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金街的旧时光

 66届钱大志 2020-05-08

【作者和作品介绍】金晔,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委员。有专著《平襟亚传》。作者笔下是条有历史的老街,又是条属于你我的新街。由老住户写紫金街,可谓原汁原味。

 漫步在常熟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从私家车排队龟行的老城区马路上,随意转入一个街口,往往会看到老街上有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或者门口,慢悠悠地喝茶、聊天、听评弹。没有这样的老街、小巷,也就没有常熟。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香椿树街,那就不是苏童的城市小说了。

 虞城多街巷。紫金街就是虞城百十条小街巷之一,街长不过一百六七十米,宽三四米,南接和平街,北通辛峰巷,和河东街、通江路相平行。

 现在,我看见一个男孩背着书包,滚着铁环飞快地在街上跑过,当他跑过别人家门口时,也许会捻一根匾子里晒着的萝卜干,得意洋洋地一路嚼过去。这个男孩或许是我,或许是我的邻居家的男孩。而在冬天的傍晚,我看见一个男孩捧着一个簸箕去倒垃圾,走过紫金街36号的石库门时,因为害怕这里曾是国民党国民党“中统局”的常熟县室,在黑暗中耸起肩膀走向垃圾桶。幼学之年对中统局的恐惧感,渗透老屋上瓦片黑色的排列。

 我确认这个男孩就是我,这是我童年生活的另一个场景。熟悉而陌生的身影,在记忆的长廊里慢慢站起,仿佛将为我远去的童年、少年岁月鲜活地再演绎一遍。结婚之前,我一直在紫金街上居住,我熟悉老街长满绿苔斑驳的矮墙,熟悉老街绵亘数百年的世事沧桑。

 紫金街,带走了我生命中一段流光。当我回到老街,穿行其间,思绪随着新铺的金山石走进往事泡浓的记忆里,身心徜徉于旧时光倒流的幻象中,遥远的历史记忆在渐渐复苏……


 关于紫金街的来历,前两年故去的本地文史学者俞秉麟先生告诉我们:

 常熟没有紫金山,却有一条紫金街,据说很久以前街的北端还曾有过一座紫金桥,与它很近的著名古典园林——燕园之水即来自桥下,但至清代已经湮没。



 而根据民间传说,紫金街的名字来源于一则故事。据说是在古时候,住在南面街口“章家角”的一户大户人家,收留救治了一个会看风水的讨饭人。讨饭人发现虞山三峰有块龙玉地,埋下7个生鸡蛋,如果49天后还是生鸡蛋,常熟几代之内要出皇帝。讨饭人偷偷去埋下生鸡蛋,但不慎在老爷面前吐露此事,到49天时被那家老爷派人偷换了熟鸡蛋。老爷偷了生鸡蛋,以为自己家要出皇帝,就在三峰大兴土木建造“龙殿“,又把“章家角”对面的小弄堂起名叫“紫金街”,意思是离紫禁城已一步之遥。到故事最后,讨饭人为报复老爷掉包换掉生鸡蛋,弄了个两败俱伤,常熟终于没有出皇帝。

 传说毕竟是传说,而故事中提到的“章家角”,倒确有故事。“章家角”从紫金街口向东至河东街段,它的由来,据明代弘治间的常熟地方志记载,源于章氏三兄弟居住于此。章氏是指明宣德年间的监察御史章硅,他的三个儿子章表、章格、章律相继科甲进士,故此其宅又称“三进士宅”。章宅的堂名“九瑞堂”,喻其救人瑞兆;楼称“五凤楼”,喻其四子一侄联袂登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紫金街南面,和平街东面与引线街交界处,有一家售卖油盐酱醋的日杂店。当时居民们到店里去购物,不说到某某店去,总是以到“章家角”买东西来指代。80年代末期,省中一位美术教师在“章家角”对面开设了本地第一家花店,领一时之风骚。不久,又有经营书画的店铺开业,因曹大铁先生的书画被外地人士高价购去,轰动一时。

 紫金街虽短小,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却一样不少。走在紫金街上,如果听老人讲述几家故居的故事,或者仔细看看老房子上镶嵌的文物保护说明,能把现代的你一下拉进幽远深邃的从前,浸入沉淀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紫金街最北端的是灵公殿,始建于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原是祭祀祝融时演社戏的场所,也曾是常熟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墙壁间发现过耶稣像、十字架等物,后来历经毁建。太平军攻占常熟后,在灵公殿整修了戏楼,作为宣传阵地演出戏剧,鼓舞官兵。传说有位老人,是唯一在戏楼演出的常熟人,他自制一种两头大,中间细,样子像个元宝的糕去慰问太平军,深受欢迎。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定胜糕”的常熟美食。在民间迎亲乔迁时,至今还保留着送定胜糕的习惯,表示吉祥喜庆。

 在上世纪60年代,“文革”之前,紫金街一度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原来县里在燕园和灵公殿内举办“阶级斗争展览会”,组织各界前往参观,紫金街自然成了必经之路。会上有巫婆蒋仙人表演如何骗人,蒋仙人就住在紫金街北端,她每天的现身说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俨然成了展览会上的“明星”,参观者无不以一睹为快,比之当时驻在紫金街(今19号)县越剧团里的演员们还要风光。

 蒋仙人的表演发生在我出生前好多年,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生长的这条街道,是平静的。但据说紫金街在过去也有热闹之时。古时的元宵节,城里照例有灯市,灵公殿和城隍庙、总管庙、水仙庙、周神庙一样,从初六开始试灯,直到十八落灯。这样的热闹景象,现在只有灵公殿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见到过。

 灵公殿西面,是江南名园之一的燕园,为清朝乾隆年间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园分三个区,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大闹天宫”等十六景。园中有名匠戈裕良用虞山黄石叠成的假山一座,名“燕谷”。“燕谷”如真山幽谷一般,洞壑中有清澈的泉水,园名由此大著,并据此更名燕园。1908年,曾任外务郎郎中的张鸿购得此园,故张鸿自号燕谷老人,其所著长篇章回小说《续孽海花》亦以“燕谷老人”署名。

 1949年后,燕园先后为公安局、文化馆、皮革厂等单位使用。童年时我常常看到,定期交手工活的日子到了,皮革厂门口就聚满了提着篮子、拎着包袱的妇女,叽叽喳喳堵塞了紫金街与辛峰巷的交界处,使得一些骑自行车的人不得不下车推行。假如你想了解常熟居民的生活状况,那时皮革厂门口是一个很好的地点。

 我家住在紫金街中段靠东一侧,对面是一口公井,据房管所工人告知,这口井的水源源自虞山,丝毫未遭污染,至今可作饮用水。从公井的西南角进去,往西拐是一条长数十米的弯曲小巷,巷底有数间清代遗构。此屋系杨沂孙老宅,杨家是晚清常熟八大家之一,杨沂孙官至安徽凤阳知府,以篆隶闻名,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大家。屋前旧有空场,俗称“杨家场”,残屋破旧而风韵犹存。常有慕名而来寻找杨家老屋的游客,站在公井处东张西望,却无法发现隐秘的小巷。

 紫金街也是建国前后政权变化的见证者。前面提到的36号,是中统的县室,这个特务机构在抗战后设立于此,领导进行搜集情报、破坏革命组织的活动。而靠近南街口的13号,1952年常熟市成立公安消防队时,队部就设在此地。1958年消防队和消防车迁往县东街,红漆大门停车库转为街道花边工场,十多台老式缝纫机拼凑在一起,成了小街当时的一道风景。

 不断进行的城市建设,对紫金街也有一些的影响,比如门牌作过一些调整,旧时的24号就合并在现在13号内。19525月,常熟市成立人民法院(检察院),设在24号,至1955年才迁出。1959年,常熟县委初建党校,校址之一选在了紫金街32号,不过一年后就迁往北门大街去了。

 一度作为党的办公机构的13号,对面狭窄弄堂里的小楼,却是建国前是浒浦著名恶霸赵培芝在城里的落脚地。解放前街上的人对赵培芝躲躲闪闪,解放后赵家后人有很多年提心吊胆。

 紫金街上还有一些建筑也是有来历的。比如9号,是昔日的药王堂。药王堂始自晚清时期,常熟的药业公所和经书公所都设在这里,同业间每有定期祭奠、纠纷仲裁等事情,就聚集到这个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神像的药王堂里。

 小街巷是城市的根系,它们扎根于城市的深处,远早于城市的高楼而存在。一段传说,一段历史,往往在紫金街这样的小街上就可以觅得。我从头拾起童年的记忆,和紫金街的旧时光,就是拾起别梦依稀的感觉。

扫描二维码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