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生活 ||治疗口腔溃疡系列(6)-勿泥于清胃泻火

 为什么73 2020-05-08

 1


口疮勿泥于清胃泻火 辨标本先后图治为要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系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病因病机非止一端也。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幼幼集成》云:“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胧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言本病源于心与小肠之火上蒸所致。然脾胃开窍于口,口疮也有因脾胃湿热之故耳。
《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所云极是。
其有因热毒火盛上攻者;有因湿热蕴蒸者;有因气虚、阴虚者。属实症者以热毒、湿热犯心胃二经常见;属虚者以中焦气不足、虚火上炎为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而虚实互见、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亦鲜多矣。
热毒或湿热之邪犯人,侵蒸口腔,发生糜烂溃疡。而湿热较热毒者更为缠绵,以其湿热胶结,徒清热反碍湿,纯化湿则更助其热。
施治不当,最易迁延,转为痼疾。又热盛为毒,必伤阴分;若调治失当,过服苦寒,更劫阴津:“壮火食气”,邪热久羁不除,亦损正气。
由是观之,口疮之疾,累年不愈。概言之,一曰湿热,二曰气损,三日阴伤,为其病机大要也
临证须仔细辨认,孰者为虚,孰者为实;孰者为标,孰者为本,助者先治,孰者后理条析分明,勿泥于清胃泻火一法,亦辨标本先后图治为要,方能复杯而见其动。曾治一案,二诊而愈,可见一斑。

 2


案例分析

时XX,女,35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近日来溃疡波及唇、鼻腔。纳少不欲食,胃脘不舒,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素有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大便不调,倦怠乏力等症。舌质红,苔黄稍厚,少津,脉沉细滑。

此系心脾素虚,湿热内蕴,火热上攻之候,属本虚标实之证口腔溃烂,波及唇、鼻腔,热可谓盛矣。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旨。
投以: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栀子6克、豆豉12克、升麻4克、当归9克、连翘9克、赤小豆9克、瓜蒌24克、生地18克、木通6克、土茯苓12克,另锡类散2瓶,外涂患处。
二诊:服上药5剂后,口腔溃疡全部消失。唯心脾二经之症犹在,遂以治其心脾为全者。
投以:黄芪12克、党参9克、白术9克、当归9克、炙草9克、远志9克、桑椹24克、生地12克、瓜蒌15克、枳壳9克、黄芩6克、升麻3克、黄连3克、龙眼肉24克、煅龙牡各24克。连进5剂而愈。
本例病程较久,心脾素虚,又一派实热之象毕俱。倘治其虚,恣用温补,则邪热愈炽;若一味攻邪,又虑徒伤气阴,犯虚虚之戒,于病情无益。标本并重,又恐杯水车薪,无以制其热毒之势。虚实夹杂,颇感棘手。吾详审脉证,
权衡轻重缓急,遵《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旨初诊以治标为主,少顾其本,复诊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既面面俱到,又有主有从。
先投清热利湿解毒重剂为主,少佐扶正之品,直折其邪热,一荡而平;复投益气养阴之方为主,少佐苦寒之品,意在清余热,平补心脾以收全功。如是邪热得除,
心脾得健,湿不内蕴,热不复生。阴阳平和,病焉能再发,故两诊而愈。
一诊中以清胃散清其胃热,合泻心导赤散以清心火,寓黄连解毒汤、桅子豉汤于其中,使三焦通利,内热悉清;方中稍佐瓜蒌、连翘、赤小豆、土茯苓等清热利湿之品,使邪有出路而尽去矣。此虽为治标,实亦是着眼于本也。
二诊虽以归脾汤平补心脾,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草补其气;生地、当归、桑椹滋其阴;然亦有芩、连、升麻、瓜蒌之品为佐,于治本之中杂以清热之味,防其死灰复燃。
辨证立法,遣方用药,可谓综观全局,一丝不苟。此治口疮之大意也。


本文摘自《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808年10期。作者:谢海洲,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