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的好就充点卡,贿赂式带娃,正在伤害孩子的自驱力

 IF枕边育儿 2020-05-08

最近某问答网站上的一条问题引发了家长圈的大讨论。原来一位五年级孩子的父亲发帖求助,说孩子成绩中上,但是为了激励他,两口子和孩子打赌,说如果期末能考进前三,就给儿子一直在玩的网游充588的点卡。夫妻二人本来觉得自己娃根本考不到前三,没想到儿子真的考了个第三,拿着成绩单来要钱充卡了。这一来愁坏了爸爸,充吧不是变现鼓励孩子玩游戏么,这是害他。不充吧,已经答应孩子了。到底应该怎么办,他把问题抛给了网友。


看完这个位爸爸的烦恼,几乎都能脑补出考试前,孩子和爸爸的"赌局"。孩子说觉得自己成绩还可以,爸爸妈妈认为考到前三才叫可以。孩子说要是我能考到前三能给我啥奖励。爸爸肯定说要啥给啥。才有了之后的"游戏充值奖励。"

孩子为啥爱"提条件"

三姐的儿子虽然只有三岁,也是这样一个"谈判高手",一起逛商场的时候,他在玩具店看上了一套变形金刚,三姐说不买太贵。他马上说,那你带我做小火车好不好。三姐想了想,256块的玩具换成35的火车,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就同意了。经过我提醒才恍然大悟,这小家伙已经学会了"曲线救国",原来他一开始要的就是坐个小火车。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和宝爸宝妈们提条件呢?看看这三个原因你中了几条?
▲ 父母习惯用"贿赂"方式让孩子听话
不得不承认,在育儿路上,想要多快好省的让孩子听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他说"只要你不xxx,我就给你买、我就让你xxx"。这种"贿赂"的方式用的多了,就会变成爸爸妈妈求孩子做事情。让孩子意识到,要让我做事儿,必须先答应我的条件,建立了这样的亲子相处模式后。孩子自然事事都会提条件。


▲ 孩子没有建立"规则"
当你要求孩子停止手边的游戏去睡觉的时候,孩子的逻辑是这样,让我做我不情愿的事情,就必须贿赂我。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孩子的心中尚未建立"规则"。如果可以在暑假到来之初,就和娃约定,每天三篇作业雷打不动,你可以花一天时间玩,但是必须提前做完这天的功课。帮助孩子去遵守规则,而不是在每天的作业时间用打游戏之类的"贿赂"来和孩子谈判。
▲ 真正的需求没有被"看见"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给予孩子爱的同时,给他提出条件,孩子容易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从而只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
在和娃谈判的时候,作为父母也在不断的提条件。妈妈说宝宝你现在就去睡觉,明天妈妈带你去吃冰淇淋。妈妈的条件是马上睡觉,而并不关心孩子手头正在搭建的积木高楼破了娃有史以来的记录。孩子的需求长期不被"看见",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也不会被真正的满足。而孩子提的越来越高的"筹码"也并不能真正的带来娃做事情的动力。

父母该怎么激励孩子

如果满足孩子某种需求的方式,不能成为激励孩子动力。那爸爸妈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励孩子,让娃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主动更积极呢?
◊ 分清"奖励和贿赂"
要求孩子停止不良行为,或者去做某件事情,达到某种成就而给予的条件,就是贿赂。而奖励则是因为孩子做了正确优秀的事情,而给予的奖励。孩子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决定奖励她一次出国旅行的机会,这个叫做奖励。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妈妈说如果你今天一天不碰游戏,我奖励你那个你一直想要的赛车模型,这就是贿赂了。在推娃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奖励而不是贿赂。
◊奖励要及时
为什么不管孩子还是我们都会那么沉迷于游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的"即时奖励"系统。而在让孩子积极行动方面,这个原理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如果妈妈跟一个孩子说,你在半年后的考试中如果能得到前十,我就给你买个pad,孩子虽然很想要pad,但多半几天后就忘了,继续疯玩。但如果妈妈说,如果你能做出这道题,我马上带你去吃必胜客,孩子则会全力投入解题中的。针对长远且复杂成就的奖励对孩子的作用,不如那些具体明确而又可以很快达成的成就。
◊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做过一个对比实验:以奖杯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对于小学生而言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爸爸妈妈由衷的自豪,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对孩子的意义远超那些可见的物质奖励。

"自驱力"才是最强大的动力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车,父母给与的激励和奖励,只是两个人在推车前进。而帮助孩子建立自驱力,才是给他加满燃料,让孩子自己加速的方式,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培养娃的自驱力呢?
▲.给孩子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设
纪录片《交换学校》中,在英国公立中学就读的孩子,第一次走进贵族高中时。
被校长约谈,校长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还给了他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设。从此这个漫不经心的男孩,打了鸡血一样的学习,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孩子做的没那么好时,一味的打压和批评,其实起不到让孩子产生自驱力的效果。相反,如果给孩子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设,让他意识到努力学习是对自己负责,孩子会为了维护这个人设,而不断努力的。


▲.利用"结构性张力"为孩子提供动力
管理学大师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说一切的激励的本质,都是先设计"差距",再利用差距带来的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完成目标。
用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激励孩子。比如小卡数学一直不大好,每次考试都在85分左右徘徊。妈妈对小卡说,这次考试如果能上90分,妈妈会给你个奖励。其实我觉得你是能考上90分的,我们只需在多5分就可以。这很简单,关键是我们需要找对方法。
这样的对话,会帮助孩子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建立弥补这个差距的"结构性张力",让孩子产生达成目标的原动力。
▲.带孩子感受"心流"
在《自我驱动的孩子》中,作者建议父母带孩子体会心流,即做某件事时的纯粹愉悦感。这种愉悦并不来自于目标,而是来自于做事情的过程本身。像是艺术家创造作品,或者一位工匠打造完美的器物时的状态。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作业,不要去打扰他,让孩子体会"从专心到潜心"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用在别的事情上。
枕边育儿寄语:
爸爸妈妈用各种手段奖励孩子,学习激励孩子的正确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教育专家内德·约翰逊建议父母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而不是孩子的"老板"。而优秀的成绩本身就应该是对于孩子的奖励,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庆祝这份成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