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大阅读如何打开?这位名师来支招!

 wenxuefeng360 2020-05-13

开学在即,复学后的学生大阅读应该如何打开?有这样一位名师,她所在的学校,孩子们热爱读书,阅读成为学校浓浓的底色。她就是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小学部校长汪秀梅。汪老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学生阅读打开方式,进行了网上直播,近3万家长观看了直播,汪老师介绍的观点和策略引爆家长圈!

1

复学在即,学生即将重返校园,如何重新点燃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汪:孩子重返校园心态肯定会有些躁。前几天,我看到一位教育局长写的一封信:让校园快速静下来。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刚刚开学,抗疫艰巨,诸事繁杂,如何尽快由乱入静是重启阅读的关键。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还应该回到阅读本原来思考。阅读本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并非如此,家长和老师经常为孩子不爱阅读而烦恼。

我们首先要追问让孩子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阅读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这种高度功利化阅读从一开始就走偏了。其实,儿童对待阅读和成年人对待阅读完全是两回事。孩子喜欢阅读原因很简单:故事有趣好玩,能够吸引他;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可以帮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让孩子喜欢阅读就好办了:把我们的目的悄悄隐藏起来,选择适合的读物,用各种办法把孩子吸引到阅读中来。当孩子有了足够大的阅读量之后,兴趣的萌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2

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为孩子选书,您的建议是什么?

汪:首先我建议读整本书。我这里说的整本书是相对于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教材而言的。语文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保底素材,但仅仅是保底而已,没有谁能够仅凭借一本语文教材就能把语文学好!一本部十几万字经典作品展示的是一个更加完整的语言世界,它能给孩子更深度和透彻的语言以及思想浸润,这是碎片化的一篇篇课文所不能比的。

如何选择整本书?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来选择。

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理论: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阶段、精准阶段、归纳阶段。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孩子处于浪漫期,再加上此时识字量不大,还做不到纯文字读物的阅读,因此我们就应选择以图画为主、生动活泼的读物。这类读物中绘本是最佳的选择。经典绘本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性,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现在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孩子,每年的绘本阅读量大概都在200本左右,几乎是每天一绘本,每天一故事。

二年级,孩子的识字量有了较大增加,就可以阅读“桥梁书”了。“桥梁书”是介乎纯文字读物和图画书之间的读物: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我们二年级孩子阅读“桥梁书”大概在50~100本左右。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成长进入精准期,逻辑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增强,要逐步走向深度阅读,也就是不再单纯满足于掌握故事情节,满足于有趣好玩,而是要引发深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孩子们喜欢读的整本书大多是文学作品,很多家长把这样的书称作“闲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文学类读物对于成年人可能是一种消遣性闲书,但对孩子绝对不是。美国学者早就研究证实:儿童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满足他们对故事的渴望,而且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神经元的发育。

根据我的经验,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最起码有三大作用:

第一,涵养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的培养就需要阅读大量文学作品。

第二,丰富见识。一个孩子见识越多就越聪明。但孩子年龄小,生活圈子窄,怎么样才能增加见识呢?除了寒暑假多陪孩子看世界之外,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来体验生活、观察世界、增长见识,是一个重要通道。

第三,为语言发展奠基。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启蒙,孩子阅读量越大,语言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意义重大,但也不能让孩子们只读文学作品!阅读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不能只吃某一类食物,哪怕这种食物营养丰富、非常好吃。因此,文学之外,还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这样才能营养均衡。

4

文学类经典名著大家都知道一些,您能否给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人文百科方面的书呢?

汪:《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听到书名我们就知道这是告诉孩子与外界交流的基本准则,让孩子知道说话和行为的界线。

《尾巴不是用来扯的》《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引导孩子善待动物,养成个人卫生好习惯。如果没有读过《妈妈,钱是什么》,大概想不到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与钱有关的科普知识、历史趣事。这样的书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这都是适合小学低段儿童的很好的人文读本。

《我的第一套成长秘籍》是写给青春期孩子的书。当家长面对越来越叛逆的孩子手足无措时,这套书会帮我们家长说出不知道该如何说的话。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在叙述方式上特别注重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比如讲长城,题目是:“世界最大的围墙”;讲孔子,题目是“老师中的老师”。它以近百篇精彩故事、上千幅插画描绘了完整清晰的中国历史轮廓。这套书在每篇故事后都有个栏目“说来听听”,让孩子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想想、说说。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在叙述方式上也特别注重故事性和生活化。我们希望孩子爱祖国,那么如何去爱呢?从了解脚下的土地开始,我觉得比较切合实际。

《植物的奋斗》是把植物当做人来写的,植物不用上学,不用工作,在人类看来真是优哉游哉啊。如果有孩子再抱怨:“我太难了,还不如做一棵树。”那就让他去读读《植物的奋斗》。每种植物为了发芽,为了喝水,为了争取阳光,每时每刻都在工作。为了活下去,它不断地奋斗。

5

好书摆在孩子面前,是不是孩子就一定喜欢读了呢?

汪:让孩子爱上阅读,必须有方法。有两种方法比较有效:一是共读,二是连接生活。

这里说的共读指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

为什么要共读?因为孩子需要分享阅读感受,需要从中找到认同和成就感。当你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你就和孩子有了共同话题。当所有孩子都在谈论一本书中的人物或故事时,没有读的孩子就会有迫切了解这本书的欲望,因为他需要进入这个话语圈子,否则,他就是孤独的局外人。

我校二年级的孙老师曾观察到一个有趣的事: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一个喜欢读书,一个不喜欢。课间,喜欢读书的孩子就跑到图书角看书,另一个不喜欢看书的孩子也只好站在旁边等他。慢慢地,不喜欢看书的孩子也凑过去一起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喜欢看书的这个孩子也有了自己喜欢的书,开始主动阅读了。这就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同伴影响力”。

同理,一个爱读书、经常谈论书的家庭,孩子也更容易喜欢上阅读。建议家长朋友在自己家的书桌、床头或手袋里要随时放一本孩子没读完的书。总是带着一本没读完的书,可以让孩子在零碎的空闲时间里随时阅读。

6

好书摆在孩子面前,是不是孩子就一定喜欢读了呢?

汪:这需要有一套好玩的评价方式推动孩子不断进阶式阅读。

比如设立一、二年级“百本书阅读俱乐部”和三、四年级“百万字阅读俱乐部”,设立阅读存折和各种进阶庆祝会。每一本书的阅读都要有开启和结束仪式。孩子读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进行庆祝;达到更高数量,学校进行庆祝,比如校长为他发证书、走红地毯、邀请家长到校分享等。

这是阅读的数量的进阶,那又如何保证孩子阅读的效果呢?要创设一切机会给孩子进行分享交流,展示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就是开辟一面读书墙,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孩子读书成果。在我们学校,连期末给孩子的评语也是来自共读书中的人物形象,以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来颁发具有象征意义的生命奖。

在展示阅读成果的分享交流中,最受孩子喜欢的就是期末戏剧。期末,每个班级都会挑选一本共读的书作为剧本,全班孩子人人上阵,每一个角色都要竞争,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组织,老师提供服务。演出时和真正的剧场演出一样隆重,有海报宣传,有演员、导演名单,有化妆舞台设计等等。

每一次演绎都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式阅读,极大地激发了孩子深度阅读的动力!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所获得的也远远超越了阅读这本书本身。

7

阅读怎样跟儿童的生活发生关联呢?

汪:和生活发生关联,不仅是我们阅读的观念,也是全课程所强调的教育理念,让孩子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正在过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学校开展的是“全课程”项目式学习。比如,在春天里开设春天课程,阅读的书目也和春天有关:《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花》《春天的计划》《根娃娃》等。今年的清明节很特殊,我们精选了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儿童绘本、电影、小说、诗歌推荐给孩子,比如著名的《爷爷变成幽灵》《夏洛的网》《寻梦环游记》,还有革命先烈的故事等,我们希望经由多维的阅读体验,让孩子站在更高处眺望生命的远方。

附录:汪秀梅答网友六问

网友WW:孩子从小读了很多书。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孩子的写作还是不行,咋回事?

:首先我们要厘清读和写是两个概念,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一个人能写一手好文章,他一定是博览群书的人。但是爱读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写好文章。读书破万卷就好比巧妇有了米,下笔如有神就好比巧妇还要懂得烹饪的技巧。当孩子大量阅读之后,还需要养成不断动笔的习惯,经常练习才能写好文章。

同时阅读也分深层次阅读和浅层次阅读,浅层次阅读可能仅停留在故事表面,而深层次的阅读会关注人物、情节等细节刻画。我们要帮助孩子在大量阅读基础去发现书中的表达规律和特点,让孩子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网友Justin: 有些孩子阅读兴趣比较单一,只喜欢读同一类型的书,家长要不要干预?

:建议开展批判式阅读的游戏,把喜欢的书和不喜欢的书放在一起对比,对于喜欢的书说出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书说出不喜欢的原因。批判的同时就是在对比阅读。同时,家长和老师分析孩子喜欢读某类书的原因,在他不喜欢的书里找到他的兴趣点,有意引导孩子广泛阅读。

网友糖糖:孩子只爱看漫画,不爱看文学作品怎么办?

:漫画书也分层次。有一些漫画书比较庸俗,但也有很多堪称经典的高品质漫画。孩子在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读高品质的漫画图书是可以的。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云老师曾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读是需要进阶的。当我们抱怨孩子只喜欢读漫画类图书的时候,我们是否提供了让他阅读升级的方式?这不仅是帮孩子找到他想读的书,还包括一种心灵的观照、理想的引导。

孩子想读的书,从来都和他对于世界的探求相关联。比如在孩子遇到嘲笑不知道怎么办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读《一百条裙子》;当孩子刚上三年级面对各种变化和困惑时,我们可以让他读《雷蒙拉八岁》;当孩子与朋友相处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时,我们会让孩子读《夏洛的网》等。阅读和生活链接,让孩子在书中找到生活中的自己。真正适合孩子的书,是在为他的困惑提供答案。

网友LU:每次给孩子买很多书,他也看得特别入迷。看完后问他有什么感受,他却什么也说不出,为什么?

:因为你问的问题太笼统、太空洞了。即便是成人当问及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也未必一下子就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我们需要把问题具体化,比如:你喜欢书中的谁?为什么?你不喜欢谁,为什么?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有话可说了。

网友惠姨:现在电子书流行,还有必要阅读纸质的书吗?

:阅读的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本身——读什么,怎么读!媒介尽管不同,我们引导孩子阅读的初心都是一样的。电子书、纸质书各有优势。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的书,感觉上会更舒服,因为无论怎样的电子书,对视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网友玲玲:孩子平时作业很多,读那么多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吗?

:我们一直以来总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除了语文课本其它的阅读书都是课外书,认为课外书都是在课外读的。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小学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只是个保底数)。课外书并不是仅仅在课外读的。很多专家和教材编写者都提出课外阅读要课程化,我们现行使用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里增加编排了“和大人一起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就是要求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现在不同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得语文者得天下!从高考也可以看出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分数比例非常高。而学好语文的关键是阅读,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转自| 当代教育家传媒

编辑 | 姜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