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悦群: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之我见

 老刘tdrhg 2020-05-11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之我见

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张悦群


作者简介:
张悦群,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研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兼职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本科生导师。现受聘于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曾主持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长期致力于“课堂设计”“考试研究”,长年应邀开设示范课。曾在《语文教学通讯》(高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初中)、《中学语文》等五种省级杂志连载有效教学与考试研究论文。公开发表语文教学专业论文600余篇,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39篇。在全国18个省市区讲座、上课100余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高考不颁布《考试说明》。然则,今年语文高考怎么考,命题会有哪些可变点……?笔者拟依据考试原理,综合多方面的信息,结合近几年命题的走向,谈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的几点想法,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个基本方向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有一个基本方向,那就是坚持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如果单纯考查文本内容的信息加工能力,就会失去语文阅读测试的信度。我们做过试验,让初二学生与高三学生同做这类考题,均分基本没有差距。[1
阅读包括语文阅读与非语文阅读,不能一提到阅读都是语文阅读。还有非语文阅读,如政治阅读、历史阅读、地理阅读、生物阅读、化学阅读等各种各样的非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是以语文知识为支撑条件的阅读,其他学科阅读是以其学科知识为支撑条件的阅读。高考语文阅读测试,是以高中毕业生水平的语文知识为支撑条件的阅读测试。如果以初中或小学水平的语文知识为支撑条件,都是对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歪曲,更不要说以其它学科知识为支撑条件的阅读测试了。请看2019年全国卷1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道单项选择题:
4.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答这两题,根本不需要以高中毕业生水平的语文知识为支撑条件,只需要识字解词等非常基本的语文水平就能进行其选项与文本内容的信息核对工作。这样的考题并不考查高中毕业生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力,只考查信息加工能力,被我们称为“内容信息题”[2]。“内容信息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系典型的陈题、旧题。以前出现在科技文、社科文阅读测试中;现在也出现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中。如果把它们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高考阅读题放在一起,要想区分语文题与非语文题,往往都非常困难。[3]所以,语文阅读测试必须遵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必须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好在年全国卷2017年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创设了一道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题,即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道考题主要考查立论逻辑、论证方式、论证结构等论证方式,被我们称为“论证分析题”[4]。三年来,全国卷9道“论证分析题”较好地体现了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方向。相信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也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可变之处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取消“选考”后,“淡化文学”已成趋势,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由以前的四题25分降到现在的三题15分。尽管如此,现代文三大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还是重头戏。不过,从2007到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连续13年,文学作品阅读测试都只考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这种缺憾会造成广大师生的片面认识:反正散文不考,戏剧与现代诗歌更不考,课时又紧张,不如把教学重点放在小说上。高考指挥棒作用非常明显,你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下去不仅会造成高校选拔人才文学素养不全面的问题,而且会造成中学文学教育“只重小说”的畸形现象。因此在“淡化文学”的趋势下,不能再“窄化文学”而只考小说,应当扩大外延,散文、戏剧与现代诗歌都得在考查之列。这应当是202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一个可变之处。

更重要的理由还在于《考试说明》有要求,不是说2020年不颁布《考试说明》吗?不错。但针对2020年不颁布《考试说明》的实际情况,有些省级考试院明确提出“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建议[5]。现在可以看看2019年全国卷《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的测试要求。其“题型示例”呈现了《玻璃》《岳桦》《战争》《林冲见差拨》《孕妇和牛》等五个文本及其阅读测试题,其中的文本既有小说,又有散文,可见文学类文本阅读不能只限制为小说阅读。“题型示例”呈现的五个文本只有一个文本是散文――《岳桦》,因为13年来全国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只考查小说一种体裁,无法从中找到其他文学体裁,散文《岳桦》还是从2009年全国大纲卷中选来的。

一直以来,全国卷以外的其他高考语文试卷经常考查小说之外的文学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2月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文学作品阅读测试不考小说,也不考散文,考了一首现代新诗《刈禾女之歌》。这也是一个信号,很有可能2020年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不考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歌都是可选对象。

三、古诗文阅读:两题组合方式
这里所说的两题组合方式,是指文言文与古代诗歌阅读两大题内部相关小题的组合方式。文言文阅读中前两小题有三种组合方式,古代诗歌阅读的两小题有两种组合方式。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测试,近几年一直设置“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语句翻译”等四题。2020年是不是也这样考查?未必。前两道选择题不一定是“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组合,有三种组合可能。或“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或“实词解释”“文化常识”,或“实词解释”“文言断句”。
怎么多了一个“实词解释”?这是2019全国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韩文传》(节选)与《韦凑传》(节选)阅读测试中的第一题,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6]其实,“实词解释”题并不是新创的产物,而是过去考题的恢复,以前文言文阅读常考“实词解释”。现在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还在考着“实词解释”,全国卷再考再此题也不无理由。但多了一道“实词解释”题,“文言断句”与“文化常识”哪一题让位?要看试卷结构。如果在其他部分已经考了“文化常识”,像江苏卷那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那就取消“文化常识”题,设置“实词解释”“文言断句”两小题。
古代诗歌阅读共两题,有两种组合方式。就是2019年全国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所呈现的:一是修睦的五律《落叶》一诗的两小题,依次为选择题、简答题;一是周朴的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一诗的两小题,都是简答题。无论哪种组合都有道理,都可以成为2020年命题的可选内容。
四、语言文字运用:三个基本趋势
语言文字运用考法最灵活,题型几乎每年都有变化。无论怎么变化,近几年来都有几个基本趋势。
第一,静态知识动态考查的趋势。传统考题常常是知识的静态考查,比如“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下列各诗句,含有象征手法的一项是”。固然,这类知识指认型选择题也能考查语文素养,也涉及修辞知识、表现手法知识的运用,但情境性与实践性不明显。知识的动态考查则不一样。就病句选择题而言,可以这样命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首先其病句来自文段,不是那种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孤立的病句。识别其语病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需要提取相关知识用到实践解读中,这是语文知识的动态考查。当然,更多的动态考查还表现在主观表述题上(此处从略)。
第二,不同内容综合考查的趋势。语文综合性测试分为学科外与学科内两种综合性测试。前者是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测试,后者是指语文学科内不同方面的综合性测试。如果命题提供一段普识性内容的文字,要求做几项语言表达的考题,基本是语文学科内的综合性测试。如果命题提供一段相关学科专业性较强的文字,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20题中的“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段文字,要求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则是语文学科与生物、化学学科的综合性测试。当然,不同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并不是简单相加的考查,而是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三,原有题型恢复考查的趋势。尽管考题有新旧之别,但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言新的未必胜于旧的、未来未必然胜于现在,选用题型不是看时间新旧,而是看品质优劣。2019年三份全国卷的第21题就是若干年前这类考题的恢复:
(全国卷I)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全国卷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全国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三道压缩题,都是以前高考过的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概括题。由于测试信度高,2019年全国卷重新考查这类考题,说不准2020年还会继续考查概括题。当然有些变化,如何变化?可参考江苏卷2007-2013年连年设置的概括题,其中分有段意压缩、概念界定、提取关键词、总结思路等小类。
五、作文:一道既定作文题
这道既定的作文题,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笔者为什么在此提出大家耳熟能详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呢?不仅因为它越来越成了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最爱,2019年全国卷一下子命制了五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而且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到现在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一些研究文章居然把作文题的正常要求也当作“驱动”的“任务”。
如何认识一个概念?逻辑学告诉我们,关键看其属性。属性是一个对象的抽象刻画,概念就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形态。其属性分为特有属性与共有属性。特有属性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正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特有属性必有区别性。当然特有属性内部又分本质的特有属性与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暂且不论)。
现在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共有属性是普遍作文题的共同要求,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其特有属性是对作文主体或受体与载体的特殊要求。只有共同要求的共有属性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具有特殊要求的特有属性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有属性是命题对作文主体或受体、载体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比如2015年全国卷“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受体是驾驶员老陈或其女儿,不同一般(受体是书信,也不一般);再如2017年全国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受体是外国青年,更不一般;又如2018年全国卷“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受体是18年后的同龄人,更加特殊。
非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对受体的要求很一般,也很传统,受体一般是由阅卷老师代表着的那些与考生身份相当的读者;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大不一样,受体身份特殊,有种可能。
201520172018年全国卷只有一套试卷设置一道受体特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但2019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两套全国卷都命制这种作文题,而且对主体(包括载体)也提出了特殊要求。2019年全国卷的五道作文题,主体均为“当事人”。题①载体为“演讲稿”;②受体中为当时的“家人”,载体是“信”;题③受体是当时的同学,载体是“信”;题④载体是“观后感”;题⑤受体是当时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载体是“慰问信”。②③⑤三题,主体、受体与载体都有特殊要求。只有这样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殊任务”,才能指导学生据此进行相应的“特殊写法”,不然,一切努力都会适得其反。
[注]
1、2、3.张悦群.“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步履维艰—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评述[J].语文建设.2019(15)。
4.张悦群.“论证分析题”的基本特点与解题规律[J].中学语文教学.2018(4)。
5.https://new.qq.com/omn/20191227/20191227A0H7RH00.html
6.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课标卷与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大纲卷。

(本文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5期)

来源:安东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