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越千年而未泯灭的芳香踪迹

 潇海黎情 2020-05-07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兵变,攻占潼关,唐玄宗携杨玉环逃至马嵬坡,面对兵乱威逼,唐玄宗不得不牺牲宠妃玉环,并葬于此地。

而后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旧情,秘密派人改葬贵妃,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yi)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
伊人已去,唯有贵妃香囊犹在。唐玄宗把贵妃香囊装入衣袖,睹物思旧人。怀得香囊作悲哽”由此而来。

上有一国之君,以香囊睹物思人;

下有黎民百姓,以香囊传情达意。

香消玉损,唯留香囊于世已。《旧唐书 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生前十分喜欢佩香囊,所到之处,步步为香。
唐宋时期,香囊是仕女、美人专用之佳品,男官吏佩戴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古人配带中药香囊,依靠中药芳香之气,避除瘟疫、祛蛇虫、避四时不正之气。

 1 

春回百草,万物生发

此时,已是阳春三月,春令过半。受新冠疫情滋扰,人们大抵不得出居室,享春乐,叙春悠。此时,正是草木生发,朝气升腾,但也难阻蚁虫乱袭,疫病横生。


少壮者尚可以强健体魄御之,老弱者唯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有道是:人间风景何处在,无奈春光半掩门!

然有芳香携千年传承迎面而至,解春忧释春怀。何香?唯有古法淬炼、精心培植的香囊散之,嗅之!春季佩戴中药香囊,祛湿助眠防瘟疫。


 2 

一切香中,药香最雅

民间广传,“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自华佗时起,便用琐碎布匹缝制香袋,灌以天然药草,锁口成囊,以防酷暑、驱蚊虫。香囊因久受药草煨之,散发香气,自然愉悦心情。
中药香囊,源远流长,不止在香,更在其药理。

药王孙公(孙思邈)《千金要方》有云:“避疫气,令人不染”,其意常在防疫毒,避秽气。 清朝《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之气为您匡扶正气、祛除浊气,防治疾病!

现世经典又云:中药香囊抑菌生,抗邪毒,用在四季。药理表明:中药香囊杀菌不在其草木,而在其芳香,香能培元固本,抵御外邪。

 3 

千年传承,缔造臻品

史料记载,古人佩戴香囊可追溯商周。《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 皆佩容臭”。东汉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其言“容臭”,即香囊也。

春秋战国时期,佩囊成风,屈原“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中所述佩帏,亦是香囊。……直至汉魏,世人方以“香囊”称之。上至王侯将相(乃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皆好香囊。香囊其意,不止药香,更誉名身。

古人佩戴香囊

世人佩香囊而好尊贵之风多有遗失,深为遗憾。

为传承千年香囊药香之精髓,雪中金·爸妈有福中药纳福香囊上秉古法技艺,下糅现代风格,以雅入味,药香相融,每一道工序都用心严选,棉麻布料,精美包边,简单束口,祥福设计,整体优美,错落雅致,不失华贵,势必会成为当世多数人的追捧之物。

香囊精选艾叶、藿香、苍术、白芷、沉香、木香、石菖蒲等十余味芳香中药材,上乘中医“治未病”之精华,下合匠心巧运之工艺,经历炮制、碾粉、调配、窨藏四道工序,配伍而成,以香成药,以药煨香,彼此融合,天然大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