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温海明,2006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用中英文讲授中国哲学、比较哲学系列课程。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中国哲学丛书”主编。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美国哲学学会(APA)、北美中国哲学家学会(ACPA)、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等哲学学术团体成员。受邀参加美国和港台中英文国际学术会议二十余次。 南宋(1127-1279)理学大家朱熹(1130-1200)长期在福建讲学,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朱熹早年喜好辞章,学习过佛家和道家的学说,后来才走上理学之路。他是二程的后学。朱熹早年随李侗“静中体认天理”,李侗给他起字元晦,含有韬光养晦之意。朱熹非常勤奋,以著书和讲学为乐,著述繁富,有《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朱文公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哲学著作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朱熹写过《伊洛渊源录》,叙述道学源流。他继承二程,以“理”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1194年,朱熹六十五岁,被请去给刚刚继位的宋宁宗当老师,讲授《大学》。朱熹在皇帝面前批评外戚韩胄,结果四十天后就被罢免,而推荐他的宰相赵汝愚不久也被赶出朝廷。道学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朱熹的学派也被诬称为“伪学”。 【程朱理学】 也称程朱道学,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由于朱熹是这一学派的最重要代表,故这一学派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明清时期的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影响很大。 1196年,御史沈继祖攻击朱熹六大罪状,说朱熹不孝敬母亲、不敬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私结党徒、霸占建阳县的学宫等,甚至有人上书要求将朱熹、蔡元定逮捕斩首。1198年,朝廷设立伪学登记簿,朱熹等五十九人榜上有名,以致他去世时大部分学生都不敢去送葬。去世前几年,朱熹在苍凉的心境中注《周易参同契》,过世当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 朱熹认为,世界的最初原点是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在《周易》里表现为浑然一体的“理”,在《中庸》里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中”的状态,在人是湛然一心,但都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这种极端虚静的状态,直接贯通象数和吉凶变化,好像“空”中直接产生出“有”来;但“空”“有”之间没有丝毫阻隔,完全贯穿。 每个事物都有成其为自身的“理”。“理”是客观存在的。朱熹所说的“理”,相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说法,是比较客观、固定的。朱熹这种认为“理”是客观、固定、不活动的观点,引起很多争议。宋明理学的认识论基本上以如何认识天理为中心。对于“理”,哲人们或者认为它每时每刻都是动的、活泼的、创造的;或者认为它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不活动的,一直争论不休,辩难不断,到20世纪都没有结束。 心是身体的主宰,可以应接事物。朱熹引用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认为它们是孔孟等圣人的“十六字心传”。他区分人心和道心,认为人心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让道心做主宰,让人心听从于道心。 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有本性。人在世界上走的道路是顺本性而成,走出后就形成道路。人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教化或自己的学习,去体会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找到对自己比较合适的路径,而这路径与本性所引发的倾向是合拍的。人需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本性,寻找适合本性倾向的路径,不断地学习、实践,进而成就自己。 道路是可见的、可体察的。每个人在世上都有相对适合自己的路。如果人能够让心每时每刻安于该道路,安于自己能够做好的某一类事情,那么人生的路就会在当下意念的展开过程中不断延伸。在此延伸的过程中,人所意识到的道路与天命的道路之间,似乎有一种或明或暗的相似性,而人总在怀疑自己走的是不是天赋的道路,这就是“人心惟危”。人会经常挑战自我认定,很多人不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路径。可是,道心从来不是自明的,不是天然地、必然地向人显现的。道心幽暗不明,看不清楚。这样一来,道心跟人心之间就一直处于一种交战的状态之中。 按照朱熹的解释,道心是圣人孔子传下来的。这意味着只有一条“圣人之道”,而他祈望每个人都遵守这条路。道心跟每个人都应该有关,只是道心微妙难明,指向微妙与玄妙的路,加上它不是自明的,就让人觉得捉摸不定。为了让人心与道心相协调,人需要尽力保持相对的中道,这就要每时每刻都保持某种中道。 为了追求圣人之道,必须随时遵从圣人的教导。当认识到合适的道路时,就要警惕人心的危险。所以在走这条路时,常常要跟自己战斗,与“人心”搏斗,因此朱熹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要特别重视“精一执中”的修行方法,让每念生起都是天理流行。人要寻找适合自己走的路,寻找适合自己做的事,然后坚持专注,自然而然地跟欲望作斗争。人不能完全消除欲望,朱熹实际上就是主张把欲望都集中到天理和要做的事情上来。 由于朱熹强调客观事物上有理,所以他的理是外在于心的。宋明理学家因为理和心的关系,分成理学和心学两派。通常认为,理学认为理、心两分,而心学将理、心合一。程颐、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应该说,他们阐述的“理”虽然有客观、外在的一面,但其基本问题意识与解说方式并未脱离理、心之间应有的内在关联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元、明、清三代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科举考试以朱熹等人的注释为标准,朱熹学说遂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作用。他的思想传播到到日本、韩国等国,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日本朱子学、韩国朱子学。 ——摘自 温海明 《中国哲学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