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之最——诸葛亮、王阳明,还有一位欢迎评论告知。中国还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即曾国藩。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便是王阳明。他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 天才少年竟不会说话? 王云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名华,字德辉,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云很聪明,但有一毛病,5岁竟还不会说话,把家人给吓坏了。有一天,在路边玩耍的王云,遇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僧人,摸着王云的脑袋瓜子,哀叹道:“多好的孩子,可惜被点破了。”何谓点破?欢迎朋友在评论中指出。一同玩耍的孩子们把事情告诉了王云的家里人。王云的爷爷王伦听到这句话时,心里猛地一颤,从《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中启发,当即就给王云改名“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说来也奇怪,一改名,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了,而且开口便是“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句子。爷爷王伦听了甚是诧异,“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句子?”王阳明说,“爷爷平时读的书,我都默默记下了。”父亲王华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 两首诗 1481年,王华参加殿试,高中状元,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那年王阳明10岁。 第二年,王阳明和家人赴京和父亲同住,和爷爷王伦途径镇江金山寺时,一群文人热情的接待了状元之父王华,想见识下王伦的才华。可是,王伦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一首好诗出来。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起身: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震惊之余,便认为是为了震撼他们,王伦假借王阳明之口。文人们看窗外月色皎洁,于是要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抬头吟诵: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叹于其诗之气魄,众人齐声叹服。 两个巴掌 到了京城,王阳明开始接受系统教育。 12岁那一年的课堂上,他请教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当然是读书当官喽!”王阳明一个劲的摇头,老师便问道,那你觉得呢?王阳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做圣贤!”,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老师随即将此事告知王华,做父亲的王华,听完便一个耳光打过去,这孩子太狂了! 然而,这一耳光并没让王阳明挫败。 13岁起,他开始热衷于弓马之术,熟读兵书。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15岁那年,王华带他到关外转了一圈,边塞的风景,防御的设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他经略四方的志愿。回来后,他写下奏折,让王华转交皇帝:他要出关,带兵荡平鞑靼!王华将奏折一扔,往王阳明脸上又是一巴掌。“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17岁,王华给他挑了一个故交之女为妻,王阳明赴南昌结婚。想不到,这不省事的孩子,又闹出了幺蛾子!结婚当天,拜堂之际,大家才发现新郎官不见了!老丈人让人四处寻找,翌日凌晨,才在附近的道观中找到王阳明。原来,王阳明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深谙养生之道,两人谈经论道,连结婚之事都抛之脑后。 此事便迅速传遍南昌,民间传出“真乃一异人也”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