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生前最后一首诗,最后6字痛心入骨,道尽人生悲凉

 抓成今天 2020-05-10
古往今来,生命一直都是个终极命题,它短暂、飘忽、虚妄、无惧……有人迷惧于身体发肤的疼痛,有人却甘愿为舍己救人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有的像“轻于鸿毛”般生活得碌碌无为,有很多人即使位高权重终究也免不了草席一裹。生命的存在的确让人捉摸不透,有的人渴望生活得有价值,有的人却选择冷漠地做社会的看客,有的人心系祖国、满腔热血,有的人却没心没肺地苟延残喘。

不管人的一生过得怎么样?人们在预感自己生命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一般都会写下一首诗或者一些话来简单概况自己的一生,原本我们眼中豁达开朗的苏轼,生前的最后一首诗,用调侃的语气说着这世间最苍凉的话语。苏轼被贬谪后,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抖擞精神、寄情山水之间。不仅生活得悠闲自在,同时也发明了一系列的美食,然而在他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中,谈及他的一生功绩之时,还是不免地会感到黯然神伤。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这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灰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心如止水、不受任何外物干扰的寂静无欲。“身如不系之舟”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居无定所的身体”比作成“漂动的小船”,这句话是在说作者一直都处于被贬谪的状态,并不会长期只生活在一处。这两个比喻句贴切地将作者一生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作者说要问到我这辈子的功绩,我只能说在黄州、惠州、儋州任职。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在“满纸荒唐言”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哀伤。虽然看起来是自嘲,但却是满腹惆怅。这首诗的语气含有一丝诙谐,这也映衬出苏轼本人的写词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总结: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人总是会感叹时间易逝、生命短暂。可若是生命一直无期限的延长,却生活得不快乐、不充实,那也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短暂反而更加让我们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寸光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