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回退个几十年,茅台的度数不是53°,而是55°。五粮液也不是52°,度数达到了60°。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根本没有中低度白酒的概念,国内大多数酒厂一般都生产6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那么茅台、五粮液这些名酒是什么时候开始降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低度酒的呢?今天就来和大伙聊一聊。 低度酒应运而生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意识到酿造高度白酒存在两个问题。 1吨白酒=11吨啤酒=25吨葡萄酒/黄酒 一是耗粮问题,生产一吨白酒的粮食,等同于生产11吨啤酒,或者25吨葡萄酒/黄酒,太耗费粮食了。 二是出口问题,国外烈酒度数大多徘徊在40度左右,相对而言,中国白酒度数太高,外国人不容易接受,不利于出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动低度酒计划,鼓励酒企研发白酒降度,生产低度酒。而大规模生产低度酒,都是通过加水降度实现,这样做的话,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那肯定也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 低度酒融入主流市场 就这样,在1975年,河南张弓酒厂率先研制出38度张弓酒,拉开了白酒降度的序幕。众多名酒厂纷纷响应号召,开始研发低度白酒。 38度张弓酒老酒 图片来源网络 在之后的第三届评酒会(1979年)上,39度的双沟评上了银奖(国家优质酒),获得了低度酒的首个荣誉。 90年代初的双沟老酒 图片来源网络 名誉加效益,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酒厂研发的积极性,就在这时,国家层面为此又加了一把油。1987年,“三部一委”在酿酒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白酒向“优质、低度、多品种”转变。 至此,在两年后,也就是1989年,第五届评酒会(同时也是最后一届评酒会)相应号召,立了新规矩,要求所有参赛酒厂,要想参与名酒评选,必须携带55度以下的白酒参加比赛,不然,别说获奖了,名都不让你报。这也导致所有名酒都开始研究起了白酒降度。 如今的低度酒 兜兜转转几十年,52°、53°的白酒早已成为了主流高度白酒,而实现白酒降度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不再单单依靠加水实现降度,很多高端白酒都采取了高质量基酒+低度老酒来实现降度勾调,也就是俗称的“酒勾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