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最牛的沟通方式(上)

 wenxuefeng360 2020-05-10
非暴力沟通:最牛的沟通方式(上)

一天,你开车送老婆上班,两人在车上相谈甚欢,突然,你一脚急刹,于是一场新的对话开始了。

她说:我告诉你多少回了,你怎么开这么快!

你说:我开的不快啊,才开五六十,能算快吗!

她说:那你为什么急刹车!

你说:有人,我难道撞过去?

她说:那为什么,你每次都这样,开车真差!

你说:我也是偶尔,你开车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说:看看一说你,你就贬低别人!

你说:行行,你能,那你自己开,我不开了。

她说:好,你现在就下车,滚!

然后,你就真的滚回家了。

本来一场浪漫,最后不欢而散。你们都觉得自己在理,放在一起却矛盾重重。对此,马歇尔有自己的秘诀:建立非暴力沟通(需求沟通)。

01 爱是沟通的原点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当我们真诚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人生的愿望在他们身上得到满足,我们也会由衷感到喜悦,这让双方共同受益,而没有负担。

然而,现实中大多人的沟通语言,充满了埋怨,而忽视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冲突归于对方,这都是“需求”沟通的源头。在生活中,我们见到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从小就开始这样沟通:“妈妈,不行,我要看电视!”“不行,我要吃冰淇淋!”;长大后,我们会说:“都是你的错!”“说这种话,你真是笨!”。

这种语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1. 进行比较。我们常常进行比较,比较让我们忽视了真实需求,而活在幻想中。这是一种评判,蒙蔽了对对方的爱,比如这句话“你看隔壁家的小明,干啥都比你强!”

2. 回避责任。它让我们忘记自己是责任的主体,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义务。当你说“不得不”的时候,也就是将责任抛给了客观条件,而不是你自己,比如这句话“老婆,工作太多了,我不得不加班!”

3. 强人多难。这常常是以“请求”的口吻行“命令”之实,比如“请闭嘴”。

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直接采用了负面的情绪化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让对方丝毫感受不到你的爱。

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喜欢道德评判别人。如果我们把别人标签为“道德,或不道德的”,比如“你太自私了”,一旦评判别人,我们就关上沟通的大门。

我们需要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把自己的“需要”单独摘取出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我们真正的诉求。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在于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语言天生充满缺陷,它将我们陷入是非对错之中,苏菲派诗人鲁米:“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等你。”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语言是可恶的,但是我们的说话方式常常让别人痛苦。听到别人批评时,我们一般都会退缩和反击。如果我们怀有爱的动机,说出爱的语言,发出爱的行动,进行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那么我们就会有全新的体验。

02 观察与感受是沟通的开始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

为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需要和评论区分开来,因为我们一旦将他们混为一谈,人们往往听到的是批评,而不是观察到的事实。

我们要做到就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大多数都是评论,比如“美妙的”“痛苦的”,还有一些词汇“总是”“从不”也有评论的色彩。而观察是“他每周最少打扫卫生两次”,而不是“他经常打扫卫生”。

我们还要防止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比如“懒惰”“愚蠢”等词汇的应用,印度哲学家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对于评论,尤其批评,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态度呢?那就是发现批评背后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来不理解我”,他的意思是“我需要你的理解”。

我们如果通过批评提出自己的主张,别人往往针对批评进行反驳,如果我们平和的提出自己的需要,别人往往对我们积极回应。不幸的事,大多数人往往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看看他人有什么过错,来推卸责任。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

在此,为了解什么是感受,我们需要和想法区分开来,因为想法往往蒙蔽我们最深层次的感受,并容易让别人觉得我们自以为是,而无法与我们共情。

想法就是“我觉得她吉他谈的很好”,感受就是“作为吉他手,我感到有些失落”。在表达感受时,也是一种示弱,引起他人的同情,这种人类对弱者保护的进化逻辑,可以有效化解彼此冲突。

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而去听从各种权威“正确思想”,于是,我们常常是服从而不是倾听,慢慢的我们总是想“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感受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会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愧疚自责自己;

第二种,认为别人犯了错,愤怒指责他人;

第三种,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呵护和请求;

第四种,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同情和给予。

很多人,往往忽略内心的声音,一味在意别人的快乐。如果别人不高兴自己也会非常不安,这就是情感的奴隶。这种关系,往往以双方情感的溃坝而结束。因为一个人一味的给予,另一个人一味的索取,最后让他们都毁灭中无底的欲望中。

一个人的给予不是来自内心的给予,而是因恐惧,就不可能高质量且持续。他会慢慢心生埋怨,另一个人也会嫌弃对方应付,而没有真心。这中模式其实是伤害了关系。

如果我们走出这个恶性循环,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无情的“自我”,我们开始不会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也不会牺牲自己,但同时对于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最好的结果是,我们沟通源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此时我们会全然对自己感受和行动负责,不因期待别人的喜怒哀乐而痛苦,认识到人与人相互依存,我们既要表达自己又要关心他人。

我们进行了观察,而不是评论,我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这极大的将沟通引导上“需求”沟通的轨道,让双方平静下来,开启理性思维,并通过感性体会别人的痛苦,这极大地为有效沟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我们提出需求铺平了道路。

03 需要和请求是愿望的实现

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当我们平静下来,一旦人们开始谈了需要,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冲突往往被化解,我们就有可能找到满足双方的需要。我们要从情感的奴隶,活成生活的主人。

有了具体的需要,我们就要向对方明确,我们请求别人做什么,否则对方就会感到困惑。如果我们请求别人不做什么,对方也会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也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而且请求越具体越好,你不要再对爱人说“我要自由”这样的废话,你可以说“下班后,能否在家里给我留下30分钟的读书时间”。

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请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你不指出来,“系统1”慢思考的你,往往一头雾水。

有些时候,我们说出自己的不快,以为别人知道我们要什么,比如“我好烦啊,晚上又没时间写东西了”,那么别人往往只会听到“你好烦啊”,如果你可以这样说“我好烦啊,你晚上能给我30分钟写东西的时间吗?”,别人更愿意成全你。

有时,我们还常常自话自说,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种谈话氛围让双方都感受到局促不安。比如你常常一个人的抱怨,“我受够了这个火车,太慢了。”别人又只听到你的抱怨,同样感到不耐烦,其实你可以说“我觉得火车太慢了,我可能赶不上飞机了。”别人更会理解你的心情。

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

我们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甚至说出了自己的需要,但是不等于向别人请求。如果,我们希望别人采取行动,我们不但要说的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要向别人发出请求意愿,别人才更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有些时候,我们提出了请求,但是别人也许没听见、听错了,所以请求对方给与反馈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果对方给与反馈,你应该表达感激。

我们在请求时,应该避免变成了一种命令,如果别人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么这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比如“请你帮我倒杯水,我看看你多爱我”。这其实不是请求,也是命令,让别人感到拒绝很难为情的,基本上都是命令。

我们要充分给与别人“说不”的空间,所以,我们在请求别人的时候,应该首先表达诉求,其次询问别人有无完成的条件,而不是反过来,否则别人感觉更像一种命令。

我们希望别人的改变和行动是处于对生命的爱,一旦看中彼此的感情,那么表达的愿望往往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改变来迎合我们,而在诚实沟通基础上建立彼此的联系。

以爱出发,从观察,到感受;从需要,到请求。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我们就能掌握“需求”沟通的方式,实现我们的想法,让我们远离无效沟通和伤害。

我们可以用“需求”沟通的语言重新和老婆来一场对话:

她说:我都告诉你多少回了,为什么开这么快?!

你说:亲爱的,我看到你紧张了,知道你想安全。

她说:那你为什么踩急刹车,都告诉你多少遍了!

你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很惊恐,需要时间改进。

她说:那,你需要多长时间?

你说:好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也可能更长。

她说:如果,你到时还是没有改变,怎么办?

你说:我请求你再给我一些时间。

她说:好吧,我相信你!

你说:谢谢你这一次原谅我。

然后,你们愉快的上班去了。

看到这里,你应该理解了“需求”沟通,那就秉持爱的信念,时刻觉察我们的需求什么,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就能平静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最牛的沟通方式(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