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问诊:详谈主诉(一)

 为什么73 2020-05-14

中医问诊:详谈主诉(一)

原创 素医 玉堂中医 今天
在中医问诊中,第一步就是问主诉,而主诉之中包含了很多信息。主诉是是什么?主诉就是病人当下最难受的情况及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如头痛三年伴呕吐。

而在实际临床中,中医的主诉要比这个更为复杂。如问病人哪不舒服,可能会有以下说辞:

1、对方给出的检查报告
2、对方给出的是西医病名及医学专业术语
3、对方说症状

前面两条,不同医者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故不论,只论症状。

在昨天文章《从月经量多开始谈起》中,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即病人所说的不适,想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的本质,而从这个问题中,如何去收集信息、分析、思考才是关键。(按《内经》说法,可能是标,可能是本,是先治标还是先治本,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琢磨古书的问诊套路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如果将其作为诊断书来看,就会发现《伤寒论》的临床使用基本多是问诊。因此在刚开始运用时,只需要按照一套固定的逻辑问下来,就可以用药了。比如确实是否该用麻黄汤,只需要询问并确认有怕冷、无汗二症,然后再摸脉,加减点药就可以了,如果是虚,就加点补药之类云云。至于风伤营还是寒伤卫,就随便看看,反正几千年下来也没说清楚到底是谁伤谁。

而这一套固定的逻辑,就变成了现在的方证对应,包括后世的多数医书,医案都有这样一种逻辑。你会发现,写脾肾阳虚的医案,病人的症状都只有脾肾阳虚所具有的症状,而非脾肾阳虚的症状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被和谐了。

也就是说其实在诊病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成体系是常态,如只要病人有桂枝汤证,又有血虚证,又有那就桂枝汤加四物汤。如果还有血瘀证,那就再加活血化瘀汤等等(汤可以换成药)。

二、古书留下的诊断逻辑

问诊是建立在思维成体系之下的一种诊断模式,也叫整体观念,而主诉是辨证论治在整体观念中的一个切入点,是希望通过切入之后从而有一个整体把握。

中医常讲四诊合参,但是怎么个具体合参法,除了《黄帝内经》以外,几乎没有医书提过。作为中医经典的《伤寒论》,基本上也只是在问诊,脉诊上下功夫,其中有一个叫做次序的逻辑常常被忽略掉了。

什么叫做次序逻辑?就是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在《伤寒论》中,先是脉法,再是问诊。比如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在《伤寒论》中是通过脉来确定。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句。

从诊断逻辑上讲,这句话有至少有两层含义:

1、先是确诊具有太阳病,然后才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头项强痛而恶寒,与恶寒而头项强痛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这个需要在问诊的时候分清楚。

所以问诊是在问什么?是在问生病的逻辑。

如太阳病,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按照生病的逻辑,至少有以下情况:

1、先恶风,接着自汗出、最后发热。
2、先发热、接着恶风、最后自汗出。
3、先自汗出、接着发热、接着恶风。

基本上桂枝汤的加减法,都是从这个逻辑延伸出来的,这个就是问诊的逻辑。因为不同的病人,生病的逻辑是不同的,但是症状的先后出现是有次序的,先出现什么症状,接下来出现啥症状,中间经过什么治疗等等,构成了一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生发展的线,即阴阳五行、

因此主诉只是这条线上的某个点,只要找到这个点,理清楚以前的发生、发展路线,就知道以后的发生发展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