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圭璋类玉器

 Seven_Five 2014-10-07

    文献中圭、璋常常并称。《说文》:“刻上为圭,半圭为璋。”《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郑玄注:“圭锐,象春物初生。”按照传统说法,圭上端作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为长方形。璋的上端是一道斜边,故称“半圭”。但《说文》又说:“圭上圆下方”。若“圆”字不是误字,那么上部作弧形的长条形玉器也应当是圭。
    有很多种。《尚书·禹贡》说“禹赐玄圭”,《周礼》说“以青圭礼东方”,又说“王执镇圭,公执植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琬圭以治德、以修好,淡圭以易行、以除恶”。此外,见于古代文献的还有大圭、谷圭、缘圭等。吴大澂《古玉图考》一书列有镇圭、琬圭、琐圭、大圭、谷圭等。


    现代考古学者认为,这些名称各异的圭,或是依照大小、颜色、刻纹等而指称,或是《周礼》编写者的臆造。汉儒的诸多解释,则多属望文生义,今人不宜套用。有人认为吴氏《古玉图考》中的六种圭,除谷圭可称为圭外,余皆属有锋刃的武器类。这种看法又未免太绝对,这是由于不了解圭的渊源造成的。如果了解了玉圭由石斧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源于医疗器具—贬石),就不会将有刃者统归于武器。越早的圭越带有明显的斧的特征。考古发现的圭的刃部多无用痕,其体薄而不宜实用。因此,有的学者将长条形端刃器通称为圭,不论其上端澂隆起还是较平直等等。  
    上端作三角形而无刃的玉石圭到战国时才流行,汉代遗进也有较多发现。东汉以后至元代的文献中虽有用圭的记载,实物却很难找到。清代的各种圭多为“仿古”品,虽然种类不少,但都是根据汉儒文字记载“创造”出来,不足以证明古玉形制。
    也是古代玉礼器之一。关于璋的形制颇多争议。。现在考古界一般将上端为一道斜边的长条形器称作璋,即所谓“半圭”。《礼》书中记载的璋,有“牙璋”、“边璋”、“大璋”、“中璋”、“赤璋”等名称。
    有学者指出,“牙璋”柄侧突起物是“齿”而不是“牙”;牙含有尖锐、攻击、示威的意义,它指的是牙璋射部刻出成又形的刃端,而不是昊大澂所说的柄部的“粗牙”。此说很有道理。近年又有学者认为,“牙璋”其实是一种以玉为柄的钩形器,起源于大坟口文化的樟牙器。看来,关于“牙璋”的形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所谓“边璋”,实际上是大型长方形多孔玉石刀。这类刀一般长达四五十厘米,孔多为单数、以七孔常见。二里头出土一件,七孔,长65.2厘米,似是已见边璋中最长者。那志良先生则将这类石刀称为“笏”,并依背与端边相接处的角度,区分为珽、荼、笏、大圭等几类。其依据文献,见《礼记·玉藻》。不少学者赞成此说。如此看来,关于这类多孔玉石刀究竟是边璋、是笏、还是圭或刀,一时尚难定论。
    《仪礼·聘礼》说:“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四器”指上璋琮璧。《聘礼》又说:“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一旦执圭,便有举轻若重之态,感觉到使命的重大。《论语》说孔子“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孔子手捧国君之圭,便谨慎之至,好像拿不动的样子。由《论语》可知,至少在春秋时期,圭璋的确曾作为礼器。起过作为聘用使节的凭证的作用。今夭我们眼前的这些圭璋,很可能也曾被国君使节们捧持,往来于诸侯之间。清高宗面对宫中陈设的玉圭,便吟出了“对之疑对鞠躬如”的诗句。

    来源:孙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