里还有那么多劲爆新闻呢?原来皇上曾经那什么什么啊?”这本书起到了“启蒙”作用,人们从这本书里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促使人们去思考华夷之辩和雍正统治合法性的问题。 从现代舆情传播规律的角度来说:谣言最需要的,就是传播途径!雍正弄巧成拙,恰恰给攻击清朝和自己的谣言,提供了传播的扩音器!全天下人都捧着这本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奇书热议。雍正此事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未曾偷”,“聪明反被聪明误”,其愚蠢指数、搞笑指数、后果指数都算得上“五颗星级”的。 雍正的儿子乾隆觉得老爸这事干得太丢人了,上台一个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曾静、张熙凌迟处死,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全国上下严令收回,有敢私藏者杀头。书可以收回(其实也没收干净,该书最火的时候,远销日本、朝鲜。乾隆收不回这部分书),但已经种在读者头脑中的想法是收不回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雍正皇帝的流言蜚语,是否与雍正皇帝出的这本书有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