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功效大全:1.1辛温解表药

 祥哥238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有辛味,主入肺、膀胱经,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疗疮等作用。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大类型,根据解表药的不同特性,故本章药相应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应用本类药物时,必须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分别选用辛温解表药或辛凉解表药。同时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益药配伍使用,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辛凉解表药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解表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过久使用,以免损伤正气。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或禁用。春夏用量宜轻,秋冬用量宜重;南方用药宜轻,北方用药宜重。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凡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辛温解表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咳喘、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一、麻黄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色变枯黄脱节者不可供药用。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用。

【处方用名】

1. 麻黄 :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水润,切段的麻黄。发汗、利水作用甚强。

2. 炙麻黄 :蜜炙的麻黄,长于平喘止咳。

3. 麻黄绒: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的麻黄。作用缓和。

4、炙麻黄绒:蜜炙的麻黄绒。作用更缓和。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效,如麻黄汤。

2.用于喘咳实证。

①风寒喘咳,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效,如三拗汤。

②寒饮喘咳,配细辛、干姜等,以达化饮平喘之效,如小青龙汤。

③肺热喘咳,配石膏、杏仁等,以达清肺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兼有表证,与生姜、白术同用,以达发汗、利水、消肿之效,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还可治风湿痹痛、阴疽及痰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麻黄

二、桂 枝

为樟科常绿乔 肉桂的嫩枝。以色红棕、有清香气、味甜微辛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厚片或切段用。

【处方用名】

1.桂枝: 又名桂尖。去杂质,水润、切片的桂枝。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2.蜜桂枝: 蜜炙的桂枝。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

①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②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生姜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风寒湿痹,与附子、生姜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②胃寒腹痛,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

③血寒经闭、痛经,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

④胸痹心痛,与枳实、薤白等同用,以通阳散结,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3. 用于阳虚证。

①痰饮证,与白术、茯苓、甘草等同用,以温脾利水,如苓桂术甘汤。

②蓄水证,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

③心悸,脉结代,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温心阳,通血脉,如炙甘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是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桂枝

三、细辛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 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质较佳,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以根灰黄、须根多、叶绿、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夏秋采收,阴干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阳虚外感。

①外感风寒表证,常与羌活、荆芥、防风等祛风解表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②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多与麻黄、附子同用,以助阳解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 用于疼痛证。

①风寒头痛,与川芎、白芷、防风等同用,以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如川芎茶调散。

②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煎汤含漱;胃火牙痛,与石膏、黄连等清胃泻火药同用。

③风湿痹痛,与独活、桑寄生、防风等祛风湿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3.用于寒饮喘咳,与干姜、半夏、麻黄等同用,以增强温肺化饮之功,如小青龙汤。

    此外,本品走窜,能宜通鼻窍,与白芷、辛夷等配伍,可用治鼻渊。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细辛

四、紫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地上部分。以外皮色紫棕,香气者为佳。我国南北各地均产。夏秋季采收,阴干。切段用。

【处方用名】

1.紫苏:去杂质,洗净切段的紫苏茎、叶。

2. 苏叶: 紫苏的叶片。长于发汗解表。

3.苏梗 :紫苏的干燥茎。长于行气和胃。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和胃。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常与前胡、杏仁、枯梗等同用,以增强宣肺止咳作用,如杏苏散。

    若兼有气滞胸闷者,与香附、陈皮等行气药同用,如香苏散。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①偏寒者,与藿香、半夏、生姜等同用。

②偏热者,与黄连、竹茹等同用。

③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解鱼蟹毒、安胎作用,可用于鱼蟹中毒及气滞胎动不安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紫苏

五、荆芥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以色淡黄绿、穗长而密、香气浓者为佳。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秋冬采收,阴干。切段用。

【处方用名】

1. 荆芥: 荆芥的干燥茎、叶及花穗。长于祛风解表。

2.荆芥穗 :荆芥的花穗。发汗力强。

3. 荆芥炭: 炒炭的荆芥。长于止血。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因本品性较平和,故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①风寒者,与防风、羌活、独活等同用,以增强发散风寒之功,如荆防败毒散。

②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以疏散风热,如银翘散。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①表邪外束,小儿麻疹不透,常与蝉蜕、薄荷等同用,如透疹汤。

②风疹瘙痒,多与苦参、防风、赤芍等同用,如消风散。

3. 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偏于风寒者,常与羌活、川芎、独活等同用,如败毒散;

    偏于风热者,与银花、连翘、柴胡等配伍,如银翘败毒散。

4.用于吐血便血。

①血热妄行之吐血,常配生地、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

②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等药同用。

③妇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榈炭、血余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荆芥

六、防 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以条相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浅黄色者为佳。主产于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春秋季采挖,晒干。润透切片用。

【处方用名】

1.防风 :除去杂质,洗净切片的防风。

2. 炒防风 :炒黄的防风。长于止泻。

3. 防风炭: 炒炭的防风。长于止血。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本品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为风药中之润剂,故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①风寒者,常与荆芥、羌活、独活等辛温解表药配伍,如荆防败毒散。

②风热者,每与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同用。

③风湿者,多与羌活、藁本同用,以增强祛风胜湿作用,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湿痹痛,可配伍羌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药。

3.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天麻、羌活等同用,以加强祛风止痉作用,如玉真散。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肝郁乘脾的腹痛泄泻及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防风

七、羌活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以条粗、外皮棕褐色、断面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主产于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法风散寒、胜湿止痛。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疼等,常与防风、细辛、白芷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疼痛者最为适宜,常与防风、姜黄、赤芍等同用,共奏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血虚痹痛,阴虚头痛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羌活

八、藁本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和辽藁本 的根茎。又名西芎。以气香浓者为佳。主产于湖南、四川、辽宁及河北等地。春季采挖,晒干。润透,切片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肝经。

【功效】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应用】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及风寒湿痹,尤宜于巅顶头痛。

    本品功效与羌活相似,惟其辛散雄烈之性稍次,故常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者忌服。

藁本

九、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以条粗壮、体重、粉性足、香气浓郁者为佳。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厚片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脏,燥湿止带。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常与防风、羌活等药同用,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

①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常与川芎、防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

②齿痛,属风冷者配伍细辛;属风火者配伍石膏、黄连。

③鼻渊,本品为治疗鼻渊头痛要药,每与苍耳子、辛夷等同用,以加强散寒通窍作用,如苍耳子散。

④风寒湿痹,腰背疼痛,多与羌活、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

3. 用于疮痈肿毒。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为外科常用药。多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如仙方活命饮。与瓜萎、贝母、蒲公英等同用,又治乳痈肿痛。

4. 用于带下证。①寒湿带下,可与鹿角霜、炮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药同用。②湿热带下,则需配伍黄柏、车前子等清热燥湿、利湿药。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皮肤瘙痒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白芷

十、生 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以个大丰满、断面色棕黄气味浓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切厚片用。

【处方用名】

1.生姜 :去杂质,洗净切片的生姜。

2. 生姜皮 :生姜的外皮。长于利水消肿。

3. 生姜汁 :生姜压榨取汁。长于化痰止呕。

4.煨姜 :煨制的生姜。专于温中止呕。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本品发汗力弱,多作为辛温解表剂中之辅助品,以增强发汗散寒功效。对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用煎汤加红糖热服,或配葱白煎服。

2.用于呕吐。本品止呕效果佳,故有“呕家圣药”之称。①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以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如小半夏汤。②胃热呕吐,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药。③增强止呕药作用,半夏、竹茹等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其止呕作用。此外,将生姜片敷于内关穴,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可治重症呕吐及防治晕车。

3.用于风寒咳嗽,痰白清稀,常与杏仁、紫苏、半夏等散寒止咳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十一、香薷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以枝嫩、穗多、香气浓者为佳。主产于江西、安徽及河南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阴暑证。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常配伍厚朴、扁豆等药,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如香需饮。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或与健脾利水的白术同用,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煎汤宜冷服,利水消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忌用。

香薷

十二、苍耳子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以粒大、饱满、色棕黄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炒黄去刺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功效】祛风通窍,除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鼻渊、头痛。①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常与白芷、辛夷、薄荷同用,以散寒通窍,如苍耳子散。②风寒及头风头痛,可与防风、白芷、藁本等解表散寒止痛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可单用或与威灵仙、独活、秦艽等祛风湿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风疹瘙痒、疥癣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附药· 苍耳草 苍耳虫

1.苍耳草:为苍耳的茎叶。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风,清热,解毒。可用治风湿痹痛、麻风、疔毒、皮肤瘙痒诸证。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2. 苍耳虫:为寄居在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间捕捉,焙干用。能解毒消肿,专供外用。主要用于痈肿、疔毒、痔疮等,常配伍白僵蚕或雄黄、冰片等,蜜调敷贴或捣敷患处。

苍耳子

十三、辛夷

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植物望春花、玉兰 或武当玉兰的花蕾。又名木笔花。以完整、内瓣紧密、无枝梗、香气浓者为佳。主产于河南、安徽及四川等地。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入药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用于鼻病,如鼻渊所致的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浊涕等。为治鼻渊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防风等药同用;偏于风热者,多与菊花、连翘、黄芩、薄荷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

辛夷

十四、葱 白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以色白、香气浓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随时可采,切段鲜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轻证,常与生姜、豆豉等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功效。

2. 用于阴寒腹痛、下痢肢冷、面赤、脉微等,常配伍附子、干姜等药,共奏温里散寒通阳之功,如白通汤。亦可单用捣烂,外敷脐部,加以温熨。

此外,葱白捣烂外敷还可用于乳汁郁滞,疮痈疔毒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葱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