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德和仁政看孔子折中思想及本质

 新用户76404609 2020-05-15

姚文俊


一、孔子修正了西周的“道”、“德”思想和“王道”思想

在西周中期,“王道”思想出现。所谓“王道”,就指“为王之道”。这如《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之后,古公亶父在贞人的协助下做了《德》篇。《德》的原则精神就是明确了“王道”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基本的精神。

可见,在西周,“道”,指王道,即它反映为以天子为统治的政治;“德”,指对王道的思想行为规范。故它们分别具有独立的意义。

然而,孔子却修正了西周的“道”、“德”思想和“王道”思想。

表现在:

一是孔子偷换概念,从而将西周的“道”、“德”思想修正为“道德”思想。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无耻”和“有耻”上,即社会的“伦理”范围内,反映出了孔子是立足于“教化”的角度去认识“道”和“德”的。从而他把“道”和“德”纳入了“伦理”的范畴。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讲的“道德”,即单单指的是“思想行为规范”。由此,孔子偷换了概念的结果,不仅事实上将“道”和“德”合二为一,将引入了“伦理”的范畴,而且,孔子还将“道德”与“家”、“国”联系起来,而产生出了“宗法伦理道德”。

可见,孔子将西周的“道”、“德”思想局限在了狭隘的、空洞的“伦理”的范围之内。故就其思想和理论意义来看,不能说是一种前进,而应该是一种倒退。

二是孔子基于“道德”思想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由于孔子修正了西周的“道”、“德”思想的结果,进而修正了西周的“王道”思想,由此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那么,孔子的“仁政”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这就是,孔子基于“宗法伦理道德”思想,认为,只要从“仁”、“爱”之心出发,通过思想的“教化”和行为的“操守”,即做到“克自己复礼”[2],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4],等等。这样,社会便会充满着“仁”、“爱”,于是社会的“武”、“戈”不息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而就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难看出,孔子的“仁政”主张,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即“政体”。而它最多不过就是对王道之“德”思想的一种“补充”而已。因为,特别要看到,孔子的“仁政”主张并没有动摇西周“王道”的“遵礼制”和“信天命”这一思想核心。

二、孔子“仁政”与老子“德治”政治思想的对立

其实,孔子提出的“仁政”政治主张既是对西周“王道”的修正,更主要的,又是对老子提出的“德治”政治主张的反动。

那么,什么是老子的“德治”政治主张呢?

老子的“德治”就表现为“无为而治”。

对此,老子认为,“德治”即“无为而治”的根本在于:统治者一是要做到“忘我”、“无私”。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二是要做到“爱民”、“顺应民心”。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6];三是要做到“契约”管理。老子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7];四是要做到坚持“正义”战争;五是要做到“无畏”,即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从中,老子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政治兰图。

这就是:

从老子“忘我”、“无私”思想出发,要求统治者不能把“道”即政权、权力、权利等据为已有,不能自诩为“圣”、“智”而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而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推选出来的人,是克已奉公,勤奋踏实,忠于职守,身先士卒的人;从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出发,要求统治者必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并顺应民心,带领百姓去谋利益;从老子“有德司契”的思想出发,要求统治者必须“重契抑法”,按照“契约”的平等、公平的原则去办事,实现社会的“契约管理”,做到“以契彰德”。并杜绝“言出法随”、“政出多门”的现象,和不给各级官绅以贪污、勒索百姓之可乘之机,从而实现上下“同心”、“同德”,实现社会的安定;从老子“正义”思想出发,要求统治者必须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从老子“无畏”思想出发,要求统治者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并带领百姓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可见,老子的“德治”即“无为而治”,它就是一种“政治形式”的反映。

历史的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在汉初得到了实现。

西汉初的“黄老之术”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治世思想的反映。其中,就“爱民”和“顺应民心”来说,汉初統治者顺应了百姓要求社会安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迫切愿望,并制定出了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的系列重要措施等;就“契约管理”来说,汉初統治者兑现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以及“轻徭薄赋”的“承诺”,或者說“约定”,这实则贯穿了“契约”及其“契约管理”的精神。正是如此,方才出现了青史留名的“文景之治”。

然而,孔子对此完全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有意诋毁老子的“德治”即“无为而治”政治主张。故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8] ?可见,孔子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完全等同于舜的“无为而治”了。而舜的“无为而治”是什么?这就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揭示的那样,即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见,舜的“无为而治”完全就是“愚民政治”。而事实上,老子对舜的“无为而治”是完全持批判态度的。正是如此,老子方才将以“民心”观和“契约”观为根本的思想贯穿于“无为而治”之中,故才有了老子的“德治”之说。

其实,骨子里,孔子是完全反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因为,孔子认为,“无为而治”,它只有在舜的时代才会出现。而在“礼崩乐坏”的现在,再提倡这种政治已经不合时宜了,并且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使得老子的“德治”与孔子的“仁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对立。

三、孔子“仁政”主张的伪善

孔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仁”、“爱”。即,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讲“仁者爱人”。

其中,孔子的“复礼”是什么呢?

这就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即尊西周王道之“遵礼制”和“信天命”这一思想核心。正出于此,孔子提出了“忠”,即在国讲忠于天子,和“孝”,即在家讲孝敬父母的规范和操守。然而,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可见,孔子的“复礼”表现出了虚假,和伪善。

同时,不难看出,孔子“仁政”的治世思想的核心,归结为“家”、“国”二字。这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蕴。其讲“家”、“国”二字又重在“修身”,即,做到在“家”讲“孝”,在“国”讲“忠”。这样一来,孔子认为,做到这些天下便会太平了。显然,这是空幻的想像。

与此相反,如上所述,不难看出,老子“德治”的治世思想的核心,则是“公”、“契”二字。其中,“公”为“百姓”,“契”为“契约”。

特别是,为什么老子视“公”为“百姓”呢?

简单的说,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诸如“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0]“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11],等等,这些,就是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注脚。并从中反映出了老子“百姓为大”的思想。正是如此,老子视“公”为“百姓”。

两相比较,显然,在孔子的治世思想中,“百姓”没有了,“契约”也没有了。既是如此,孔子的“家”、“国”治世思想又有何用?

而孔子的“爱人”是什么呢?

这就是爱一切人。

“爱一切人”可能吗?

答案是不可能。

因为,在以“天子”为首的统治者与“百姓”共存的社会中,一旦统治者“利已”,则必然“伤民”。由此,就会使社会出现“武”、“戈”不息的现象,甚至出现造反、起义,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生产的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可能做到既爱以“天子”为首的残暴统治者,又爱造反起义的“百姓”吗?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爱一切人”就是虚假的。既然是虚假的,那么自我标榜的“爱一切人”就是欺骗。而这,难道说不就是伪善的表现吗?

由此可见,孔子“仁政”主张充满着伪善。

四、孔子“道德”观打上了统治思想的烙印

孔子的“道德”观,就是基于“仁”、“爱”而提出的“忠”、“孝”、“节”、“悌”、“信”等等。显然,如上所述,这些东西都是对西周王道的“遵礼制”和“信天命”思想的补充。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打上了统治思想的烙印。

由此,孔子的“道德”观与老子的“道”、“德”思想比较,表现出了倒退和反动。

那么,老子的“道”、“德”思想是什么呢?

对此,应该看到,老子的“道”、“德”思想是对西周“道”、“德”思想的突破和发展。因而极具进步的意义。

具体说,老子的“道”、“德”关系是什么呢?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2];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3]。即,在老子看来,如果说,“道”是盛水容器中的水的话,那么,“德”就是这水的高度。故“道”和“德”它们只不过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两个方面而已。正是如此,老子认为,“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并明确的提出了“道高德高”、“道低德低”,和反之亦然的思想。而这,就是老子的“道、德一统”思想。

基于这个思想,就不难理解老子对“道”和“德”认识。

比如,在“道”,即为政权、权力、权利的时候,老子认为,对它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德”的表现,而且是“忘我”、“无私”的大德表现。而反过来说,如果有“忘我”、“无私”的大德,那么就不会把政权、权力、权利据为个人所有,就不会把政权、权力、权利为个人所依赖,就不会把政权、权力、权利乱用。可见,在政权、权力、权利这个问题上反映出了“道”和“德”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同样,对于“有德司契”。在老子看来,实行了契约及其契约管理,这就是“德”。而相反,没有实行契约及其契约管理,这就是无德。可见,在有无“契约”的问题上反映出了“道”和“德”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而且,进一步看,在老子基于“道”和“德”的这种关系,而提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道”和“德”它们有着“阳”与“阴”的属性,即“道”为阳,“德”为阴。由是,从老子发现的“阴虚制约阳实”的自然法则出发,则派生出了“德制约道”。而这“德制约道”,就是老子的“以德治道”的思想。具体说,老子的“以德治道”,就是讲通过提高“德”的修为和规范来提高“道”。

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德一统”和“以德治道”思想表现出了对西周“道”、“德”思想的突破和发展。

老子这一思想为今天所用,即讲“以德治国”。但是,其中的“德”却不是老子所说的“德”,而是孔子所说的“道德”。这种张冠李戴的结果,使得“以德治国”流于形式,并产生出了负面效果。

那么,如何做到“以德治国”呢?

按照老子“道、德一统”及“德高道高”的思想来看,做到“以德治国”,一是要从为“公”出发,主要要执政者加强自律,提高自身修为,并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先进的、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以之提高自身的,特别是百姓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使之过上自由、民主、幸福的生活;二是从执“契”出发,主要要执政者真正实现对社会的“契约管理”。其间,就不断要调整那些陈旧的、过时的利益关系。而这种调整,势必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之达到与“德”的水平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契彰德”、“以德服人”。这才是老子“以德治国”的真正含义。

而相比较,孔子那些诸如“仁”“爱”思想、“家”“国”思想,以及“忠”、“孝”、“节”、“悌”、“信”等等,甚至今天人们所讲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徒劳无益的。

与此同时,老子还从伦理的范围内提出了社会“善恶”的评判依据和标准。

对此,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4]。在老子看来,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变得诚实。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15]。即老子认为,干了不该干的事,做了不该做的事,本身已经做错了,但不管错误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要做到以善意去对待。这在老子看来就是“以德报怨”,就是“善”。同时,老子讲有的人“辩者不善”[16]。这样的人就走到了“以德报怨”的反面。即,在老子看来,“不善良的人”却不接受“善意”,“不诚实的人”却不接受“信任”,和做错了事而以恶意去对待,以至将恩仇报、反目成仇,记恨在心,报复寻仇,这就是“以怨报德”,就是“恶”。可见,老子提出的“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的“善”、“恶”观乃是衡量“德”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

而正是有了老子这一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就能做“德善”和“德信”,并保证“无为而治”的实现和实施。这也表现出了老子对西周“道”、“德”思想的突破和发展。

五、孔子“折中”思想的空想及流弊

孔子的“折中”思想表现何在?

其根本表现在,一方面,孔子修正了西周的“道”、“德”思想和“王道”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又篡改和扭曲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和“德治”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来,孔子从宗法伦理的“道德”出发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由是,在“王道”和“德治”之间,孔子走上了“第三条道路”,即“忠恕”、“中庸”之路。这就是孔子“折中”思想根本所在。

具体说,“德治”与“王道”是怎样对立起来的呢?孔子如何走上“折中”之路的呢?

这就是,老子的“德治”是对西周的“王道”批判的结果;孔子是对“德治”与“王道”对立妥协的结果。

因为,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柔弱”(阴)与“刚强”(阳)这一对哲学范畴来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时候,老子便发现了三大自然规律:第一、“刚强胜柔弱”。这是自然、社会、历史的公理和常识。用其于社会历史中,老子认为,“刚强”表现为“天子”,即统治者,而“柔弱”则表现为“百姓”,即被统治者。故“社会”和“王道”由此而产生。老子看到,社会历史就是一部“刚强胜柔弱”的社会历史;第二、“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刚强胜柔弱”辩证法认识后,并在自然、社会、历史中得到了“实证”的结果。其中,对于自然,比如“水”,水可以无坚不摧,故柔弱可以胜刚强。对于社会历史,比如“西周国人暴动”,百姓推翻了天子统治,这也表现出了柔弱胜刚强。但是,老子清楚的认识到,“柔弱胜刚强”是讲“条件”的。故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17]。老子旨在研究和创造这些“条件”。并由此缔造出了物质批判武器“武术”;第三、“刚强与柔弱交合为和”,即“刚强”与“柔弱”因力量相当而出现“和”。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与被统治政治立场一致,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諧”共处而避免社会的动荡,并进而实现统治者与百姓对历史的“共同推动”。正是基于此,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但在老子看来,要使“德治”真正实现或实施,则要以“柔弱胜刚强”思想及其所产生的“武术”予以保证。

由此可见,“德治”问题上,反映出了“王道”所赖以的“刚强胜柔弱”思想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尖锐对立。而这种对立和斗争,本质上,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而孔子提出的“道德”和“仁政”,则旨在避开这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选择了走“第三条路”,即走的“忠恕”、“中庸”之路。

历史证明,孔子的“道德”和“仁政”除了能够修补和点缀统治者赖以的“刚强胜柔弱”的王道思想之外,一无是处。而就是在孔子的“道德”、“仁政”与以“刚强胜柔弱”的“王道”之间,反映出来是小乌见大乌。它们好有一比,即孔子的“道德”、“仁政”“芝麻”,而以“刚强胜柔弱”的“王道”如“西瓜”。如果用“芝麻”去掩饰“西瓜”,这可能吗?

由此可见,孔子的“道德”、“仁政”对于“刚强胜柔弱”的“王道”来说,基本无补于事。故孔子的“折中”思想根本就是空想。

而有人会说,孔子的“道德”和“仁政”思想左右了中国历史两千年,难道说这不是作用吗?

是的。这确实是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来自于统治者对孔子的“道德”和“仁政”思想的利用,和对被统治者,即百姓的愚弄。

那么,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会把孔子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呢?

其原因很简章,正是孔子的“道德”和“仁政”的折中性,即空想性,决定了就是把它抬高到天上去,它也只能是一个吹喇叭、抬轿子之角色,而对“王道”毫无影响。同时,历代统治者还可以用之来粉饰太平,和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用以笼络和麻痹人们。长期以来,中国的“学而优则仕”、“为圣人立言”,等等,就将天下学子收罗、掌控在了统治者手中,并为其服务。这就难怪历代统治者要青徕孔子思想,并对孔子冠冕有加,无限拔高,以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弊害所及,使得中国“泱泱大国”但却色厉内茬,且时至今日,流毒难肃。不难闻见,诸如“宽容”、“谦恭”、“深沉”、“内函”、“脸面”,等等,都成了孔子“忠恕”、“中庸”的代名词。

然而,孔子的“道德”和“仁政”,及其“忠恕”、“中庸”等等,这些所谓的中国的“特点”和“优点”,这不仅带来了过去中国历史的曲折,和国人心灵的扭曲,而且在当今,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中,也是毫无意义的。难怪今天,有激进的国人要自视中国人“丑陋”。

六、结论

归纳起来,孔子的“道德”、“仁政”等等思想有哪些是值得今天可取的呢?

回答是:毫无可取之处。

但是,孔子有“办私学”,和编篡《春秋》、《诗经》,提出“六艺”,等等。而不问思想,仅从他的这些生平事迹的“活动”来看,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这些毕竟开拓了中国的“文学文化”。就冲这点,今天办“孔院”、编“儒藏”等等都不为过。

那么,对老子又当如何呢?

概括的说,老子创造性的以“柔弱刚强”哲学来反映“阴阳”哲学,并由此揭示出了自然、社会、历史的三大规律,从而据此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等等,和缔造出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其伟大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难道这些,就是孔孟之道所泼污的“君王南面之术”?

如果将老子与孔子作个比较,无疑的,老子就是大海,而孔子不过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虽然如此。但是,至今老子不得翻身,这是何故?

直接的原因就是历代统治者及其孔孟之道蓄意诬蔑、歪曲老子思想,和愚弄百姓的结果。因为,它们不敢正视老子基于“柔弱刚强”而缔造出来的武术,不敢正视老子以“柔弱刚强”思想对统治者“刚强胜柔弱”思想的批判和反抗。

因此,“尊老抑孔”,这就是现在和未来明智的历史选择。这理应是国人鲜明的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西周“道”、“德”思想及其“王道”政治与老子“道”、“德”思想及其“德治”政治主张的比较,看出孔子的“道德”思想和“仁政”主张乃是“折中”思想的产物。这里,并非说孔子有“折中”的哲学和理论,而是说孔子在篡改了“道”、“德”思想之后,既回避了西周的“王道”,又回避了老子的“德治”,从而提出了“忠恕”、“中庸”的第三条路。由此,孔子的“道德”思想和“仁政”主张表现出了虚假、伪善,和空想的本质。正是如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把“孔学”当“国学”,这是十分荒谬的、可笑的。因此,在现在和未来,做到“尊老抑孔”,这才是明智的历史选择。

注释:

1、[1]为政第二  [2]、[3]、[4]颜渊第十二  [8]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 《论语》 视频

2、[5]25  [6]、[14]98  [7]141  [9]30  [10]20  [11]72  [12]102  [13]48  [15]118  [16]144  [17]75  李耳 《道德經》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