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用好经典里的“苍术、白术”,这篇文章一定要收藏

 琼箫 2020-05-13

苍术、白术为临床常用大宗药材,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术类药材的名方有15首,占比达七分之一。

其中汉代的名方有6首,均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且均标为“白术”;

宋代以后的名方大多为“白术”,如“实脾方”“升阳益胃汤”“大秦艽汤”“托里消毒散”“半夏白术天麻汤”;

清代有2个方子“完带汤”和“除湿胃苓汤”为苍白术同用;另有“清上蠲痛汤”“养胃汤”2个以苍术入药的方子。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而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两者性状、气味、功效与主治均不相同。

然而在南北朝以前苍白术不分,均以“术”之名,而目前通行的《伤寒论》版本如明代赵开美影宋本、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等中涉及术类药材的处方,均列“白术”之名,多位学者考证认为是宋人林亿等校正《伤寒》《金匮》时,将“术”臆改为“白术”,而后世沿其谬。

最早提出术有赤、白之分的是南北朝陶弘景,后世多受其影响,逐步出现2种药材的分化;唐代有“术”与“白术”2种记载,但未对药材基原做出明确划分;宋代人多贵白而轻苍,因此林亿等重校时将“术”一律改为白术,直至北宋末年寇宗奭提出苍白异用,只以白术入药的观点才有所改变;元明时期苍术、白术开始作为2种独立的药材分项而立,成为两个不同的药材。明代白术便开始种植并分化出不同的品质规格,以形态、性状、功效等对两者做了明确的划分,与今基本一致;近代确定了2种药材的基原并延续至今。

因此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名方中“术”类药材的基原问题是该类名方开发的关键,对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名称考证

术最早见于《尔雅》,李时珍曰:“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因此对术的命名方法可按形态、气味、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

以叶、根之形而得名

《尔雅》、《神农本草经》记为“山蓟”,以其叶似小蓟而得名。其“叶椭圆形”“叶缘具刺齿”“头状花序”“小花紫红色或白色”等特点确实十分的相似;又因其根似鼓槌,故得“枹”之名,李时珍云:“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枹”。

以气味相似而得名

《名医别录》记名“山姜”,《吴普本草》名为“山芥”“天苏”,以其味辛似姜、芥等而得名。

以功效而得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收载其“山精”之别名,因有延年益精之功效:“《抱朴子》云:术,一名山精,故《神农药经》曰:必欲长生,常服山精”。《本草经集注》云:“昔刘涓子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长生。”

术之异名

山连(《名医别录》)、吃力伽(《日华子本草》)、马蓟(《本草纲目》)等。

02

基原考证

汉魏及之前只言术  

汉代及之前医书如《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药方均用“术”(𦬸),而未见苍、白之分。

南北朝陶弘景始提出赤、白之说  

(陶弘景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将术分为赤白2种,叶大、有桠、根甜少膏等特征与今白术相符,但究其产地,与今苍术的产地相近。故陶弘景所云“白术”确为后世白术还是苍术的变异品种仍待考究。

陶弘景认为白者多补而赤者多利,白者可做丸散以治病,赤者可做煎饵以养生。陶弘景“白补赤泻”观点在其著作《本草经集注》中多有体现,除“术”之外,“芍药”“茯苓”等都有赤白之分,而后世受其观点影响甚远,多沿用之。

正是由于陶弘景明确提出“白术可做丸散用”,此后唐代方书大多改成白术,宋代到达顶峰,直接将方书中的术改为“白术”,因此宋代及以前的“白术”更多是受陶弘景影响而认为是具有补功效的用于丸散的白术,与今日以植物分类学上的“白术”并非完全一致。

隋唐五代开始分化  

受陶弘景“赤白之说”的影响,后世苍术、白术逐渐有了分化,不少著作中可见苍、白术。有学者认为唐代记载有“术”与“白术”2种,宋代林亿重校时统一改作“白术”,致使后世用药混乱。

宋代重白而轻苍,后期提出苍、白异用  

北宋《本草图经》在“术”条项下提到“术”与“白术”2种,《图经》对“术”的描述中的产地分布结合形态“黄白花、根似姜、皮黑,心黄白色、膏液紫色”等特征则接近现代苍术。

宋代认为“白术”才是宋代以前所用的正品,因此为了不使混乱,将前朝方书等所载的“术”全部改为白术。关于这点宋代寇宗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唯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

寇宗奭在其所著《本草衍义》中则认为苍术功效更强,古方大多用的是苍术。

然而宋代关于苍、白术的定义同时存在不同的表述,如北宋庞安时在其《伤寒总病论》中写道:“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盖茅术也,而谓今之白术为吴术”。可见庞安时认为,前人所谓白术,可能是茅苍术发白者,推测或为苍术断面析出白霜的原因,这与陶弘景提到的“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矣,用时宜刮去之”情况一致;而北宋时所称的白术为吴术,即当时长江流域等地所分布的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这点在南宋时陈自名《妇人大全良方·辨识修制药物法度》白术条:“拣白而肥者,方是浙术;瘦而皮黄色者,出幕阜山(江西术),力弱不堪用。油者去之。”也得到印证,显然浙江等“吴地”的白而肥的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南苍术析出白色结晶的状态 詹志来手机拍摄)

对于名称的变化,大多是由于宋代推崇白术,因此也默认前朝用于入药的是白术,但亦有容易析出白色结晶的苍术也作为“白术”入药,且被认为是具有更好的补益作用的优质术。

总之,术类药材随着不断的开发利用,产地的不断扩大,本属多种植物相继被入药,而性状上的差异化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商品分类,最终出现了苍、白术的划分。基本是以药材表面、断面等特征进行的粗犷区分,尚未以明确的植物形态进行划分,然而从所记载的形态结合分布、药图等信息,基本上已经与今一致。

元代之后明确将2种药材分项而列,功效、形态做出划分  

元代在延续宋代划分基础上,首次明确的将苍、白术作为2个药材处理。白术强于健脾而苍术强于燥湿,功效与今相近。后世多从之。

明代以来在延续宋代之说基础上,通过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基本将苍、白术做了较为准确的区分,与今基本一致,且白术自明代以来便普遍开始栽培,但多认为质量不佳。

清后苍、白术划分标准与今相近  

清代并无多大发明,基本将明代的划分予以细化并明确,其形态、性味功效均与当今一致。

近现代确定基原  

民国赵燏黄先生最早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植物分类学对苍、白术的基原做了划分。

1963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苍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 lancea或A. chinensis的干燥根茎。白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白术A. macrocephala的干燥根茎。关苍术基原为菊科植物关苍术A.japonica的干燥根茎。关苍术未被药典收录为正品,但在东北三省仍作药用。

《中国植物志》中将北苍术和茅苍术归并为苍术这一品种,学名A. lancea,同属植物还有白术、关苍术、鄂西苍术、朝鲜苍术,除鄂西苍术外其余植物根茎均可入药。中药苍术正品的来源仍是茅苍术和北苍术2个种。

03

道地性考证

宋代以后,苍术以茅山所产为道地,茅山属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茅苍术坚小形瘦多毛,皮黑肉白,气味甘辛,有朱砂点。

(图片选自《道地药材标准汇编》)

白术以浙江于潜所产野生白术最为道地,称于术或天生术,自明代以来开始推崇一直延续到民国,近代以来随着资源的枯竭,建国初期便已不再形成商品,由于推崇野生,加之使用量大,周边的安徽、江西等地分布的野生白术亦认为品质较佳;而白术明代便已人工栽培,如浙江台州所产的“台术”等种术因人工干预较多,一直不被本草学家所推崇,均认为肥大气浊,不如野生者。

然而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至今白术已完全栽培化,且近代以来浙江杭州、金华等地因栽培、加工比较考究,也成为浙产知名道地药材,被列为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受城市发展影响,浙江所产白术也日益减少。

苍术一直以野生为主流,近20年以来才开始人工栽培,然而不论苍白术一经人工干预,其形态便发生明显变化,其品质必定受到影响,有必要开展仿野生栽培的研究

(左为亳州卢宝伟老师有机栽培白术,又为普通栽培白术;詹志来手机拍摄)

04

采收加工考证

二术在春、冬季节采收其根茎,暴干。白术规格较多,冬月采者品质佳,称冬术;采根后自然干燥称生晒术,烘干者称烘术。

苍术的炮制方式在唐代有米泔浸炒,宋代有米泔浸透后去粗皮;明代增加了多种辅料,如拌黑豆蒸,拌蜜酒蒸,拌人乳透蒸,米泔浸后加芝麻炒,加米糠炒等;清代增加了米泔浸后麻油拌炒,蜜水拌饭上蒸,白露后以泔水净制,置屋上晒露1月等。同芝麻炒可制其燥;拌蜜水蒸去苦增润;以米糠炒去湿;白露后以泔水净,置屋上晒露一月,可转燥为清,能发散头风痰湿。现代苍术的炮制方法有苍术生品切厚片、泔水制苍术、麸炒苍术、焦苍术。

白术的炮制方式宋前有米泔浸制,煎膏,土水煮等;明代有加人乳润,土炒,米泔浸去油后拌土蒸制;清代炮制白术增加了蜜水、姜汁,麸皮等辅料。人乳润制可滋阴、蜜制可润燥,土制增其补脾之效,麸炒可补脾除胀。现代白术的炮制方法有生品切厚片、土炒白术、麸炒白术。

05

结语

开发含有“术”类药材的经典名方时,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分别处理,针对宋代校正医书时将《伤寒论》《千金方》等医籍统一改成“白术”,而宋之前的记载更接近A.lancea或A.chinensis的问题,可根据实际处方的功效选择。

然自宋以来,推崇白术,延续达千年之久,目前大部分临床所用亦是白术,加之苍术的资源问题,建议采用尊重历史演变,用白术A.macrocephala更符合用药习惯。但应注意近年来过度水肥甚至膨大剂对于白术品质的影响,鼓励和引导生态种植模式。

而宋以后的名方中提及的苍、白术基本与今所用一致,可参考现行《中国药典》基原及采收加工方法。

备注:本文主要内容参考自——赵佳琛,翁倩倩,张悦,张卫,彭华胜,杨洪军,詹志来(通讯作者).经典名方中柴胡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248-5255.

编辑:小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