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360QAQ 2020-05-09

中庸:一句话总结:最合适的时机,又叫和谐

中庸在儒家学说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是孔子对商周以来“中和”思想的继承和总结而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被他称为“至德”,

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广以也”,就是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

从儒家的中庸理论是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最高的理想追求。

按照儒家的思想,“和”不仅指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所谓“中”,指的是事物的“度”。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是相互联系的,正如《中庸》中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包含两层意思。

一:反对过犹不及,强调中和、和谐,任何固执一端都失之于“中”。

二:“执中”的准则就是“礼”。孔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记》载孔子的话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结;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因此,所谓“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时时处处按照“礼”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