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一小时,每天24小时。这是今天中国人最常用的计时方法,也是最常说的话。 其实,你是否知道,这“小时”的说法,可以说是绝对的中国话,据笔者所知,在外国话里这个概念只用“时”,而没有“小时”一说。日本国和中国在文化、语言、文字方面,有很深的渊源,但即使在日本语里,这个时间概念,也只用“时”。如:两小时,在日语里是“二时间”。 为什么唯独汉语里不单独有“时”,而一定要对“时”加以修饰和限定,前面加一个“小”字呢?根源还是和黄帝时代创制的干支纪时法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对一昼夜分为几个时间段,曾有不同的划分法。如以日升日落为标准,将一天分为昼与夜两个时段;又把白天分为午前、午后,夜里分为半夜前、半夜后,即全天四个时段;在《黄帝内经》这部书里除上述时段划分法外,还有将昼夜分为15个时段和12个时段的记载。 其中很重要的,也是此后数千年中国人通常使用的,就是以十二地支纪时的方法。也就是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时段,叫作十二时辰。具体方法是: 先确定日中,为正午时,半夜,为正子时。将日夜分作两等份。或者看作“纵线”、“经线”。 再确定平旦,为正卯时,日落,为正酉时。卯、酉又相当于画出“横线”、“纬线”。 有了子午的经线,也有了卯酉的纬线,这就有了进一步划分时间段的依据和标准。中国话在批评做事不守规则的时候,斥之为“不懂子午卯酉”,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引申,颇含有“不可理喻”的贬义。 在子午卯酉划分出的四部分时段中,每段再细分三等份,便成了十二时辰。中国人用十二地支纪日夜时辰,使用了数千年,直至近代,西方文化进入,为了交流方便,“与国际接轨”,中国也吸收了西方将一昼夜分为24个时段的方法。 虽然把一天分为12个时段,还是24个时段,并无优劣之分,但在中国话的称呼上,出现了不便。因为中国人所称的“时”或时辰,是指昼夜的十二分之一;而西洋所说的“时”,是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了不造成误会,中国人根据外来“时”的概念比固有“时”辰为“小”的实际情况,特用“小时”加以明确。因而“小时”就成了中国人的特有说法。 但是,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24时段的划分方法,但在传统和习惯上仍称“小时”。以24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其实很容易。只需首先确定“子”时,是夜间23时至凌晨1时,这两个小时为子时。其余各时段有序排列,每两小时为一时辰即可。如: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 从中医理论看来,十二时辰与五脏六腑有关系,在不同的时段,人的脏腑功能会有相应的改变。比如:午时心脏功能最旺盛,子时肾脏功能会有特殊变化等。这方面的学问,将在后面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