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青海道及出土文物

 行摄天下者 2020-05-14

特别策划

       古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大体有3条, 即主干道、草原道和青海道,主干道走向为由中原、关中盆地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穿越葱岭,通往中亚、印度、西亚和欧洲 ;草原道是从关中或今河南北上经黄土高原,至阴山山脉及居延海绿洲,通向天山南北麓至西域 ;青海道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到达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而继续向西。

青海道走向

       青海道以西宁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形成一条路,东路经河湟谷地到达兰州与丝绸之路主干道汇合 ;南路经西平安—尖扎—同仁—合作—临潭—卓尼,到达甘南的迭部,进而与川西北相联系 ;向北由大通城关—门源古城—祁连峨堡—扁都口—永固古城—张掖汇入主干道 ;西至湟源—刚察—伏俟城,以伏俟城为次级枢纽,向西进入柴达木盆地,分别沿着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形成南北两条线,其中北线为天峻—德令哈—大柴旦—鱼卡—花海子,翻越当今山口,到达敦煌汇入主干道,另一条南线从伏俟城出发,至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到达塔里木盆地的若羌,并与主干道汇合。

       历史上丝绸之路主干道肩负着东西方交流的主要作用,而青海道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只是起了辅助作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所选择的线路。如张骞通西域返回长安时,本打算走河西走廊(即主干道),但迫于河西走廊匈奴活动频繁,为免被俘与干扰,不得已选择羌人聚集的“羌中道”,即青海道西路,这也标志着青海道至少在汉代已经存在。

青海道的兴衰

       新石器时代,河西走廊分布有与甘青地区马厂文化关系密切的四坝文化彩陶,而新疆境内距今 4000 年左右的彩陶又与四坝彩陶息息相关,因而丝绸之路青海道可能早在史前时期即已形成。此外,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墓葬出土有玉璧、玉琮等礼器与玉质工具,其中很多玉料来自河西走廊马鬃山,甚至新疆和田。这些玉料显然是经过丝绸之路运输而来,不排除沿青海道而来的可能。

       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尤其是公元 5—9 世纪,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一度发挥了东西方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丝绸之路吐谷浑道由西蜀分道、河南分道、柴达木分道、祁连山分道、吐蕃分道五条大分道共同构成。西蜀分道是由吐谷浑境通往四川的通道 ;河南分道是沟通西蜀道与柴达木分道及祁连山分道的通道 ;柴达木分道是沿柴达木南、北通往西域的通道 ;祁连山分道是由河湟通往河西走廊的通道。这 4 条道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通达四方的交通网络。吐蕃分道是吐谷浑接续吐蕃之道。

       5—9 世纪青海道最为繁盛,显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此时期前半段正值大分裂时期,战乱不息,民不聊生,青藏高原相对比较安定,吐谷浑人在高原上放牧经商,精心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收取东来西往客商的过路费,生活较为富足。后半段,吐蕃兴起,作为高原年轻的霸主,雄心勃勃, 意图开疆扩土, 控制咽喉, 青海道是其不可放弃的肥肉,自然要格外用心经营,以期获得政治、战略和经济上的巨大收益。

       唐之后的宋代虽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军事上却羸弱不堪,当时中国版图内,北有辽金,西有西夏,各国纷争不断,相互牵制。在这种形势下,没有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与需求,丝路难以畅通。直到蒙古大军的铁骑从蒙古高原一路向西,一直踏足到多瑙河流域,伴随着横跨亚欧大陆的军事行动,丝绸之路才开始变得活跃起来,马可波罗便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但元王朝时日并不长,再加上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对海洋航线的重视,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渐渐地被人遗忘。直到 19 世纪后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亚一带考察,发现了大量历史时期东西方交流的文物古迹,才意识到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曾经有这样一条横穿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路,起名为“丝绸之路”。

青海道上的丝路文物

       距今 5000—4000 年前的史前时代,亚洲开始形成三大文化圈 :东亚为史前中国互动圈、北亚草原为北亚互动圈、中亚为亚洲中部互动圈。东亚主要特征是发达的陶器文化,有陶鬲、鼎等独特器形,人们崇拜玉器,种植粟黍。处在北亚互动圈和中亚互动圈交接地带的亚欧草原一带形成了兼有二者特征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距今 5000 年前,金属冶炼出现在阿尔泰北麓,并发展为较成熟的合范青铜铸造技术,代表是塞伊玛 - 图尔宾诺铜矛,其分布范围广阔,东到中国南阳,西到芬兰。1992 年,在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发现一件铜矛,长达 61.5 厘米,刃部下部宽,向尖端直线收敛,柄部为銎,刃部下有钩,梁下部有三条突带,钩的对面有钮,这件铜矛具有典型的塞伊玛 - 图尔宾诺特征。沈那遗址属于齐家文化,距今 4100—3600 年,因此有理由认为早在距今 4000 年前后,北方草原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已经渗透到了东亚文化圈西部。除了沈那遗址出土的 1 件,下王岗遗址发现有 4 件 ;西安博物院和山西省博物院各收藏有 1 件,来源不详 ;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出土 1 件,时代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黑海地区发现 5件,年代在距今 4000 年前后。黑海铜矛头较尖、较瘦长,下王岗与沈那的铜矛形制基本相同,只是个体较大较长。可以推测这类铜矛起源于黑海地区、传播至阿尔泰地区,并影响到中国西北,甚至中原腹地。这些地区的连线恰好与丝绸之路大体上是一致的。

       吐谷浑是东晋初至唐前期活动在青海高原上的游牧王国,青海多地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域外货币,揭示出当时有非常频繁的贸易交流与经贸往来。1956 年,西宁隍庙街(今解放路)出土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王朝时期(457—482 年)银币76枚,1999年乌兰县铜普大南湾遗址出土1枚查士丁尼一世时期(527—565 年)东罗马金币及6枚波斯萨珊王朝不同时期的银币,2000 年又在都兰县香日德镇以东3公里处的沟里乡牧草村的吐谷浑墓地中发现金币1枚,为东罗马帝国迪奥多西斯二世(408—450 年)索里德斯金币。

       热水大墓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吐蕃时期墓群。2018 年 3 月,公安部门破获了“热水大墓盗掘案”,追回 646 件涉案文物,包括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精美域外文物。其中有件吉象金牌,材质为金,雕刻有大象图案,做工精细,比例匀称,栩栩如生。大象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大型动物,在亚洲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驯象在南亚是一个古老行当,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论经中获得荣誉,乘坐在大象背上,被人们所欢呼称颂,可见那时大象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被人们所看重。热水墓地大象金牌上的大象身披绣花毯,说明已经被驯化,而在青藏高原、中亚和西亚并无大象可以生存的环境,考虑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地理位置通达性,如此形象的吉象金牌应该来自驯象活动比较广泛的南亚。

本文刊载于大众考古2019年3月刊

作者侯光良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