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有多“怪”,看过才知道!

 小瓷馆 2020-05-09

2018-01-31 16:00

奇怪的民俗,古朴的民风,浓浓的亲情,淡淡的乡愁,灼热的回忆……一踏上东北的这方土地,铺面而来的除了那最具识别力的东北口音外,还有那豪放不做作的东北民俗,在精致的南方人看来,这些风俗习惯可能有些怪,但是怪的背后全是千百年东北的生存智慧!

黄土打墙墙不倒

过去,东北人喜欢用黄土脱坯建造房舍,打造院墙。这可能与东北人对黄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关。东北人认为人来源于土,最终都要落叶归根。

关东人用纯黄砂土打墙修院。打墙,就是把湿黄土掺上羊角(细草末), 用五股叉垛起来,每垛到一定的高度,就用木夯或石夯去夯打。

黄土墙打好后,也只能美观一春两夏。天长日久,黄土中的水分一点一 点蒸发掉了,加之冬日寒风,春日狂风,把干燥的墙头土一点点吹掉,墙就 变得矮了荒了。由于打压得很实,墙虽然矮了,可就是不倒。因而在关东民间,常常可见那一段一段的黄土墙屹立在那儿,记载着逝去的岁月。

烟囱安在山墙边

烟囱,旧时房屋走烟过火的一个部分,又叫烟筒或者烟道。在东北冬天非常寒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烟囱安在山墙外,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均匀保留在火炕内。虽然说,东北的人们在没有使用煤炭之前,满山小杂树,烧柴不用愁,但是人们还是采取了把烟囱安在山墙外的做法,这是保持火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在东北,房子的走向多为坐北朝南,南面开大窗,便于采光,靠山的,依山而建,山便成了天然的挡风屏障,阻隔了呼啸而来的北风。东北人都知道,如果迷了路,转了向,遇到了房子,那你就能找到北了。

早前东北人家室内的火炕面积大,火洞又长又多,烟火在炕洞子里循环的时间很长,当烟火走到烟囱口时,已经没有火焰的存在了,所以很少发生火灾。另外,把烟囱安在山墙外,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烟囱整齐地坐落在房山头,远远看上去也很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当地称之为“坐地烟囱”。这样的土烟囱,在东北一些偏僻的地方,还可以看到。

数九猫冬火炕待

“猫冬”是指冬天大雪封门,一家子待在热炕头上避寒不出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缺穿少吃,生活贫困,漫长的冬季里,人们无事可做,单薄的衣服又不能够抵御严寒,只好待在家里过冬,直至来年开春冰雪融化。

一日三餐烧三遍火,数九寒冬热炕头。以前的东北入冬早,雪也大,齐腰的大雪是常有的事,一般不是靠山吃山进山打猎或者靠水吃水冬捕的,都在家里猫冬了。

火炕,在农村家家都有。东北人家的火炕,炉灶在外屋,做饭烧火,烟热通过炕洞转一圈到烟囱腾升,炕面上始终是热乎乎的。q

火盆取暖老少爱

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冬天天冷风大,平原上的普通人家又不能无节制地烧秸秆和蒿草秆取暖,为了让屋里保持暖和,火盆就成了炕上的必备之物。一家老少坐在土炕上,围坐在火盆旁,用木炭火或者“小灰”(小灰是指燃烧百分之七八十的谷草的灰烬,热度很高)散热取暖,就成了过冬取暖的最好法子。

此外,在东北,一到年节,都走亲戚串门,亲戚朋友坐在炕上,守着火盆,磕着瓜子,唠着家常,讲讲十里八村有意思的事儿,大人们时不时点上一袋烟,孩子们一边玩着嘎拉哈,一边用眼睛瞄着盆中慢慢褪去冰碴的冻秋梨,欢声笑语不断。

马拉爬犁比车快

东北冬天的雪是很多的, 在空旷的草原上和森林里,积雪有时有一米多厚,人在上面走不会陷进去,因为雪已经冻的异常坚硬,路上积雪也牢牢的粘在路面上,这时一种叫爬犁的交通工具就有大用处了,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拉动。

爬犁,外形像耕地的犁杖加个车架子,像车却没有车轮。爬犁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以在其上行走。它借助于冰面、雪地里较小的摩擦力,使得“马拉爬犁”,比在路上行走的马车还快。

双腿没有单腿快

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

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南北大炕碰脑袋

东北的民居,通常为独立的正房三间,房屋坐北朝南,三个房间一般都是东西排列,靠东的房间为东屋,靠西的房间为西屋,东西屋之间是外屋。

住人的东屋都是南北两铺大炕,炕与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外间灶房的空地则称为“外屋地”。一个家老少几代,同居在一个大家庭中,南面的大炕因为向阳温暖,给家中长辈居住,其中最热乎的炕头位置,是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客人的寝卧之处。北炕则是家中晚辈居住或用来烘晾粮食,西炕一般不住人。

东北人的睡觉习惯是头朝外,南炕、北炕的人睡觉时头都朝向屋地,这样就出现了“南北大炕碰脑袋”的情景了。

百褶皮鞋脚上踹

过去的东北十分寒冷,入冬也早,尤其是山区和半山区,入冬后零下30℃是常有的,所以东北先民们为了防寒防冻伤,都穿靰鞡鞋。

东北冬季雪能没过膝盖,穿普通鞋子在外边走上一圈,鞋上常常粘了厚厚的雪,进屋后雪一化就全渗到鞋里去了,再出门便会鞋袜皮肉冻在了一起。于是,聪明的东北先民就用干蒲草编成了鞋子,穿在脚上抵御风寒。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因为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故又叫百褶鞋。百褶鞋用茅草编,不耐磨,几天便穿烂了,所以人们就用皮子代替了草叶,防雪防雨又耐磨,冬天保暖,夏天透气,所以也就有了老百姓“百褶皮鞋脚上踹”的说法了。

歘嘎拉哈决胜败

欻嘎拉哈又叫抓嘎拉哈,东北的女孩小时候几乎都玩过,男孩们偶尔也跟着凑凑热闹。嘎拉哈最常见的有猪、羊嘎拉哈(猪、羊的膝关节)。在过去,漫长的冬季,家家户户都躲在家里猫冬,村屯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抓嘎拉哈就成了平时的娱乐。

旧时候都是南北大炕,南炕的都是长辈,他们烤着火盆抽着旱烟,聊着各种家长里短。北炕就是孩子们、大姑娘、小媳妇的地盘了,人多了就分成几组坐在炕上欻嘎拉哈。

先摆四个压桌菜

在东北过去吃饭时,不论穷富人家,每顿饭桌子上都放上四个小碟。分别盛着咸菜丝、酱、韭菜花、葱段、蒜瓣,这种饮食习惯叫作压桌小碟。

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没下来吃不上菜的一段时间里,这压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须了,它们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粮或米饭吃下去。如果四小碟不够,还可以端上来一碗酱、一把大葱、一盆野菜,吃饱饭是不难办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种是不固定的。

千奇百怪的东北民俗,朗朗上口的乡谚俚语,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过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却很难再见到,而那历经风雨遗留下的生存智慧,我们要记在心间。

来源:长春旅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