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读书会,从弗洛伊德到克莱茵 再到比昴。 我们沿着三篇经典论文, 分享我们对精神分析的理解 对人性的感悟, 或许我们说的 都是我们自己,不管我们说的是什么 但事实是,当哀悼工作完成之后,自我再次变得自由无拘。 --弗洛伊德《哀悼与抑郁》 参加者 minicoco: 从弗洛伊德到克莱因再到比昂,三次读书会串起了对当代精神分析影响最大的三位分析师。最近两年我对克莱因流派的理论和技术接触更多一些,克莱因的理论比较复杂,让不少人读的头晕目眩,读书会开始前我会想就这么短暂的时间,怎么讲呢?读书会抓住克莱因理论的核心——爱与恨的分裂与整合,提纲挈领,涉及幻想、投射性认同、偏执分裂心位、抑郁心位等重要内容,可谓对何为“整合”的一次展示。 其实一直对比昂很感兴趣,但他的语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阻隔,我常常会抱怨比昂的文笔怎么这么烂?现在我才明白了:比昂的修通不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意识化”,也不是克莱因的“爱与恨的整合”,而是“成为自己”。比昂的写作是为他自己而写的,不是写出来给其他人看的,更不是为了让其他人看懂的。因此,他写作的语言是他自己最熟悉最能明白的语言,而且他拒绝被追随,刻意地跟人保持距离。在我看来,比昂不仅仅是个精神分析者,还是个知行合一的哲人。现在我更想K比昂了——为了有一天终于成为我自己。 参加者 钟敏: 本次马老师组织的三期公益读书会我一共参加了两期,首先非常感谢马老师和骐骥心理工作室的组织和无私付出。小秘书在读书会之前很贴心地发了论文,线上见面的时候马老师的讲解也很用心和卖力。因为之前有跟着马老师学习过精神动力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过了两三年再回过头来听马老师的解读又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启发和感悟。再一次感受到在认识、了解、看到自己和他人并不断成长的这条路上没有终点,很庆幸跟着马老师走上了一条去伪存真、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学习之路。 如果要说建议的话,只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有限,如果增加一些时间供大家交流、讨论和答疑的话或许会不那么意犹未尽一些。 任何曾经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东西,都不会完全失去其在人格上的影响。 --梅兰妮.克莱茵《我们的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根源》 参加者 风痕: 感受1:抑郁症最明显的特征是空,是不断的攻击自己,磨灭自己的存在,找不到现实的意义,直到接受了一个自己的消失,才有了另一个自己的重生。 感受2: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爱与恨的平衡,对恨的容纳,对爱的扩张。婴儿时期对于一切的感受都是分裂的,犹如精神病人,直至不断调整自己对客体的认识才得以建立并存续自己的世界。那么反过来,精神病人也许就是因为对自己与客体世界的调节失效,所以不得不回归婴儿的分裂状态而得以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才能让他安心。 感悟3:而需要治疗精神病人就正如比昂所说的K联结,两个人内心真正产生了共鸣,就给了改变双方世界的一个契机,让创造,破灭,重生成为可能。正如比昂所说,疗愈只是心理治疗的附属品,关键在于有一个可以理解自己存在及存续的人。 参加者 黄新华: 我们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关系”或者说“连接”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关系”先天的方面,包括我们星球与宇宙、太阳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四季、冷暖、明暗、风雷、灾害、粮食、饥饿等等。从这个角度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意识化表达。 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方面,包括与咨询师、父母(不一定是血缘意义上的)、伴侣等,我们从中体验到无能、无力感,所有的焦虑、恐慌、愤怒、窘迫、内疚都是来源于无能、无力感。当我们能意识到无能、无力,并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无能、无力时,离一个优良的容器就越近了,我们的力量恰能由此产生。 探索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將之當成有兩個不同的目標,一是關於認識一個人或物(即K),一個關於逃避K及K所表徵的情緒經驗。 --Wilfred Bion《從經驗中學習--K聯結》 参加者 刘兵: 三篇文献,有的过去读过,这一次再读,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有的读不太懂,马老师解读后,依然懵懵懂懂,知道自己理论功底、生活阅历、现实体验不够,所以也不着急,等,等“因缘聚合”。马老师第一次课说自己读经典文献的经验,受益匪浅。建议下次时间长一点。 参加者 景色: 这两周我参加了但是没有发言,我的感受就是看文字我懂一些,读书会听马老师和其他参会人会有很多领悟,现在网络读书会也挺好的,建议一个月可以组织一次,收费也可以 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存在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Wilfred Bion ------------------------------ 感谢读友们的分享 我们一起聆听内心的声音 扫码添加 预约咨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