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糖尿病人数在30年间从1%飙升到11.6%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讲中国糖尿病的文章称: 1)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达11.6%,超过美国的8.3%,人数达到1.14亿。 2)潜在基数超大,糖尿病前期高达50.1%,远超美国的23%。 3)意识到自己生病的仅有30.1%(美国近70%),治疗的仅有25.8%(美国近60%)。 1980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不到1%, 1994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2.5%, 2001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5%, 2007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 2014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6% 2019年糖尿病患者,中国有1.16亿人次患有糖尿病,相当于每100个人中就有8个人是糖尿病患者,概率之大令人震惊! 为关注中国日益增多的糖尿病,及其诱发大规模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所引发的社会健康问题,小编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糖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胰岛素的供求不平衡,造成血糖过高,尿中有糖的现象,而且会引起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有四个:多尿、极度口渴、体重减轻、贪食。但真正可怕的是因糖尿病引发的脑、心脏、肾脏等器官病变导致的并发症。】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发病和进展中有重要影响。而硒作为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中心的必需组分,在糖尿病的防治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4年,伊朗伊斯法罕大学的研究者,系统分析了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与血硒相关的6项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47名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和360名血糖正常的孕妇,结果发现患GDM的孕妇和糖耐量减低的孕妇血清中,含硒水平低于血糖正常的孕妇。 (文献出处:Askari, G., Iraj, B., Salehi-Abargouei,A., Fallah, A. A., & Jafari, T. (20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selenium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 Biology, 29,195-201.)
(文献出处:彭方亮, 殷溶, & 周晓. (2015). 妊娠期糖尿病与血硒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重庆医学(10). 姜少琼, 罗程, 陈思婧, 单志磊, & 刘烈刚. (2014). 血清硒水平与糖尿病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江苏预防医学, 25(3), 7-9.) 早在200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学者总结相关研究后发现,硒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激活胰岛素信号级联反应中的关键蛋白,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胰岛素样活性,包括刺激葡萄糖摄取和调节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因此硒对糖尿病可能有改善作用。 (文献出处:Stapleton, S. R. (2000). Selenium: an insulin mimetic. Cellular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Cmls, 57(13-14), 1874-1879.) 一项在糖尿病大鼠的补硒试验中发现,硒可以使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葡萄糖-6-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化酶的活性恢复正常,从而使异常的糖原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硒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以使葡萄糖代谢酶活性趋于正常,并且提高葡萄糖的吸收和肝脏的代谢。 (文献出处:Chen, H., Qiu, Q., Zou, C., Dou, L.,& Liang, J. (2015). Regulation of hepatic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byselenium during diabetes.. Chem Biol Interact, 232, 1–6.) 2013年9月,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报告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对中国社会与公共卫生构成挑战。此结论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参与者多达98658名18岁以上成人,调查结果认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男性患病率为12.1%,女性略低,为11.0%。据估计成年人糖尿病前期转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为50.1%,其中男性为52.1%,女性为48.1%。中国约7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了解自身患病。只有25.8%的患者接受治疗,而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率仅有39.7%。 (文献出处:Yu X, Limin W, Jiang H, et al. Prevalence and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 2013, 310(9):948-9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