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家王朝:宗法危机,司马昭的继承人选择

 四地闲夫 2020-05-12

司马氏能够从众多世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世家联盟的执牛耳者,除了司马懿本身能力出众,寿命绵长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继承人也是一时人杰,这就为司马氏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司马懿去世,“能成天下之务”长子司马师继续执掌曹魏朝政。在文治上,司马师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将世家大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整合成自己的助力。同时,又注意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确定司马家族作为世家核心的地位。在武功上,司马师在“新城之战”中击溃吴国诸葛恪率领的伐魏大军,又平定了“淮南三叛”之一的是“毌文之乱”。可以这样说,若无司马师,后世提到司马懿做多称一声“魏国权臣”,绝不会有“晋朝宣帝”见诸史册。

但是,司马师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膝下无子,只能过继二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虽然并非亲生,但是在司马师教导之下,本就幼年早慧的司马攸更是得到了祖父司马懿的器重。司马攸生于正始九年,在这一年,他的祖父带领着他的养父和父亲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掌控朝局的曹爽一党尽数除尽,并由此开启了“三马食槽”的历史大剧。这样的巧合似乎从侧面印证着这个小婴儿有着不凡的命运。事实确是如此,作为司马师的法定继承人,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身上的光环从未暗淡过半分。

《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世家王朝:宗法危机,司马昭的继承人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汉大儒郑玄对“大猷”的解释是“猷,道也;大道,治国之礼法。”而司马攸的表字正是这个“大猷”。史料中翻阅不到究竟是谁为司马攸取的这个表字,但是不难看出,出身儒学世家的司马家族对司马攸必然抱有极大的期待。若是没有变故,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唯一继承人,必然能够接过司马师的重担,成为执掌司马家族的第三代领军人物。然而,历史却有他自己的轨迹,正元二年(公元225年)司马师因眼疾病逝,此时的司马氏既面临着曹髦的夺权反攻,也有朝堂之内的其他不稳因素,一着不慎,必然一族覆灭。因此,年仅十岁的司马攸自然无法扛起大旗,只能由司马昭继任。

兄终弟及,看似稳定的权力交接之下,一场宗法危机就在这时悄然浮现,而这场危机之中埋藏着西晋覆灭的伏笔。

司马昭成为司马世家的掌舵人之后,司马攸的地位就变得尴尬无比。按照宗法制来看,嫡长子是法定继承人,由此成为“大宗”,其余子嗣为“小宗”。司马昭继承权力之后,原本的“小宗”就变成了“大宗”,这就实际上剥夺了司马攸对于“大宗”的继承权。此时的司马攸还有另一重尴尬,那就是他本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并不具备继承司马昭权位的资格。

毫无疑问,就是比司马攸年长十二岁的嫡长子司马炎。司马炎的童年经历更为丰富,他出生于曹叡执政的后期,正是曹魏皇室权力如日中天之时。他见证了祖父在曹叡的号令之下东奔西走,也看着祖父以装病为手段避开曹爽咄咄逼人的攻势,也经历了“高平陵之变”那九死一生的“孤注一掷”。司马炎的幼年没有值得称道的天资聪颖,但是他却在这段历史巨变时期不断汲取养分,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做了极好的准备。

那么在司马昭来看,最有资格继承自己权位的人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着急揭开答案。从最基本的史料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

世家王朝:宗法危机,司马昭的继承人选择

网图,侵删。

作为嫡长子,史料中对于司马炎第一份爵位就是“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这样一份爵位显然不可能是司马炎自己挣回来的,嘉平时期,是魏帝曹芳的第二个年号,时间跨度六年,为公元249年四月到256年十月。这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更改的年号,在这段时间内司马氏家族完成了从司马懿到司马师的权力交接,权势更是上升到废立天子的地步。而此时司马炎的这个爵位显然就是家族势力的一个侧面印证。当然,在这期间年仅三岁的司马攸也“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这自然还是司马懿的安排。

对于司马家的第三代第四位继承人,司马炎与司马攸两兄弟几乎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是,在司马昭看来,年长十来岁的司马炎自然更有竞争力。作为司马昭的嫡长子,从“亭侯”这个爵位开始,司马炎的身份地位一天天提高。尤其是在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为成济所弑杀之后,司马昭派遣司马炎到邺城去迎接曹璜(后改名曹奂)继位,因为此功被封为中抚军这一职务。这个“中抚军”的职位其实与曹丕曾担任“五官中郎将”是一个性质,都是在明确继承人地位之前的一种变相官职。

(咸熙元年)八月,庚寅,命中抚军司马炎副贰相国事。(《资治通鉴 魏纪十》)

此时的司马炎无论是权力还是地位,都已经紧随司马昭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铺垫已经如此,司马昭此时仍旧无法之前乾纲独断的明确司马炎为继承人。原因很简单,司马师的历史地位仍旧在司马昭之上,“世宗以睿略创基”,这样的功绩不是司马昭自己一人就可以抹去的。因此,司马昭才一直将“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挂在嘴边,若是真是心中时刻以司马攸为嗣,绝对不会给司马炎不断提升实力的机会。

司马昭这样做,一是不断笼络人心,稳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二是在无法倡导“忠义”二字的现实背景之下,只能以“孝悌”为治国核心;三则是在为司马炎树立一个潜在对手,“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司马昭自然明白孟子的名言。司马攸的存在也是对司马炎的警钟长鸣。

那么司马炎为了赢得继承权力,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史料中对于司马炎继位之前的事迹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以其交往的人物来做一个简单推测。司马炎首先拉拢的是“河东裴氏”的裴秀,这位世家子弟少年时便小有名气,最初被曹爽征辟,“高平陵之变”后又被司马家启用。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在世家子弟中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人物被司马炎收归门下的过程却与常理不同,甚至带有一些戏剧化。

炎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尝从容问裴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异相示之。秀由是归心。(《资治通鉴 魏纪十》)

此后,来自陈郡何氏的何曾、名士山涛也加入司马炎的麾下。

除此而外,,出身泰山羊氏的羊琇,竟然会舍弃司马攸,而为司马炎谋划。

“羊琇与炎善,为炎画策,察时政所宜损益,皆令炎豫记之,以备晋王访问。”

羊琇是司马师妻子羊氏的堂弟,按理说应该和司马攸的关系更为亲密些,可是史料中却记载“与炎善”。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说,司马攸本就是羊氏的养子,二人不亲密也是很正常。可是贾充却也是矢志不渝的帮着司马炎,而放弃了自己的女婿司马攸。

司马炎的个人魅力究竟有多大?才让原本属于司马攸势力范围之内的羊、贾二人不惜亲情,而为司马炎奔走呢?如果非要找个理由,老书蠡认为这样举动还是司马昭的授意。作为世家大族的掌舵人,二人做事定然不会以感情作为出发点,更多的则是在决策过程中时刻以家族利益之上。从司马昭的种种动作来看,司马炎上位就是板上钉钉的。如此看来,二人的举动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

此时的司马炎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全,那么是否就能施施然的登上世子大位呢?显然是不行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自然熟悉游戏规则。

山涛: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山涛首先从礼法上剥夺了司马攸的继承权,在他看来,司马攸虽然是过继给了司马师。但是此时掌握权力的是司马昭,对于司马昭来说,司马攸永远都是嫡次子,因此从根本上让否定了司马攸最大的竞争优势。

贾充:君人之德,不可易也

贾充在这个问题上则是始终主打能力牌。在贾充的理由中,司马炎比司马攸更适合继承大位。

史料中记载司马攸是“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引发读者无限联想,认为若是以司马攸继承大位,或许就不会重演历史悲剧。历史无法假设,但是分析历史记录,可惜清晰的发现,司马攸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典型的士人,专注于名声的积累,对权力的经营并不擅长。

在司马师、司马昭病逝之时,司马攸“哀动左右,大见称叹”、“哀毁过礼,杖而后起”。司马氏作为想要废帝篡位的权臣家族,自然无脸再提“忠义”,只能以“孝悌”作为品德约束,因此司马攸的这番左派不能不让人有不一样的解读。而在之后司马昭妻子王元姬的遗言中有“桃符(司马攸小字)性急”的评价,如此一来,司马攸的性格就可见一斑。

何曾、裴秀:固非人臣之相也

何曾、裴秀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人望既茂”,这个词点出了司马昭的铺垫与司马炎的努力已经收到极大的成果,司马师的影响力虽然还有但是已经无法再左右“立嗣”了。其次就是“非人臣之相”的断语。这样的一个断语更是提醒别有用心之人的暗箱操作,暗示着即便司马炎错失大位,也绝对不甘心臣服在司马攸脚下,甚至还有能力掀翻刚刚稳定下来的司马氏政局。

种种原因,让司马攸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地位。在立谁为嗣的问题上,司马昭种种铺垫,层层递进,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但是,仍旧给西晋王室埋下了隐患。之后的“八王之乱”虽然看似是司马炎大封宗室政策的失败,其实更可以理解为是西晋宗法制彻底的崩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