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松的三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受招安主张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人之意 2020-05-07

武松与宋江,是很不相同的两个人。说到武松,人们总是给予美好词和崇高称谓,说他是壮士、勇士、大丈夫,说他是刚正的化身、复仇的使者、大无畏精神的象征。说起宋江,人们毁誉不一,即使是赞宋江者,也总要和那“千人批万人骂”的“受招安”连在一起,自然不可能给予像武松那样崇高的称颂。

但是,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异的人,不仅曾有过情同手足的友谊,而且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又恰恰是很糟糕、很使人讨厌的——盼望受招安。

在《水浒》中,是谁第一个提出“受招安”主张的?

不是宋江,而是被誉为“坚定造反者”的武松。第三十二回,在孔太公庄上的一次筵宴之后,武松与宋江议论准备投二龙山鲁智深那里入伙时,说道: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荣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是全书第一次提出“招安”的问题。可见,武松虽然决定投二龙出入伙,但并非实心实意反朝廷,只是暂时落草为寇,一旦有机会,还是要归顺朝廷受招安的。不是有一句“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话吗?这大概也是此刻武松思想深处的考虑,也可理解为此时武松的“思想水平”。

宋江听到这句话有什么反应?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即表示:

“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

话中有赞许、有期待、有祝愿。在《水浒》中,受招安主张,说得最多,出力最大者,当然是宋江。

那么,梁山中又是谁第一个“聆听”宋大哥的招安说教的呢?

也是武松。就在武松首次提出招安主张的十数日之后,在与武松话别时,宋江说道: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的大事业,可以记心。”

听了这番话,武松是很动感情的。给宋江下了四拜,两人真不忍泪别。可见,此刻宋江与武松在招安问题上是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的。

宋江的招安主张,自然有许多人是不赞成的。

是谁首先站出来,针锋相对地公开反对的呢?

这“第一个”还是武松。

在第七十一回著名的“菊花之会”上,宋江作满江红一词,公开亮出招安的旗号,当乐和唱这首词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只见武松叫道:

“今日也要招安,明白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武松放了这头一炮,接着就有李逵发作起来。

作者如此设置武松三个“第一”的情节,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寓有深意的。这表明武松在人生道路上横遭波折坎坷,已从血与火的斗争中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认识到封建官府的黑暗,对封建朝廷不抱什么幻想,他实际上否认了宋江先前对他的谆谆告诫,意识到招安之后不能达到“封妻荫子”的目的,也断然不可能在“青史上留一个好名”。

因此,他对宋江疏远了,对招安厌恶了,这同他最后拒不受封、情愿出家的选择是相互协调、前后呼应的。

从武松三个“第一”的递变中,人们还可以充分领会到,武松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是一个经历着心灵巨大变革的英雄。他曾经有过缺点错误,但是,从斗争中惊醒了、觉悟了、成长了,终于以血与火去洗刷自己过去的缺点,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受到“净化”,所以他不仅敢于第个站出来反对招安,而且能够清醒地抽身隐退,得到了天年善终的好结果。

作品这样描写一个非凡英雄的成长发展过程,不仅无损于武松英雄的光彩,而且大大增强了武松形象的生活真实感和真切感,这乃是作者高超的艺术辩证法的体现,也是武松形象世世代代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