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玉瓒的特征及演变!(柄形器资料篇)(我的探源系列)

 光明使者9988 2020-05-13

作为中原地区老三代常见的祼礼用玉之一,玉瓒(柄形器)的生命周期也只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春秋之之后不见踪影!但其特殊的形制和其承载的文化时至今日还是深深的吸引着学界和收藏爱好者!

下面我们来捋捋夏、商、周三朝玉瓒的特点,从而观察下其演变的脉络。

截止2007年的统计,相当于夏代的玉瓒(柄形器)大约不到20件,大部份出土于河南二里头遗址,神木出土一件,荥阳出土一件。2007年后至今(2018)官方数据还不计算在内。而且还有国外博物馆收藏的若干。所以,相当于夏代的玉瓒(柄形器)只会比20件多,不会少。

出土环境:根据出土墓葬的规格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型墓葬,与其它礼器的青铜器等一起放置。明确表现出具备礼器功能。

形制特点:以素面为主,少有纹饰,制作简单,柄首扁平,束颈较短,整器成扁平条形或方柱型,下端斜收成尖底,长度一般在9-18厘米之间。

偃师二里头出土玉瓒(柄形器)

西安北郊尤家庄 夏代 神面纹玉瓒(柄形器)

偃师二里头出土玉瓒(柄形器)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器身分节凸弦,有兽面纹和花瓣纹,还有浅浮雕,工艺着实了得。见下图:

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玉瓒(柄形器)长17.1,宽1.8,厚1.5-1.8(厘米),玉质呈乳白色,形似鞭,共分六节。节中有粗、中、细。三者相互交替。粗节雕有单线或双线的兽面纹;中节及柄部琢成花瓣形,细节有二至三周凸弦纹;末端用线刻和浅浮雕法琢成兽头形,其侧面有一穿孔。柄的顶端及其正面各穿一孔,三孔相通。


1、商早期

2007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商代早期出土玉瓒(柄形器)在115件左右,仅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商城就分别出土了51件和40件,其它商遗址若干。同样不计算2007年后再发现的和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前期玉瓒(柄形器)的数量至少在120件以上。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祭祀和祼礼较夏代有所增多,这也符合商代重鬼神多祭祀的现象。

出土环境:根据公布的墓葬考古报告,商代早期的玉瓒(柄形器)与爵、觚、斝等铜器较为固定搭配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中,而且在小型墓葬中的数量也较夏代明显增多,反映了祭祀礼仪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比夏代提高很多。

形制特点:商代早期的玉柄形器形制仍作单体,扁平状柄首似略加厚; 颈部普遍较长; 器身仍以较规整的扁平条形或近方柱形为主, 早期下端单面斜收成尖底的作风仍有延续,但以平底者最为常见,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下端两面斜收成不对称的三角形尖底和收束成短榫状底。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的玉瓒(柄形器)长13.6,首宽1.9,厚1.1厘米,整器呈灰白色,质地均匀,长条形,首,刃端均平,端部切割成斜边。横截面呈长方形,中段较厚,刃部有钻孔两个。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李家嘴的玉瓒(柄形器)长12.8,宽3.2,厚1.8厘米,呈浅绿色,表面沁蚀明显,长条形,柄端平,首端斜,柄部内收,横截面呈长方形,素面。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杨家嘴的玉瓒(柄形器)长13.6,宽3.2,厚0.3厘米,黄绿色,刃端沁为浅绿色,抛光和包浆感强。不规则长条形,底、刃端均呈弧形,中部较厚并起脊。一侧内收,边缘有刃,原系玉戈改制。两侧起脊处各有7-8道弦纹。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杨家嘴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杨家湾的玉瓒(柄形器)长24.9,宽2.4,厚0.5厘米,呈浅绿色,表面白色沁蚀,长条形,柄端平,首端斜,首端有残存钻孔痕迹,素面。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杨家湾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杨家湾的玉瓒(柄形器)长10.2,宽2.7,厚0.8厘米,青色,色较均匀,长条形,底边呈弧状,切割薄,尖端斜,有白色沁斑,一侧有直径约0.8-0.9的单向钻孔,素面。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杨家湾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商城李家嘴的玉瓒(柄形器)长14.2,宽2.2,厚1.1厘米,整器呈灰白色,有沁蚀,长条形,柄端平,首端斜,柄部内收,横截面呈长方形。残存切割痕迹。素面。见下图: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 商早期 玉瓒(柄形器)

2、商晚期

2007年统计报告显示,商代晚期玉瓒(柄形器)约208件,仅安阳殷墟出土 186 件,其它分布于罗山天湖、淮阳冯塘、青州苏埠屯 、寿光“益都侯城”、滕州前掌大、武安赵窑、长子高庙坡和新干大洋洲等商墓。其中,妇好墓就出土33件,由于侯家庄带四条墓道的商王陵墓均遭盗掘,实际随葬的玉柄形器数量应该远多于王妃的妇好墓。这样不计算2007年后的发现与国外博物馆收藏之数,商晚期玉瓒(柄形器)的数量至少在210件以上。

出土环境:根据出土报告,商晚期玉瓒(柄形器)除了出现在祭祀坑外,还大量出现墓葬坑。跟前期同样,搭配青铜礼器同时出现。另在墓葬坑中多见于墓主身体各部位。由引可见,商晚期玉瓒(柄形器)得到了更大面积的普及。

形制特点:商代晚期的玉瓒(柄形器)除了继承前期的素面平首形外,又有了显著的发展,柄首作箍状平冒或加高呈梯形; 器身纹饰以分节浮雕的花瓣纹为主,犹如玉柄形器插入花朵中,十分美观;下端普遍作榫状底 。尤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组合型的玉柄形器,这种独特设计的复合体玉柄形器,主要置于小屯宫殿区以妇好为代表王室墓附近的祭祀坑内,说明玉瓒(柄形器)具体执行的宗教祭祀功能受到晚商上层阶级的特殊关注。

商晚期 妇好墓出土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自妇好墓的玉瓒(柄形器),长15.3,宽1.1,厚1厘米。玉质呈白色,整体窄长,断面近方形。表面浅浮雕花瓣形纹饰共五节,柄上端刻凸起阳线两条,下端有尖状榫。

安阳殷墟出土 商晚期 小臣玉瓒

这件就是唯一的一件有铭文且自命为“瓒”的小臣玉瓒(柄形器),也正是因为它,才有可能探知玉柄形器的真实名称与功用。真是感叹机缘的奇妙啊!

安阳后冈出土 商晚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土于安阳后冈的商晚期玉瓒(柄形器),长6.91,宽1.6-2,厚0.64厘米,整器受沁呈灰色,扁平长条形,正面朱书“祖甲”二字。

安阳后冈出土 商晚期 玉瓒(柄形器)

这件出土于安阳后冈的商晚期玉瓒(柄形器),长6.44,宽1.34-1.59,厚0.48厘米,整器受沁呈灰色,扁平长条形,正面朱书“父癸”二字。


1、西周早中期

粗略统计,西周早中期的玉瓒(柄形器)多大360余件,由于部分墓葬被盗或资料未公布,实际数量当远大于此。其中以陕西地区出土最多, 河南次之,其它地方少量出土。

出土环境:基本上均出自墓葬作为随葬品,大中型墓葬出土数量多且摆放讲究。单体和组合体玉瓒(柄形器)均与青铜礼器、乐器等相配出现,再一次体现礼器的功用。

形制特点:西周早中期玉瓒(柄形器)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组合型的盛行与多样化。由上部分单体玉瓒(柄形器)和下部分附件组合而成。其中上部的单体玉瓒(柄形器)有柄首为扁平长方体,部分器身分节饰与花瓣状纹和;有长方或上宽下窄的宽扁牌形体,部分顶端与两侧出扉棱,饰凤鸟纹与夔龙纹;有弧状似璜形,顶端与两侧出扉棱,饰凤鸟纹与夔龙纹的;有顶端平齐或作直边倾斜的扁平长条形素面的。花样繁多。见下面几图: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早中期 玉瓒(柄形器)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早中期 玉瓒(柄形器)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早中期 玉瓒(柄形器)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早中期 玉瓒(柄形器)

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这个时期较西周早中期数量大为减少,根据出土报告粗略统计,西周晚至春秋早期的玉瓒(柄形器)约50 件左右。实际数量因为墓葬被盗和后续出土未统计部分,应远多于50件以上。

出土环境:同早中期一样,均出土于墓葬作为随葬品,除了常规与青铜礼器相配出现,也有在墓主身体各部位放置,如曲沃北赵晋候墓地。

形制特点:单体类形制停滞,柄首或扁平或呈梯形或作盝顶形,底部或平或抹角或出榫,通身素面,少数颈部饰简单的凸弦纹。复合体类形制衰减,早中期常见的形制很少出现,主要流行简单素面。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礼崩乐坏的逐步衰败过程。

张家坡出土 西周 玉瓒(柄形器)

张家坡出土 西周 玉瓒(柄形器)

总结

虽然大多数挖掘报告是根据墓葬年代断代的,但由于玉瓒(柄形器)的形制传承变化阶段是紧密衔接的,故个人认为,同一类形制的玉瓒(柄形器)在三代均有出现的话,有可能是前世的传世品,不一定是当代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数量稀少的特例,特此提醒大家注意。

回顾以上,玉瓒(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重要的祼玉礼器。从出土地点看,它随着夏商周王朝不断向外开拓,其分布地域也不断扩大,甚至在不同时期还影响到了当时的边远地区。从发现数量看,它表现为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趋势。从埋藏环境看,它自始至终常与青铜或陶礼器共存,在墓葬中一般置于棺内墓主身旁、棺或椁盖上、棺椁之间; 在祭祀坑中常与祭器、人牲同埋。从形制特征看,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演变过程。总而言之,玉瓒(柄形器)可以被看作是中原老三代“礼制”文化由形成、发展、壮大最后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