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在兰州,不可不知,他们曾这样过生活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今年冬天,对于北方许多地方而言,人们多次在雾霾的笼罩下生活。兰州则以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这让许多在外地兰州人很受打击。

无论在何时,阳光、水,永远是人们的第一选择。远古时期,先民们就是这样选择他们的栖息地的。

兰州的原始先民,要从一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说起。现在,人们在兰州境内发现的,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位于兰州西固区陈坪乡深沟桥东约800米的范家坪北缘崔家崖遗址,有榆中县垲坪乡垲坪村的垲坪沟遗址等等。

人们崔家崖遗址发现了,鸟、鼠类动物化石各1件,石核器5件,刮削器4件,细石器5件。在榆中县垲坪乡垲坪村的垲坪沟遗址采集到了“普氏马”和野驴化石各2件,石器10件,其中石核器3件,刮削器7件。

此刻,先民依靠着木棒等工具,来捕获各种小动物,采摘野果维持生活。或许,今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普氏野马”,那时给先民们提供了大量的肉食。

时光飞速,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时。此刻,兰州的生态条件远远要好于今天,气候温和湿润,沟沟岔岔流水潺潺。在庄浪河、大通河、湟水、雷坛河、苑川河等黄河支流的三级台地上,先民们将依山近水、背风向阳的台地,作为他们栖息的最佳场所,留下了大量的生活遗迹。

此时,先民的生活范围几乎遍布整个兰州地区,在王保保城、青白石、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西固城、土门墩、蒋家坪、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地都有原始先民生活遗迹

人们将这个时期的先民,归入马家窑文化类型。此时,先民的生产工具更加丰富,石器更加正规,有石刀、石斧、石铲、石纺轮等;骨针、骨锥、骨耳环、骨指环等也出现了。陶器直接改变了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质量。而人们所捕获的动物,不在局限于普氏野马,羊、牛、猪、鸡、鹿等动物是他们捕猎目标。

先民们在向阳背风的地方居住,能够修建各类简易的房屋。尽管比较矮,但也能为人们遮风挡雨。房屋中间是灶火。先民们弯腰进屋,然后采摘的东西放在屋内,靠墙的放置的陶器里。贫富分化正在产生。他们有着非常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精美彩陶绘着各种水涡纹,美轮美奂。

人们已由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畜家禽的农业生产阶段,最终形成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的部落。由于生活条件限制,许多人在20多岁就去世了,三四十岁已经是高寿了。

马家窑人对水涡纹似乎非常迷信,他们将这种纹饰作为彩陶的主要装饰,这或许是他们祈求战胜洪水的一种方法,希望能够出现一位神奇的治水英雄。

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齐家文化类型在兰州占据了很大地位。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根据碳测年代,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4200年-4100年到3800年-3700年间。这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齐家坪发现而得名。这个时代,和中原的夏王朝建立的时间大体一致。人们认为,大禹治水就发生在齐家文化时期。

兰州九州台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九州台是一座典型的黄土峁阶地高山,总面积约5000余亩,海拔2067米。传说当年大禹“导河积石”路过兰州,站在山上,眺望黄河水情,并在台上将天下分为九州,故名九州台。《史记·夏本纪》记载,由于禹治水之功,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在距今大约4100年时,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启,夏王朝自此开始。

到了辛店文化时期,这是个极其崇拜羊的文化类型。人们推测,辛店文化就是西羌部族创造的文化。此时,中原地区,已经进入西周时期。在当时,和西羌同时并列的部族有东夷、南蛮、北狄,他们和西羌构成古代四方民族。其实,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众多的部族。

人们认为禹出自西羌,有不少的资料证实这一点。《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兰州也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古代羌族活动的中心地带。

往事不可追,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战胜各种天灾人祸,艰难地兰州的黄河两岸顽强生存,他们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