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雍正帝提出的新“华夷观念”

 思明居士 2019-09-05

前言: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以后,经过顺治和康熙两朝近八十年的励精图治,到了雍正即位时,清朝各方面已经得到了稳固和发展,满汉关系也大为缓和。此时,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是满族所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和合法性却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仍可,反清思想和抗清斗争仍然在不断出现。到雍正帝即位以后,为了更进一步调整满汉之间的关系,强调满族统治的合法性,提出了新的民族观念,主张“华夷一家”的理念,并同时实施了一系列调和满汉矛盾的政策。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雍正朝所实施的一系列调和满汉矛盾的措施都有哪些影响。

浅谈雍正帝提出的新“华夷观念”

雍正帝像

一、雍正朝提出新的“华夷观念”

从先秦到宋明两代,中原人民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华夷观念,夷狄始终被排斥于正统之外。到满族自入关以来,清王朝的统治疆域不断扩大,所统治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但因为其“夷狄”的身份始终难以逾越传统的“华夷之辨”,所以满清朝廷统治的合法性,始终没有得到普遍承认。正因如此,在雍正六年的时候,一位深受“华夷之辨”的民族观影响的私塾教师曾静便派遣其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试图策反他起兵反清。

曾静在书里面详细指出了雍正帝的种种罪行,并宣扬所谓的“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认为满族就是“夷狄”,满族统治天下就是窃取王位。古人素来都讲究一个合法正当性,而此时满清的统治对于曾静来说就是极为不正当的行为。

曾静案发之后,雍正帝不仅对“华夷之辨”的反清观点进行了辩驳,并在全国发起了一场有关“华夷观”、“正统观”、“君臣观”等总称为“大义”的思想讨论,最终曾静认罪并作《归仁说》。此事过后不久,雍正便将曾静案的谕旨、辩论内容和《归仁说》等编纂成了《大义觉谜录》一书,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发行。

这本书里面不仅为雍正树立了良好的君王形象,同时还为满族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摒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并提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新的民族观。雍正帝驳斥了曾静以地域和服饰来谈华夷之别,并从文化角度来提出了自己的华夷观。由于长期受到华夏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文化上的影响,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讳言自己是夷狄,且十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夷狄身份。雍正认为,如果按照地域来划分夷夏的话,那华夏民族的历史中受人推崇的君王舜和周文王则都是所谓的“夷人”,如果三代之时严防华夏之别的话,那么舜与文王就不能称之为是圣人。此外,雍正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也不以地域论华夷。因为在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都属于夷狄,那么孔子周游列国,就不应该要答应楚昭王之请,“而秦穆之霸西戎,孔子删定之时,不应以其誓列于《周书》之后矣”

浅谈雍正帝提出的新“华夷观念”

曾静——剧照

至于对于夷狄的“孔雀翎、马蹄袖”为“衣冠禽兽”的观点,雍正也都予以驳斥,他认为汉代和唐代服饰中也有“禽兽”,并不能把衣冠服饰作为“于人之贤否,政治之得失”的评判标准,也不应该使之成为区分夷夏的标准。

其实严格来说,雍正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思想,因为他认为应该把是否“识纲维、知礼法、尽人伦、顺天礼”来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从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找到支撑其观点的依据。从这些区分夷夏的几个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雍正帝更侧重于“尽人伦”,即天、地、君、亲、师这五伦;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君臣大义把君臣关系视作是“五伦之首”。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区分夷夏的核心标准即是否具有君臣大义。雍正帝将君臣大义作为区别夷夏的首要标准,有力的驳斥了曾静的“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尽管雍正所分析的文化因素并不是华夷之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并不是他独创的,但这无疑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一提供了可能性。

浅谈雍正帝提出的新“华夷观念”

《大义觉谜录》

我们要知道的是,一个新政权在建立之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的问题。尽管统治者论证的角度不同,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其都谈到了“德”这一标准,并将其当作“君权神授”的依据,在这一点上,雍正帝也不例外。因为雍正就认为,满族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其原因就是“上天厌弃内陆有无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陆主”

雍正帝不仅仅从理论上来论证了政权的合法性,同时还用满族入关以来的史实证明了明清两朝的正统性问题。其中就有:“开创之初,以兵甲十三人,合九姓之师,击败明朝”;入主中原后“以满族十万之众,征服天下百万之人”。而之所以能够实现以少临众,是因为清朝“存仁义之心”和“行仁义之政”的有德之举是天人所向的结果。除此之外,雍正帝还详细论述了自从自己继位以来所创下的政绩,即整顿吏治、整理钱粮、耗羡归公等政策,使得清王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以此来证明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浅谈雍正帝提出的新“华夷观念”

雍正——剧照

当然了,雍正的《大义觉谜录》是为了打消汉人的反清思想,实现稳固满清政权的目的。而在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摒弃华夷之辩,合为中外一家”的民族思想与之前的少数民族政相比,又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性和包容性。但实现“华夷一家”的前提就必须是王朝要实现大一统。若果没有在清王朝的大一统范围之内,那么雍正帝也必然不会将其视为“一家”。如果其他民族服从清朝的统治,那么就会被统治者作为“一家”,并会对其给予相应的安抚。但如果出现反抗的话,那么就很会被当作盗贼,必将遭到剿灭。

但即便是在“大一统”的范围之内,雍正帝的民族观也并非提倡各民族的完全平等。我们尚且不论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对各方面都较为先进和文明的汉族来说,雍正帝也时常表现出一种民族优越感。无论是雍正看待民族问题的观念,还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无不体现着他民族观“包容”与“局限”的双重性。这一点在满清政权中,并不少见!

参考文献:

  1. 《大义觉谜录》
  2. 《清史稿》
  3. 《清世宗实录》(卷 130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4. 吴洪琳:《试论雍正的民族思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6 期
  5. 《雍正朝起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