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tjboyue 2020-05-09

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哆咖医生超能团#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查询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主诉,是病人自觉最为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抓住主诉之后,就可围绕主诉的症状,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询问,以收集辨证资料。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也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则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如果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

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首先要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其次问起病。起病,是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如起病的时间、原因及症状,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有何诱因等。

其三要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曾患何病,往往可以帮助辨证并作为当前临床用药的参考。

此外,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能影响病情,故与疾病有关的生活起居情况,也应询问。

最后是问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病人就诊当时的全身痛苦,是病人所患疾病现状重要的方面。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和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应予足够重视。

中医十问主要有: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恶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若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又称为畏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烦热”等。

恶寒与发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邪气致病的时候,寒邪多致恶寒,热邪多致恶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发热,阴盛则恶寒,阴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状况,就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的盛衰。

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寒热的特点及寒热的兼症等。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映。由于外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又有恶寒重发热轻与恶寒轻发热重的不同。

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因寒邪束表伤阳,所以表现为寒性反应为主的恶寒重。寒性收引凝滞,使卫阳郁闭不宣,所以发热,且常伴有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状。

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故发热重。风热袭表,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所以微恶风寒,并常兼见口渴、自汗、脉浮数等症。

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正气的盛衰亦有密切关系。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2.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阳气虚于内,阳虚则寒,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见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则寒”。

3.但热不寒

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壮热 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热势鸱张,此即所谓“阳盛则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2)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一般多在下午)者,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

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等症。

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多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等症。

阳明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哺阳明旺时而热甚,故又称“日哺潮热”。常兼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甚则生芒刺等症。

(3)长期低热

指发热日期较长,而热度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或仅病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者。

长期低热的病机是复杂的。除上述阴虚潮热或暑夏季节的发热(即所谓“疰夏”)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外,还有气虚引起的长期低热,称为“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除表现为发热日久不止和热度不高以外,还可见面色 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劳倦则甚、舌淡、脉虚弱等症,多因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发无定时,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常兼见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属少阳证。为邪气虽不太盛,正气确也不强,邪气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气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争的表现。

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其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并常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持续反复、经久不愈的特点。

(二)问汗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病变,在外感证和内伤证中都可以见到。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又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若卫阳素虚,肌表不固,则更易汗出。

2.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3.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致,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4.绝汗

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又称为“大汗”和“脱汗”,其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若汗出蒸蒸,并见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

5.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此外,有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汗出仅限于头部的头汗。若见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若为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含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还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的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还有阴经郁热熏蒸所致的手足心汗出,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的独见于心胸部多汗等。

临床上除应辨别以上各种汗症外,还应注意辨别冷汗与热汗。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三)问头身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大都与头部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

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也可以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

凡头痛之在于经脉者,可根据经络的分布,以确定其病位之所在。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2.头晕

3.四肢痛 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四)问疼痛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其形成,有因实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虫积食积等;也有因虚致痛的,如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特点也不同。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 胀痛,即胀且痛者,多属气滞。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多见于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多见于肝郁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为湿滞经脉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如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等。

(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胁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问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一般来说,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分辨疼痛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就有一定的意义。

(1)胸痛

(2)胁痛

(3)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又称“胃脘”。

(4)腹痛 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属的不同脏腑。

腹痛,有虚有实,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5)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因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肾精气不足或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为虚证

(五)问饮食口味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应注意询问口干渴与否、饮食多少、食欲食量、喜进冷热以及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等。

1.口渴与饮水 

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气化上承所致。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及有关兼症加以分析辨别。

一般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2.食欲与食量

了解患者食欲状况、进食多少,对于判断病体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若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屑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则多是脾湿不运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证。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胃强脾弱。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往往是虫积的征象,尤多见于小儿。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之一。

3.口味异常

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六)问二便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1.大便 大便就其性状而言,除正常者外,不外干和稀两种情况。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称为便秘,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相对缩短,称为溏泄或泄泻,常见于脾失健运,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湿直趋大肠的病证;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多是伤食积滞;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而只是排便困难的,多属气虚。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的,多是热迫直肠;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或脱肛的,多见于脾虚下陷的久泄;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大便溏泄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便色黑如柏油而大便反易,多属瘀血;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泻后痛不减者多是肝郁脾虚。

2.小便 尿量过多,其病在肾,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渴证。小便短少,既可由于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液,以致化源不足所致,也常见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若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者,多属虚证。

小便次数增多,为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的,多属下焦湿热;量多而色清的,多属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涩少,常是阴虚内热。小便数而大便硬,多是脾约病。小便次数减少,除属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外,还常见于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

小便时尿道疼痛,并常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不自主地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若伴见神志昏迷,则多是危重证候。睡中不自主排尿,是为遗尿,多属肾气不足的虚证。

(七)问睡眠

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常可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临床常见的睡眠异常主要有失眠与嗜睡两种。

1.失眠 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睡而不安稳,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

2.嗜睡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困滞的病证。

(八)问耳目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1.耳鸣、耳聋的临床意义

(1)耳鸣 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两侧同时呜响,或时发时止,或持续不停,称为耳鸣。

(2)耳聋 即病人听觉丧失的症状,可由耳呜发展而成。

2.目眩的临床意义

目眩,是指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前有黑花闪烁,小虫在飞行的感觉。

(九)问经带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1.月经 应注意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证。必要时须询问末次月经的日期,以及初潮或停经的年龄。

(1)经期

(2)经量

(3)色质

(4)行经腹痛

2.问带下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应有少量乳白色或透明状、无臭的分泌物,有濡润阴道壁的作用。若分泌过多或缠绵不绝,即为带下。其中色白、量多淋漓者,为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者,为赤白带;带下淡红黏稠,似血非血者,称为赤带;带下色淡黄、黏稠臭秽者,是为黄带。临床以白带、黄带较为多见。

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