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年轻的院士!他却告诉女儿,学数学最重要的就一个字:慢

 海流中的岛屿 2020-05-07

作者:川妈

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相信每个家长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优先排序。

在小川的学习目标中,数学思维一直以来位列前三甲。引导他学习的过程中,当然迷惑过、也走过弯路。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我们在阅读上的曲折经历(听说二胎妈妈都在后悔生了老大,庆幸这件事坚持6年没放弃,终于看到花开)。

今天来说说数学吧。但这次我暂时不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先分享孙炳勇院士的一篇采访稿,他关于数学学习的观点和我现在的想法不谋而合。穿插其中,我再聊聊我的态度和变化。


去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其中,孙斌勇的名字在留言区刷屏了。

42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数学家(比我大5岁也算同龄人吧?),实在不能简单用“牛”来形容。网上有关他成长的故事和傲人成就的描述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年轻的院士!他却告诉女儿,学数学最重要的就一个字:慢

只说一个,2019年孙炳勇院士凭借在“典型群表示论”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上次该领域的获奖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而那是在63年前的1956年。

那么艰深的数学研究,我们一般人搞不懂。但得奖后,孙斌勇院士接受《舟山日报》记者的采访(他是浙江舟山人)在采访时,他谈了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很值得我们来围观。

孙院士说,他在小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把数学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是后来大学开始专业学数学了,才开始慢慢积累,后来逐步定型,越来越喜欢。

他觉得,有些定理在自己手上得以证实,并在不断深入中发现其它好的定理,发现数学之美,那感觉是美妙的。

但我觉得孙院士有些谦虚了,因为从上学开始,他就是一路开挂的学霸。

初中就曾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高中的时候,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奖,曾以满分成绩获得浙江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后来直接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数学系。

关键来了,他怎么能把数学学的那么好?一起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Q1:如何学好数学?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我的经验就是把书看得很细,习题适当做一点,但我做得不多。

我小时候看书特别仔细,我想这是唯一的。细到每一句话都能理解它什么意思。数学里,每一个定理,比如不等式,我都能自己证明。

比如说圆的周长,我得搞清楚圆的周长公式怎么来的,其实这就是π的定义。如果算圆的面积,那不是定义了,是需要证明的。我都要自己搞清楚了,哪个是定义,哪个是定理。

我就是想搞明白,想学得清楚,不稀里糊涂地学习。很多人越学越糊涂,尤其是数学。

我从来不要求快的,能笔写的不口算。我和女儿也这么说,稳是最重要的。比如发射火箭要1000个步骤,你每步花2倍时间,保证正确率,只是多花了2倍时间,但哪一步算错的话,毁的是整个工程。我们一个几十页的证明,也是靠一步一步来的。

在这个教育焦虑铺天盖地的时代,孩子都在比着学、赶着学,虽然一直告诉自己要淡定,按照适合孩子的节奏走,有时还是很容易被其他人的超速所裹挟而不自知。

这个假期,开始带小川学奥数就有些心急了。一见他学起来没什么问题,就把一周的学习内容压缩到了一天。但学了一段时间带他复盘才发现,有些知识点他并没有吃透,就算他会做题,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他并没有透彻掌握,经不起我多问两句。

所以看到孙院士说,“学数学不要求快,一定要学慢学细”,太赞同了。

但这个道理,放在自己身上其实早就懂,自己也正是这样学数学的。从小直到研究生阶段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即使老师说不用探究背后的原理,只要会用、会看结果就行,我还是会吭哧吭哧一步步推导,弄清楚所有检验的内在逻辑。不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总感觉没学好。

可多年来的学习习惯一到孩子这里,就忘记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尽快学完这个、再学那个,忽略了数学学习的根本,不是做题而是思维和逻辑。相比快,做一题对一题,保证正确率才是更重要的。在追求学的多之前,先保证学会了。

最年轻的院士!他却告诉女儿,学数学最重要的就一个字:慢

Q2:孩子学数学很辛苦,题海战术,还要整理错题,你怎么看?

当然这也是方法,像我说的这种对高二、高三的孩子,估计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从小像我说的这样学的话,整个系统都弄明白了,做几套题目就好了,不见得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题目。

中小学里面做很多题都是平行的,那些题目做一个,再做一个类似的,都差不多,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劳动,不要平行地做很多重复劳动。一个理论要系统深入地学下去,深度更重要,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了。

孙院士说的数学学习方法和题海战术,很像修炼武功时讲究的“神”和“形”。

学慢不是被动慢,而是主观上要钻研清楚数学中的原理逻辑,就像郭靖学九阴真经,虽然慢,但是学的通透。而题海战术,只是表面功夫,尽管勤学苦练,却终究像梅超风那样,只掌握了九阴白骨爪的皮毛。

当然,适当的练习也是需要的。不实际动手练和做,孩子没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没法复盘以进一步提高。错题本也是需要的,可以帮助孩子抓重点做提高。

但不懂内在,只顾做表面文章、疯狂刷题,希望通过穷尽所有可能的题型来提高分数,也许有用,但注定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的方法是纵向深挖,把一个知识点吃透。题目再千变万化,孩子手握根本,也能解出来。

最年轻的院士!他却告诉女儿,学数学最重要的就一个字:慢

Q3:学数学要不要去做难题?

我不赞成刷题,也不赞成做太难的题。做难题,费时间,花脑子,对于知识点的增长用处也不大。有题目挖空心思,你解出来了,就证明你聪明了,不一定啊,做难题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

我强调的是学习要增长知识,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运用,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创造知识。

当被问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遇到难题时会怎么做,孙斌勇斩钉截铁地说,“那当然要坚持了,要一直去想。很多时候是问题本身没有弄明白,需要先把问题弄明白,所以要学习。一个问题,它肯定不是孤立的东西,附近有很多知识,把它周边的知识都要学明白,理解了这个问题你才能解决它。很多问题都是当你把它理解清楚了,就快做出来了。”

我们常把求解难题当做衡量孩子数学水平的标准。刚带小川学奥数那会,我们用了熊斌老师主编的奥数教程那本书。很难,有时候,我俩要花很长时间去解一个题目。做不出来,小川还挺受打击的。

后来,换了简单一些的《举一反三》。题目基础的原理和逻辑相似,只是更加简单的版本。现在学起来依然还会遇到困难,但在合理合适的范围内,具有挑战性但不会挫伤积极性。

是啊,我们学奥数的目标是活跃思维,又不是奔着参赛去的,没必要弄的那么难,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相比攻克难题,用难度适中的题目激发孩子思考,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更加重要。

这让我想起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聊天。每当管理学要考试的时候,总有学生来“抱怨”:老师知识点太多了,我们背不下来啊。您是怎么做到把它们全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我的回答向来一样:我和你们的学习模式不同。我不是单纯地“背”知识点,而是在透彻理解它们的基础上,将它们融会贯通。在我的大脑里,它们不再是知识孤岛,已经连成一片知识网络。从一个点,可以牵出很多相关点。

至于怎么做到的?就是孙院士说的思考,最常做的是在睡觉前,像过电影般回顾知识点,吃透它,再帮它找朋友。

最年轻的院士!他却告诉女儿,学数学最重要的就一个字:慢

Q4:做数学研究、学好数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数学天赋需要一些,但其实聪明的人并不少,是有耐心的人比较少,做事情浮躁的比较多。我觉得学习,特别是学数学,主要还是有耐心,千万不要着急。

其实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一直踏实地做下去,一个事情做十年总比人家做几天的厉害。

学习好坏最重要的还是态度问题,一种踏实的态度。有些人虽然学历很高,但一开始逻辑就不太明白,便稀里糊涂地读了很多书下去。

因为着急,一个问题还没搞清楚,又想学更多的东西,那就一直弄不明白。如果不着急,不要求学得多,就学那么一点点总是能弄清楚。要有不急不躁的态度,非得把问题弄得很清楚才可以踏实往下走。

不是我比别人聪明,包括我教我女儿也是这样(女儿11岁的时候跳级了)。

有些内容,我觉得很简单,但她就是接受不了,但我一定要把她教会。

比如,乘法分配律,a(b+c)=ab+ac。用文字叙述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这个我最起码教了她200多遍,教会了,过2天又忘记了。

是孩子不能理解吗?

我讲的时候她是理解的,但过几天就忘记了。我也是画图、实物再三加深她印象。200遍不会,我就教300遍,这个时候就看谁有耐心了。

孙院士分享他的数学学习方法时,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他不是一般人,他的方法不适用普通人。普通人就要通过多做题、题海战术才能学好数学。

我是这样想的:他的确不是一般人,拥有超人的数学天赋(虽然他自己不认为),他的成就也超越普通人。但并不代表,他的学习方法不适用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可能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最起码可以学好数学。

他说,数学要慢学、细学,不急不躁,学一点就弄清楚一点。我举双手双脚赞同,这适用于所有学数学的孩子,当然适用于其他学科。

我们常常担心孩子学得太慢落后别人,而忘记问他真的学会了吗?弄明白了吗?别因为着急,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是糊涂的,然后带着糊涂读了很多的书,最后还是没弄明白,越学越费劲。

孙院士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学数学不是说要让你学得有多好,它教会你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

慢工出细活,看似缓慢的学习中,孩子正在一点点型塑他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急不得。

也别着急,再慢都不怕,只要不停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