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深度好文,可提高临床效果)

 本草裕华 2020-05-09


第 1445 期

作者 / 白雅黎 朱向东 兰雨泽 樊俐慧 宋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主要含色原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多糖类等成分,临床炮制种类有生防风、炒防风等。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等功效。本文着重探讨防风临床用量及配伍,以期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如荆防败毒散(明·《摄生众妙方》),防风(一钱五分约4.5 g)配伍荆芥、柴胡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蠲痹汤(南宋·《杨氏家藏方》),防风(一两半约62.1 g)配伍当归、羌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者;玉真散(明·《外科正宗》),防风(6 g)配伍白附子、天麻,治疗破伤风证;升阳益胃汤(金·《内外伤辨》),防风(五钱约20.7 g)配伍人参、半夏,治疗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竹叶汤,防风(1两约13.8 g)配伍竹叶、葛根,治疗产后中风发热、喘而头痛。

2 名老中医防风用量及配伍经验

2.5 段富津:以防风配伍荆芥治疗瘾疹,防风善祛除风邪,使邪从皮毛而出,故常为治疗疮疡的要药,与荆芥相须为用祛风之力尤佳,其中防风的用量一般为10 g左右;配伍川芎、细辛等治疗痹症,防风有胜湿止痛之效,防风用量一般为15 g。

2.6 干祖望:常用防风配伍茜草、紫草、柴胡、徐长卿等组成干氏截敏汤,用来治疗过敏症状为主的变应性鼻炎,其中(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肺气虚弱者防风常用6 g,过敏症状明显者用10 g~12 g;配伍荆芥、桑叶、菊花等用疏风散邪法治疗咽病,常用剂量为6 g。

2.7 周仲瑛:常用防风配伍麻黄、苏叶、苍耳草等治疗支气管哮喘,其中防风用量多为6 g。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荆芥:治疗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荆芥、防风共为君药,重在祛风除湿,防风用量为6 g左右,荆芥用量多为9 g。

4.2 配伍白芍:可用于解痉和肝、治头痛,以防风配伍白芍平肝调营卫,肝脾协调则经气和畅,通则不痛矣,防风的用量为15 g。

4.3 配伍黄芩:可用于抑肝止耳聋,防风实脾抑肝,配黄芩加橘红开肺气、化痰热,则肺气开、肝火平,耳聋即愈,防风用量一般为10 g。

4.4 配伍甘草:李发枝教授认为以防风(15 g)配伍甘草(7 g)是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核心药对 ,防风祛风除湿,甘草则清热解毒,两者合用更增解毒止痒之效。

4.5 配伍茯苓:两药相伍用于治疗水肿之风水泛滥型,防风(30 g)以祛风除湿为主,茯苓(30 g)利水消肿、渗湿健脾,两药合用对水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6 配伍老鹳草:用于治疗哮喘,防风归肺经,有解痉作用,用量一般为9 g。

4.7 配伍全蝎:治疗中风、惊痫抽搐、破伤风等,防风用量为12 g,全蝎用量多为5 g,其中防风善主一切风病,全蝎祛风镇痉,通经止痛,引药达病所;全蝎得防风,其祛风之力增强,防风得全蝎,则药力可达病所,二者合用,甘缓止疼之力倍增。

5 经方用量策略

6 炮制与用量

防风炮制品主要为生防风、炒防风等,其用药效果侧重点各不相同。如生防风主要有固表止汗、祛风止痉、疏肝健脾、胜湿散火之效,用量多为10~15 g;炒防风能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又能引邪外出,有活血通经之效,用量多为6 g。临床可根据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炮制品。

7 总结与分析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防风具有镇痛、镇静、抗炎、解热、止血、抗惊厥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防风虽安全范围较广,正常剂量下(5~10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注意其过敏反应及不适用人群(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忌服;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本文旨在总结、传承古今医家的宝贵经验,以明确防风治疗不同疾病、证型、症状时的最佳剂量及配伍,为临床使用防风发挥最大疗效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